袁世海回忆录(162)重流传 不拘一格(三)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文章
袁世海女儿袁菁赠书《早安京剧》,明天开始独家连载《袁世海回忆录》第二卷
长按二维码,赶快购买吧!
一九八四年全国政协会议结束后不久,我六月四日又赴石家庄,在河北师范大学举办戏曲知识讲座三天。有趣的是,一位姓魏的教授写了八句词请我试唱。唱词是:
以文会友到河大,教学相长两不差。
源远流长京剧美,推陈出新有根芽。
象征模拟真独到,活灵活现实堪夸。
古为今用党指导,拼博起来奔四化。
我高兴地当即改为四句即席清唱:“以文会友到河大,教学相长两不差。继承发扬为四化,拼博建设新中华!”
在大学讲堂去讲课,这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到高等院校讲京剧艺术课是冬季到外交学院。
一九八一年底,我接到了久未见面、四五十年代的老朋友——翻译家黄金祺同志的一封来信。
黄金祺,大家应该并不生疏。
我和黄金祺,有着一段渊源没提…
一九五三年出国访问印度、缅甸前培训期间的一天,任文化代表团翻译的黄金祺笑问我:“您还认识我吗?”
问得我好纳闷儿:“您是翻译,谁不认识!”
“我们早就认识!”
“早就认识?”
“还合作过。”
我笑了:“想我记不起来……”
“在上海,《牛郎织女》,您演织女我给您拉胡琴……”
我猛然想起,一九四六年在上海过七月初七乞巧节,按风俗习惯要演应时节令的戏《牛郎织女》。那时,我正与世芳合作,准备反串《牛郎织女》,可巧琴师王少卿先生因母病回京,有人介绍了当时在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大学生——黄金祺。他迷恋京剧,能拉一手不错的京胡。剧中,我反串织女,要唱四句【西皮慢板】,分别用梅、尚、程、荀四种流派演唱。黄金祺特到后台找我对了腔。演出后,我和他还互道了辛苦。
“噢!您是…那位大学生琴师!黄……千万别怪我,我难再辨认是可以谅解的,是不?您那时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学生,现在。瞧,一表人才,英俊的翻译官先生、秘书阁下!记得您是医生啊,怎么…”
“一九五一年,我调到上海外事处工作了。这不,才有机会又见面。”
这位朋友可是了得,一九五六年又调入外交部工作,曾担任毛泽东、刘少奇、周思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英语、法语口译。一九七九年到外交学院任教,著有《外交文书教程》上下册、《概说外交》等,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总结是有较大贡献的。
黄金祺在信中谈道:“外交学院遭到文化大革命的撤销,去年复院。…如您所知,外交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外交外语等专业,还需要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这一切正是目前不少青年学生所缺少的。……现在,学生会想邀请您,来做报告。介绍京剧这一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它的高度,以及京剧对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国外对京剧的评价。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欣赏京剧的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我深感这是应该去做的事,不单是以上的作用,其中不乏涵盖了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素养的新一批热爱京剧的新观众!
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九日晚,我在外交学院举行了京剧艺术讲座。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学讲堂介绍京剧艺术。
老朋友黄金祺同志也告诉我,这是外交学院第一次请艺术界人士到学院讲课。
我向学生们讲了京剧知识、京剧的发展史、各流派行当的艺术特点等京剧概貌,以深入浅出的比喻、形象的示范表演,并结合架子花脸的艺术表演,分析了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引导大家如何欣赏京剧。学生们十分爱听,不断发出一阵阵掌声和欢笑声。我还结合自己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说明了勤学苦练,实践第一,不断革新,活到老学到老等道理;又以解放前后演员地位变化和京剧发展情况,歌颂了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
休息结束了,我仍被团团围住,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事后听到反映说,学生们中一些原来对京剧并无兴趣的,听讲后对京剧有所了解,开始产生了兴趣,说真希望能看到我的演出。我很高兴。这些学生是我们青年观众的基础,培养他们是传承京剧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这里还要重笔一提的是,这次与金祺同志见面,才知他的夫人是刘玉玲。
“刘玉玲?哪位刘玉玲?河北梆子演员刘玉玲?”
“是她。”
“了不起!她可是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的顶梁新秀,我的老朋友李桂云大姐的高徒!一定得去看她的演出!”
李桂云大姐唱的虽是河北梆子,但因她与京剧有不解之缘,承受过梅、程、周诸名家指点,与盖叫天等名家还同过台。她把许多京剧艺术化解到梆子艺术之中,她的演唱,在解放前就迷倒相当一批观众,被观众誉之为“京梆子"!我们都与她相交,而且很敬重她。我小时候看戏还“京梆二下锅”呢。包括我母亲、二姐,都是她艺术的迷恋者。尤其是她演的《大蝴蝶杯》,唱得悦耳,表演细腻,可谓真真切切、毫无做作感觉,令人叫绝!可惜到解放前几年就已听不到这悦耳的“京梆子”之音了。解放初,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聚集起一批梆子老艺人恢复梆子,成立了演出梆子的丹声社。一九五二年后改名北京市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一九五二年十月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桂云大姐演《蝴蝶杯》中的胡凤莲,荣获演员一等奖。
母亲闻言高兴极了,只要她在北京演出这戏,甭管我在北京或是在外地,也不管我当晚有否演出,就会自行购票去欣赏。
母亲说得好,不耽误你上园子,不耽误你完了戏吃夜宵,想听谁了,我们也听听去!在得空时,我把桂云大姐接到家中做客,母亲和桂云大姐都特别高兴!
一九五四年开始,剧团又在李桂云倡导、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开创了剧团自办学员班,全面培养人才。刘玉玲就是其中的得意门生!一九五七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李桂云所演《蝴蝶杯》这一代表剧目搬上银幕。
我应约去看了她新排的这出夫妇分别又团圆的轻喜剧《状元打更》。看来李桂云大姐对她是下了功夫雕刻过的!她噪音清脆甜美,将乃师的委婉缠绵、刚柔并济的演唱和细腻的表演,都较好地继承了下来,更有发展在其中!玉玲饰剧中为奸臣所害被迫落草的女寨主刘蝉金,她与路救的落魄书生沈文素结为夫妇后,沈得中状元嫌弃患难之妻,两人分手。十三年后,刘蝉金挂帅平辽时,扎大靠、枪下场,武功极扎实,看后甚为桂云大姐有如此优秀的接班人而深感欣慰。
不过我也真诚地向她讲,挂帅出征时胜利者不要再摔叉了,摔叉意味着马失前蹄之败意。后来也知五场连演把她小宝宝也损失了,真为我的老朋友心痛,也钦佩玉玲的事业心!
此后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六日去中国戏曲学院讲课。
一九八七年十月八日晚七点去国际关系学院讲课。
十月二十二日晚七点赴中国人民大学讲京剧知识课。
十月二十四日上午到中国戏曲学院讲课。
十一月九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戏曲知识讲座。
十一月十二日晚到北京大学讲京剧戏曲知识课。
十一月二十日在北京师范学院《水浒传》研究会上讲《谈李逵》。
十一月二十一日到中国戏曲学院第三次讲课。
十二月二十日晚去北京大学讲课,参加北京大学艺术节。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到北京师范大学三校讲解京剧艺术。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到外交部京剧座谈
五月二十六日下年六点到中央民族大学座谈。
七月十日早参加中国戏曲学院成立研究生班座谈会。
十月二日官正等戏曲院约研究班开学典礼。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六日下午一点中国戏曲学院讲课。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到北京工业学院讲授京剧知识(我在学校讲课时,许多学生递上来条子)。
……
我始终认为,传帮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请进来,可以走出去,可以专程讲课,可以艺术交流,也可以跨马一缰——即借演出之便,在当地不失时机地、不分剧种地开展传帮带工作。重点是带中青年,爱护提携后辈,也重视正在学习京剧的青少年,助新苗成才……
一九八四年六月我从石家庄回京。接着,中国京剧院一团赴鞍山到鞍钢公司庆祝鞍钢开工三十五周年慰问演出时,知道了鞍山市京剧团建立了少艺队。
六月二十日我与张春华、冯志孝、李宝春等应邀到市京剧团,观看了该团少艺队的汇报演出。
在一个多小时的汇报演出中,我等始终神情专注、兴致勃勃地观看。尤其看到一名十二岁小赵红,在舞台上表演,不仅手、眼、身、法、步到位,而且武旦的大刀下场之敏捷、稳健,出手踢得比成熟的演员踢得还稳、准。我们高兴得什么似的。
我结合自己的艺术生涯和所见所闻,结合时代对京剧艺术提出的要求,要出人、出戏的问题,到市京剧团少艺队做了关于遵照艺术规律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