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推进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研究

2021年9月16日,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建设方案”(编号:2020XQXKCB21)培训活动在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幼儿部举行。
本次培训活动由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幼儿部主任朱阳(本工作室入室学员、项目组负责人)主持,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念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特教教研员蔡蓓瑛老师、上海市曲阳路第二幼儿园王熙珍老师依托腾讯会议,共同对《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进行全面解读。
参与本次培训活动的人员有项目合作单位园长及参与教师、番禺培智学校幼儿部全体教师。
项目组成员参与培训
 
【理论与理念之透视】
周念丽教授介绍:《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适用于普通幼儿园特教班、特殊幼儿园与特殊学校学前班的残疾幼儿。
课程理念是尊重残疾幼儿的主体作用、关注残疾幼儿的个体差异、珍视学前融合教育的独特价值、重视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作用。
课程结构包括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是以残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与残疾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综合性课程,具体包括健康与运动、感知与认知、语言与沟通、情绪与社会、感受与表现等五个领域。
功能性课程是与残疾幼儿存在的障碍相匹配的康复训练课程,具体包括听觉训练、言语训练、视觉功能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盲文初步、运动功能训练等六个领域。
周教授特别强调:学前融合教育是将学前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的托幼机构中,让他们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日常保教活动。
站在特殊儿童的角度,高质量的学前特殊教育应该从生物系统、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综合考虑,做好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课程教学和支持系统四大方面的工作。
 
【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蔡蓓瑛老师指出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思考点:
1.普通幼儿园中,特殊幼儿课程以普通幼儿园课程为依托,体现特殊幼儿的发展点与特殊需求点。
2.课程体现多学科、跨领域、以满足特殊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需要保教结合和多专业体系介入。
3.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应避免单一、反复的训练倾向。课程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课程实施参照0-3岁婴幼儿教养的方式。
基本结构方面,发展性课程基于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关注整体发展,是面向大部分特殊幼儿的共性课程,是学前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体;
功能性课程基于社会生态环境理论,关注个体功能改善,是针对各类特殊幼儿设置的个性化课程
设置课程时应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合理安排来两类课程的比例,在一日生活中有机结合。
蔡老师特别强调,认知训练、情绪行为训练、社会交往技能是无论哪类特殊幼儿都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展,因此在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中将其纳入到发展性课程,而不是放在功能性课程,这是与以往其他课程结构划分的一个重要区别。
课程内容与要求方面,发展性课程在每个领域、模块提出具体内容与要求,撰写的标准主要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小班年龄段幼儿能够达到的水平,部分参照上海0-3岁婴幼儿教养指南。
功能性课程在实施建议方面撰写得更详细,便于普通幼儿园一线教师学习、掌握和使用。
 
【基于指南的实践探索】
王熙珍老师结合曲阳路第二幼儿园多年融合教育经验,列举大量优秀案例,向参培教师介绍如何基于《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开展实践探索。
例如,幼儿园要整体规划,根据特殊幼儿的障碍程度,做好评估与分析;
基于评估,幼儿园按需开展全融合或部分融合活动,并要根据动态评估结果适时调整融合时间、地点和内容;
根据评估,幼儿园制定总体课程目标和各类计划。“一课一游戏”是支持特殊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手段;适切的目标是课堂学习有力的支持;“融合的游戏”是社会性发展有力的支持。
王老师还提出:指南背景下应基于“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整合学校的各类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理念,遵循精选、适宜性、多用途、实用性、时代性和挑战性原则,科学配置特教资源。
最后,朱阳代表项目组,向3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从前瞻性的课程理念到科学的课程设计与架构,再到追求普特幼儿共同发展的实践,都对我们的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图文\编辑:茆晶

审稿\校正:陈海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