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种的竹子被牧童的牛吃了,才子一气之下写首妙诗,有趣有水平

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有一个意象是他们特别钟爱的,那就是牧童。就像唐代大诗人杜牧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诗人雷震也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么古代文人为何对这一意象这般钟爱呢?

其实古代读书人对于闲适的田园生活都有一种向往,而牧童身上那种无拘无束骑牛而行,短笛横吹的形象和他们追求的洒脱自然很是契合。这正像黄庭坚在《牧童诗》中写的“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便是一首关于牧童的诗作,不过相比于那些描写牧童闲适自然的诗,这首诗中的牧童却很是调皮,让诗人很是抓狂。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小诗。

《山中》

(唐-李涉)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虽然他的名气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大诗人,可能现在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他在唐代还是颇有名气的。关于他在《唐诗纪事》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

李涉当年路过九江时,到了渡口遭遇了一伙劫匪。作为一位读书人,李涉面对这些歹人自然是有些畏惧。不过那些人并没有上来直接就行伤天害理之事,而是开口询问他是谁。李涉的随从抢先答说,这位正是李博士。因为李涉曾经出任太学博士,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李博士。那伙劫匪也是听过李涉的大名的,知道是他后并没有夺取他的财物,相反只是让他题写了一首诗。凭借诗名让劫匪望而却步,可以说李涉这遭遇放眼历史长河都是独一份儿的,由此也不难看出他确实是有真才实学。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一起回到上面这首小诗。

这首小诗言语简单直白,通篇都是大白话,说的事也很简单。诗人本来亲手种了一片竹子,竹子本是四君子之一,由此也不难看出诗人是一位志趣高洁的才子。不过调皮的牧童可不管诗人是怎么样的人,放牛的时候也不管,还让牛去吃诗人的竹子。诗人自然是不愿见到这样的情形,于是便隔着老远向牧童喊话将牛赶远一点,奈何牧童假装听不见,还在那里调皮叫笑,如同一只小鹿。这让诗人几乎抓狂,想要将这件事告诉牧童父亲让他管教管教自家孩子,但是现在他出外干活却还没有回家。于是诗人在着急无奈,一气之下便写了这首妙诗。

细细品读这首小诗,虽然简单,但是却有趣又有水平。全诗却极有画面感,尤其是对于牧童调皮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跃然纸上的艺术效果。读最后一句原谅更是让我不厚道地笑了,这结尾的转折实在是有趣,很像当年我们在学校因为调皮被老师叫家长,结果家长不在一样。虽然时空转换,但是这样的趣味性却是共通的。

其实李涉早年间也写过一首关于牧童的诗,其中有两句“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在这首诗中他将牧童形象不仅写的朝气蓬勃,而且还很勇敢机智。这其实就和《山中》的调皮牧童形象有着极大的反差,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其实这也和李涉的生平经历分不开,年轻时他也是有着一腔豪情壮志,想要功名济世,奈何他生平坎坷。遭遇过多次贬谪,也曾经历过兵荒马乱,看遍世情冷暖,经历了太多的无奈,所以曾经象征美好的牧童变得不那么美好,出现这种反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整体上来说,李涉这首诗虽然是生气写就,但是也并不让人对他笔下的牧童产生反感,相反调皮的牧童反倒别有一番趣味。对于这首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