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冷知识:FMEA用不好其实不是你的错,而是FMEA的错

FMEA有用的场景:

FMEA在质量管理中是预防风险的工具,其基本思想是:为了尽可能地消除产品的故障(失效),不仅要知道产品有哪些故障模式,而且还要依赖预知的能力设想将会有哪些故障模式。把这些故障模式全部排列出来,并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分析后果影响,对风险较大的故障模式则预先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为了能完整识别,因此最好把这事相关的人全拉到一起,然后发动大家积极思考贡献自己的知识,从而识别出可能风险并作出提前的应对,达到预防的目的。

但不管我们在流程、团队和管理方式上做何种优化,也无法超越我们组织预知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FMEA做了完美的执行,那么我们也就只能预防曾经发生过的问题。

我们通常做法是把出现过的失效模式积累完善下来,作为组织的过程资产,企业知识越丰富,自然识别的风险越全,自然预防的效果就越好,对产品质量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

但是大家要知道,组织的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越是高端制造业,其对人员的隐性知识越依赖,而隐性知识是无法通过FMEA这种形式来承载下来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会发现,在德国、日本这些国家,为什么很少提及所谓“中年危机“ 这个话题,因为德日两个有大量的高端制造业,而高端制造业工人,到40多岁岁,通过多年的隐性知识的积累,才迎来人生职业的黄金期。

背后的逻辑是,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很多know how 都还在探索中,所以,能显性记录下来供组织其他人员学习传承的知识就越少。

但知识一旦显性化,成为组织能力,也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时替换一个员工,谁成本低用谁,因为替换成本风险几乎可以降低到企业完全可忽视的水平。

因此,在越偏向复杂创新的领域,显性知识相对少,而简单重复的领域显性知识相对多。

FMEA分析的主要特点是遍历性和系统性。这个特点一方面决定了FMEA分析可以系统地分析每个信号、器件的故障模式,考虑其对用户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很好地指导FIT(故障插入测试)和网上问题故障定位等,避免相关工作的片面性。

但另一方面,也决定了FMEA分析难度较大、效率较低。而且DFMEA分析过程最为关键的是有较为准确的《器件失效模式及失效率数据库》的积累,而目前业界的标准和商用软件提供的库都是10年以前的数据,非常不准确,使用价值不大。而真正能有这些数据库的企业,也一定是在行业生存数十年甚至更久的管理水平非常高的企业。因此,对实施DFMEA企业的基础能力要求非常高,没有这些能力支撑,做了没做,效果相差不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越是变化慢,重复性工作的场景,FMEA越有用,因为,知识复用程度高,投入到FMEA上成本的回报高。而且,随着时间积累,识别风险也越来越全。

2、越是显性知识容易获得的场景,FMEA越容易推行;

3、FMEA解决的是,已知的风险,可预测性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