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基础概论
1.经络学基本概念的产生
1.1血气,脉,经络的名词的出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胃,脉道以通,气血乃行。”------《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1.2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1.2.1针刺按摩的感应
1.2.2气功的行气
1.2.3疾病的症候
1.2.4穴位的主治症
1.2.5解剖的知识
2经络理论系统的主要内容
2.1经络与手足阴阳的关系
阴:太阴、少阴、厥阴(手足);阳:阳明、太阳、少阳(手足);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的:
阴阳气的盛衰:由盛(多)至衰(少):(手足)三阴(分布手足内侧):太阴→少阴→厥阴;(手足)三阴(分布手足内侧):阳明→太阳→少阳。
2.2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经络以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脏腑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为腑。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2.3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灵枢.脉度》
2.4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2.4.1经络系统
内:脏腑——经络所归属
十二经脉 ---- 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经络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
奇经八脉 ---- 特殊的经脉,对各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的作用。
十二经别 ---- 经脉深部分支,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 ---- 经脉外部分支,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三百六十五络 ---- 经脉的小支,联系各腧穴
外:
十二经筋 ---- 筋肉受经络支配。
十二皮部 ---- 皮肤按经络分部
2.4.2经络五行对合
肺经………….(金)…………大肠经
络脉(列缺)…….…..(偏历) 络脉
心经……….(火)…………小肠经
络脉(通里)……….…..(支正) 络脉
心包经…….(相火)……..…三焦经
络脉(内关)……….…..(外关) 络脉
脾经………….(土)…………胃经
络脉(公孙)…….…..(丰隆) 络脉
肾经……….(水)…………膀胱经
络脉(大钟)……….…..(飞阳) 络脉
肝经…….(木)……..…胆经
络脉(蠡沟)……….…..(光明) 络脉
任脉………….……………督脉
任脉络(鸠尾) ………….… (长强) 督脉络
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
2.5经络系统分布概况
2.5.1十二经脉的分布概况和相互关系
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
手三阴:
手太阴 ----- 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厥阴 ----- 乳旁;手少阴 ----- 腋下。
手三阳:
手阳明 ---- 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少阳 ---- 肩上,颈,耳后,眉稍;手太阳 ---- 肩胛,颈,耳前。
足三阳:
足阳明 ----- 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少阳 ----- 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太阳 ----- 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
足三阴:
足太阴 ----- 胸腹第三侧线;足厥阴 ----- 阴部,胁部;足少阴 ---- 胸腹第一侧线
以上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手足三阳都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大致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循行顺序也是如此;足三阴则联系腹及胸。
内行部分: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
2.5.2十二经脉分布部位
手三阴
手太阴肺经:(外部)胸旁→上肢内侧前→大指;(内部)属肺,络大肠。
手厥阴心包经:(外部)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内部)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阴心经:(外部)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内部)属心系,络小肠。
手三阳
手阳明大肠经:(外部)鼻旁←颈←肩前←上肢外侧前←次指;(内部)属大肠,络肺。
手少阳三焦经:(外部)眉梢←耳后←颈←肩后←上肢外侧中←无名指;(内部)属三焦,络心包。
手太阳小肠经:(外部)耳前←颈←肩胛←上肢外侧后←小指;(内部)属小肠,络心。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外部)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指;(内部)属胃,络肝。
足少阳胆经:(外部)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无名指;(内部)属胆,络肝。
足太阳膀胱经:(外部)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腰背第一,二侧线→骶→下肢外侧后→小指;(内部)络脑,属肾,络膀胱。
足三阴
足太阴脾经:(外部)胸腹第三侧线←下肢内侧前,中←大趾内;(内部)属脾,络胃。
足厥阴肝经:(外部)胁部←阴部←下肢内侧中,前←大趾外;(内部)属肝,络胆。
足少阴肾经:(外部)胸腹第一侧线←下肢内侧后←小趾;(内部)属肾,络膀胱,络心。
2.6流注关系(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即“脉行之逆顺”)
2.6.1十二经脉相互衔接:
肺内→⑴手太阴肺经(手次指端)→⑵手阳明大肠经(鼻旁)⑶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侧)→⑷足太阴脾经(心中)→⑸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⑹手太阳小肠经(内眦)→⑺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⑻足少阴肾经(胸中)→⑼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⑽手少阳三焦经(外眦)→⑾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⑿足厥阴肝经(肺内)
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则散布于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且与任脉和督脉相通。
2.6.2十二(四)经脉流注:⑴手太阴? 肺→ ⑵手阳明? 大肠⑶足阳明? 胃→⑷足太阴? 脾→⑸手少阴? 心→⑹手太阳? 小肠→⑺足太阳? 膀胱→ ⑻足少阴? 肾→ ⑼手厥阴? 心包→⑽手少阳? 三焦→⑾足少阳? 胆→⑿足厥阴? 肝→⒀督→⒁任⑴手太阴? 肺
【The cyclical flow of Qi in the Twelve Regular channels :The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g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The 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ming→The Spleen channel of Foot-Taiying→The Heart channel of Hand-Shaoying→The 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Taiyang→The Bladder channel of Foot-Taiyang→The Kidney channel of Foot -Shaoying→The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Jueying→The Sanjiao channel of Hand-Shaoyang→The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Shaoyang→The Liver channel of Foot-Jueyin→(Du)→(Ren)→The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g】
表里关系:经脉“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
2.7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和十五络脉
2.7.1奇经八脉的分布概况及作用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2.7.2十二经别的分布概况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另合于本经批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早间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地至毛际,入早间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强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全于手及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他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及在体深内的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此外,又由于其加强了十二经脉搏对头面的联系,故而也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2.7.3十五络脉的分布概况
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
十五络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旭经;脾之大络从在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及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2.8十二经筋和皮部
2.8.1十二经筋分布概况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每遇骨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九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十二经筋的作用:约束骨骼,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2.8.2皮部分布概况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将皮肤病划分为十二个区域。
十二皮部的作用:由于二十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2.9经络的作用及临床运用
2.6.1经络的作用
2.6.1.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2.6.1.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2.6.1.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2.6.1.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2.6.2经络临床运用
2.6.2.1经络诊法
2.6.2.2分经辨证
2.6.2.3循经取穴
2.6.2.4药物归经
1.1血气,脉,经络的名词的出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胃,脉道以通,气血乃行。”------《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1.2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1.2.1针刺按摩的感应
1.2.2气功的行气
1.2.3疾病的症候
1.2.4穴位的主治症
1.2.5解剖的知识
2经络理论系统的主要内容
2.1经络与手足阴阳的关系
阴:太阴、少阴、厥阴(手足);阳:阳明、太阳、少阳(手足);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的:
阴阳气的盛衰:由盛(多)至衰(少):(手足)三阴(分布手足内侧):太阴→少阴→厥阴;(手足)三阴(分布手足内侧):阳明→太阳→少阳。
2.2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经络以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脏腑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为腑。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2.3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灵枢.脉度》
2.4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2.4.1经络系统
内:脏腑——经络所归属
十二经脉 ---- 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经络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
奇经八脉 ---- 特殊的经脉,对各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的作用。
十二经别 ---- 经脉深部分支,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 ---- 经脉外部分支,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三百六十五络 ---- 经脉的小支,联系各腧穴
外:
十二经筋 ---- 筋肉受经络支配。
十二皮部 ---- 皮肤按经络分部
2.4.2经络五行对合
肺经………….(金)…………大肠经
络脉(列缺)…….…..(偏历) 络脉
心经……….(火)…………小肠经
络脉(通里)……….…..(支正) 络脉
心包经…….(相火)……..…三焦经
络脉(内关)……….…..(外关) 络脉
脾经………….(土)…………胃经
络脉(公孙)…….…..(丰隆) 络脉
肾经……….(水)…………膀胱经
络脉(大钟)……….…..(飞阳) 络脉
肝经…….(木)……..…胆经
络脉(蠡沟)……….…..(光明) 络脉
任脉………….……………督脉
任脉络(鸠尾) ………….… (长强) 督脉络
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
2.5经络系统分布概况
2.5.1十二经脉的分布概况和相互关系
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
手三阴:
手太阴 ----- 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厥阴 ----- 乳旁;手少阴 ----- 腋下。
手三阳:
手阳明 ---- 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少阳 ---- 肩上,颈,耳后,眉稍;手太阳 ---- 肩胛,颈,耳前。
足三阳:
足阳明 ----- 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少阳 ----- 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太阳 ----- 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
足三阴:
足太阴 ----- 胸腹第三侧线;足厥阴 ----- 阴部,胁部;足少阴 ---- 胸腹第一侧线
以上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手足三阳都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大致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循行顺序也是如此;足三阴则联系腹及胸。
内行部分: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
2.5.2十二经脉分布部位
手三阴
手太阴肺经:(外部)胸旁→上肢内侧前→大指;(内部)属肺,络大肠。
手厥阴心包经:(外部)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内部)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阴心经:(外部)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内部)属心系,络小肠。
手三阳
手阳明大肠经:(外部)鼻旁←颈←肩前←上肢外侧前←次指;(内部)属大肠,络肺。
手少阳三焦经:(外部)眉梢←耳后←颈←肩后←上肢外侧中←无名指;(内部)属三焦,络心包。
手太阳小肠经:(外部)耳前←颈←肩胛←上肢外侧后←小指;(内部)属小肠,络心。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外部)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指;(内部)属胃,络肝。
足少阳胆经:(外部)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无名指;(内部)属胆,络肝。
足太阳膀胱经:(外部)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腰背第一,二侧线→骶→下肢外侧后→小指;(内部)络脑,属肾,络膀胱。
足三阴
足太阴脾经:(外部)胸腹第三侧线←下肢内侧前,中←大趾内;(内部)属脾,络胃。
足厥阴肝经:(外部)胁部←阴部←下肢内侧中,前←大趾外;(内部)属肝,络胆。
足少阴肾经:(外部)胸腹第一侧线←下肢内侧后←小趾;(内部)属肾,络膀胱,络心。
2.6流注关系(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即“脉行之逆顺”)
2.6.1十二经脉相互衔接:
肺内→⑴手太阴肺经(手次指端)→⑵手阳明大肠经(鼻旁)⑶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侧)→⑷足太阴脾经(心中)→⑸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⑹手太阳小肠经(内眦)→⑺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⑻足少阴肾经(胸中)→⑼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⑽手少阳三焦经(外眦)→⑾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⑿足厥阴肝经(肺内)
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则散布于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且与任脉和督脉相通。
2.6.2十二(四)经脉流注:⑴手太阴? 肺→ ⑵手阳明? 大肠⑶足阳明? 胃→⑷足太阴? 脾→⑸手少阴? 心→⑹手太阳? 小肠→⑺足太阳? 膀胱→ ⑻足少阴? 肾→ ⑼手厥阴? 心包→⑽手少阳? 三焦→⑾足少阳? 胆→⑿足厥阴? 肝→⒀督→⒁任⑴手太阴? 肺
【The cyclical flow of Qi in the Twelve Regular channels :The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g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The 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ming→The Spleen channel of Foot-Taiying→The Heart channel of Hand-Shaoying→The 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Taiyang→The Bladder channel of Foot-Taiyang→The Kidney channel of Foot -Shaoying→The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Jueying→The Sanjiao channel of Hand-Shaoyang→The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Shaoyang→The Liver channel of Foot-Jueyin→(Du)→(Ren)→The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g】
表里关系:经脉“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
2.7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和十五络脉
2.7.1奇经八脉的分布概况及作用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2.7.2十二经别的分布概况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另合于本经批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早间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地至毛际,入早间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强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全于手及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他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及在体深内的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此外,又由于其加强了十二经脉搏对头面的联系,故而也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2.7.3十五络脉的分布概况
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
十五络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旭经;脾之大络从在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及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2.8十二经筋和皮部
2.8.1十二经筋分布概况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每遇骨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九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十二经筋的作用:约束骨骼,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2.8.2皮部分布概况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将皮肤病划分为十二个区域。
十二皮部的作用:由于二十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2.9经络的作用及临床运用
2.6.1经络的作用
2.6.1.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2.6.1.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2.6.1.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2.6.1.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2.6.2经络临床运用
2.6.2.1经络诊法
2.6.2.2分经辨证
2.6.2.3循经取穴
2.6.2.4药物归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