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之在得:你也敢称自己为古稀老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过的话,并不难理解,指出了人生三个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少年时代,不可沉湎于酒色;中年时代不可陷于勾心斗角,老年则不可贪得无厌。孔子这段话至今读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启迪的作用。

人生是一个逐渐添加、逐渐减去的一个过程,换而言之是从0到1,乃至到N,最后又回归于0,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改变。人的出生之始就是一张白纸,然后开始通过学习逐渐添加知识、添加人生经验,这张白纸上记载下了有用无用的知识和经验,到了人生的最后,老年的时候则是做减法,逐渐褪去光华,淡泊世事名利,最终得以圆满。

花无百日红,人人都有老的时候,老的时候就有老的样子,不可贪得无厌,不可与人争强好胜,轻则气坏了身体,重则身陷牢狱甚至误了卿卿性命。还别不信,这也不是危言耸听,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发现这其中的道理,太阳下面老年的闹剧屡见不鲜。

话说大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士尹嘉铨,官至当朝大理寺卿,后因年岁已高就告老还乡了。按理说,这样一个正部级的官员,一辈子为朝廷操劳,荣归故里,颐养天年,终老于乡里,本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时期。

但这位尹嘉铨老先生偏不这样想,一直还盼着再风光一把。终于遇到了一个他认为好的时机,那年乾隆皇帝去五台山游玩后回北京,途中在保定府歇脚。期间,乾隆要接见当地官员士绅,类似于举办一个联谊会性质的活动。虽然尹嘉铨以前担任过皇子的教育工作,尹嘉铨已经退休多年,乾隆是不会接见他的。但尹嘉铨按捺不住自己那颗向往名利的心,为了能让乾隆接见,就昏昏然地下了一着昏棋,将自己和家人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先是为自己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号,并请从祀孔庙,写了一份奏折让自己的儿子专程给乾隆送去。那么尹会一是谁呢?尹会一也是个高官,是嘉庆二年的进士,做过襄阳知府、扬州知府,最后做到佥都御史、两淮盐政,应该是很风光的。但谥号在中国官僚体制中,从来不是随便要的,是朝廷对大臣做出的最终评判。比如李鸿章、荣禄是文忠,左宗棠是文襄,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这绝对不是随便乱给的。皇帝一看,尹嘉铨这是胡乱要求,但看在一片孝心的份上,还是不计较了。

但从祀孔庙,就是把现代人当神敬起来。这等于是勒索皇帝,皇帝肯定是不高兴了。尹嘉铨在落款处写“古稀老人”,皇帝更是勃然大怒,这厮还敢称自己为古稀老人,这不是活腻味了吗?

乾隆早就自称“古稀老人”,并专门刻制了印章,盖在大内的收藏之上,等于向天下昭告,自己已经占用了这个称号,谁都不能再用。一个区区的尹嘉铨竟敢也用“古稀老人”,这就属于严重威胁到皇帝的脸面了。

于是,乾隆皇帝果断下令,严查尹嘉铨。最后尹嘉铨被判凌迟处死,但皇帝念在他年龄比较大,直接赐了一刀毙命。他出版的诗集书籍全部销毁,有他名字的书籍,名字剔除。这是何苦呢?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倒误了卿卿性命。

假如尹嘉铨能够老老实实当一个太平绅士,在自己的庄园里过着光荣的退休生活,不去挖空心思争浮名,何至于家破人亡,名声扫地?见好就收,平时说着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戒之在得,多少人毁在了得字上。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此言不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