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 ‖ 柯劭忞趣话

《清史稿》已经加了新式标点出版了,这对学术、文化界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不禁想起了当年负责编撰《清史稿》的一位胶县学人柯劭忞氏。

辛亥后,成立“清史馆”,第一任馆长是赵尔巽,,这位清代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又兼“将军”的“汉军旗”,是一位标准的“遗老”,当时曾自谓“作清朝官,为清朝人,吃清朝饭,修清朝史”以解嘲。不过他思想虽然落后于时代,而对史馆延揽人材上却是很可取的,柯劭忞氏就是他延揽的修史专家之一。其后,赵尔巽不久去世,清史馆即由柯氏主持。经过十三年的惨淡经营,于一九二七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五百三十六卷的庞大史书,柯氏是贡献了力量的。一九二九年年底,《清史稿》曾遭当时南京政府“永禁流传”的严令,这据说是因高阳李石曾氏的鼓动。说来,这也是一段早已被人遗忘了的历史公案了。

柯氏字凤荪,号蓼园,山东胶县人,是晚近极为著名的北方学者。同治九年中举人,年只二十一岁,直到光绪丙戌(一八七六年)始成进士,去中举已十六年,是时柯氏已三十七岁。后来曾历任湘南学政、国子监司业,并被派往日本考察学政。后任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经科监督、总监督(即校长)。

柯氏的父亲虽未得科名,但经史之学极有根柢。其母为掖县李长白之女,是当时有名的闺阁诗人,其《乱后忆书》诗云:“插架五千卷,竟教一炬亡。斯民同浩劫,此竟敢言伤……”此诗曾传诵一时,由此诗亦可想见柯氏幼年母教之熏陶了。柯氏早慧,世传其七岁时名句有“燕子不来春已晚,空庭落尽紫丁香。”很可看出一位早慧的儿童的情思。柯氏与北洋政府临时大总统徐世昌是丙戌同年翰林,曾参加徐世昌的“晚晴诗社”,于编史之余,时事咏吟,诗虽非其专长,然亦甚清逸,其题《水竹村人江湖垂钓册子》云:

“箬笠蓑衣一钓竿,白苹洲渚写荒寒,不知渔父住何处,七十二沽烟水宽。”

不论其“史”,仅论其诗,亦足以传了,何况还有其举世闻名的大著作《新元史》呢?柯氏因其文名,还得了一段姻缘:柯氏元配夫人去世较早,继配即桐城吴汝纶之女。据闻议婚时,汝纶先生夫人因新婿年龄与其女相差较大,且系续弦,坚不同意,但挚甫先生爱柯之才,因而坚决主张这门婚事,而且终成婚配,吴氏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士哩。

王静安在溥仪南书房行走时,柯氏也同样在宫中行走。在一九二四年一月写给罗振玉的信中记柯一件趣事云:

“凤老今晨上去面对半小时,语尚未闻,人时因身重,轿索断,致坠地,然未受伤,可谓吉人天相也……以凤之高年直前,恐当上必应感动,其坠车时想上必闻之。”

柯氏逝世于一九三三年,享寿八十四岁,比王静安先生晚死六年,多活三十三岁,在当时也算是享高龄了。柯氏不但家学渊源,幼年早慧,更重要的在其一生专心致志,治学勤恳,幼年因用功过度,身体很差,在治史之余,兼研医理,有很好的岐黄之技。而且兼治算学,能手制仿古算学仪器。开始不解“天元”(现在代数)之术,终日苦思,闷闷不乐,忽然有一天在吃中饭时,大叫起来:“我懂了,我懂了!”从此便解“天元”之术,真所谓“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了。

柯氏一生最负盛名的大著作是他的《新元史》,这是用了三十年苦功才完成的。柯劭忞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年)作国子监司业,他入学(府考中秀才)时取中他的老师,即当年胶州知府四川宜宾人陈代卿来京看他,写有《北游小记》,曾云:“柯凤荪少司成,余权胶州时所得士也。……著有《新元史》,尝得欧洲秘藏历史,为中土所无。余在京见其初稿,以为奇书必传。”其后又过了十五六年,徐世昌作大总统时,《新元史》刻成出书,徐氏对之备加称扬,并通令列为“正史”之一。徐世昌固然是帮老同年的忙,而《新元史》本身则自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柯氏荣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这是六十年前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当年在日本的留学生极多,而得到博士学位的极少。何况柯氏又没有在日本留过学,只是清朝的翰林,曾到日本考察过学政。以这样的资格获得日本博士学位的,在近代史中,只有柯劭忞氏一人,其原因就是因为一部《新元史》。当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有”博士论文审查会”。根据不同的论文,聘请不同的专家来审查。审查《新元史》的是当年东京帝大极负盛名的史学权威箭内亘博士,时任教授。工作极为仔细认真。有一天他的学生仓石武四郎教授去看他,见满屋中摊的都是书,其师正在紧张查对资料。对他说:这部著作的价值可在博士之上;也可在博士之下,要把原书与旧“元史”不同之处,一一加以比较,查对核实评价之后才知道,所以这些工作是颇麻烦的。(大意如此。)可以想见当年帝大审查《新元史》时态度之严谨。不过后来毕竟是通过了审查,获得了学位。其后日本设“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因柯氏为东京帝大文学博士,名重一时,因而聘之充任委员长。

柯夫人是吴汝纶女儿吴芝瑛妹妹吴芝芳。柯氏在家中对子女教育也很注意,后来燕龄(长子昌泗)先生以下兄弟等也都是有名的学者,不过静安先生对他们评价并不高,一九二二年写给罗振玉的信中说:

“商君之书(指商锡永,字承柞)之《殷虚文字类编》)已见首册,其说尚平实不支,即此已为远到之基。胜于燕龄弟兄远矣。”

静安先生这点上很有眼力,这几位可惜相继都潦倒以终,今日知之者甚少了。

十几年前,全国政协董一博老校长想让我整理孙墨佛老先生的《书源》,准备出版,因数量过大,无法接受这一任务。不过已看了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印的此书的十篇名人序言。第一篇是柯凤老写的,最后一篇是燕龄先生写的,父子二人为此书十分捧场了。我和燕龄先生很熟,多次到先广宁伯街家中去看望,不过也是四十五年前的事了。

阅读链接

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上)

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下)

邓云乡‖ 北平时期的学府述略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大

邓云乡‖ 旧梦中的荷塘—— 文化古城时期的清华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师大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燕京大学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协和医学院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学生们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师们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学生的课外活动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环境气氛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其他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书市、书铺、书摊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古玩

邓云乡 ‖ 燕京风俗画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授生活

邓云乡‖ 梁启超联语趣话

邓云乡‖ 王国维沉湖之谜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0)

相关推荐

  • 从北京月饼说起

    北京的风土人情,饮食风尚,固然不少使人思念. 邓云乡先生自云"生长京国,久住申江,和朋友谈天,常常询我以北京旧事,自然也常常说到北京的吃食".他在<云乡话食>(河北教育 ...

  • 100多年前有人独立编写一套史书 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中国小康网讯 "二十五史"是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是在"钦定二十四史"的基础上又补上的一史."二十四史"尽管历来有各种版本, ...

  • 邓云乡‖ 梁启超联语趣话

    据传在北京大学名教授王力老先生书斋里还挂着一副梁任公写的集宋词联语: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 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断苍茫." 上联上句出自向子諲<临江仙>,下句出自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说到文化古城时期的文化气氛,首先想到的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自清末于什刹海广化寺设立京师图书馆,民国后改为国立京师图书馆,十七年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中南海居仁堂为馆址,十八年与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师们

    学生的用功和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和教师的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一个小学教师,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还是被人十分羡慕的.还没有变成沦陷之后.胜利之后的"四大贱物"之一(四大贱物即买邮票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学生们

    先说大学生吧.文化古城时期的大学生有哪些特征呢?大略言之,有以下几点:一是来自全国各地,各著名大学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是全国各地的,家住北平的是很少一部分.外地学生中以江苏.浙江.上海人最多,其次福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其他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

    其他图书馆 除国立图书馆而外,当时文化古城中,其他图书馆还是很多的,自然规模就无法相比了.这些小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有丰富的藏书,清洁而安静的阅览室,而且读者不多,同样也是读书的好所在.这里我首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协和医学院

    如果说在文化古城时期,燕京大学是一所比较特殊化的教会学校,那么协和医学院就更是一所特殊化的学校了.先不说别的,就说它的毕业文凭吧,就既不是中国政府教育部发的,也不是学院自己发的,而是美利坚合众国纽约州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书市、书铺、书摊

    文化古城时的文化环境,除去各种图书馆之外,还有不是图书馆而更为自由的"图书馆",那就是正月里厂甸的书市,平时琉璃厂.隆福寺街.东安市场中的丹桂商场书铺.西单商场的书铺.以及东安市场 ...

  • 邓云乡

    <红楼风俗谭> 邓先生的<红楼风俗谭>,围绕<红楼梦>里的风俗故事信笔写来,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头头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燕京大学

    文化古城时期近十年中,是燕京大学的黄金时代,在此之前,尚届初创阶段:在此之后,受到战局影响,相对来说,也没有那个时代正规而神气了. "清华.燕京好通融",文化古城时期在摩登仕女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