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斗茶赛这么多,好茶够斗吗?

一转眼武夷山的斗茶季就结束了,岩茶教室又从一个假装日更的专业自媒体,变成了Y老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小号”,但是童鞋们不让我休息啊!!!😭 😭 😭

自从发完了天心村的状元榜,岩茶教室的后台就没消停过,除了各种来打探小道消息的,就是在问每年重复的同一个问题“今年的茶好吗?”

今年又加上了一个问题,斗茶赛那么多,真的有那么多好茶斗吗?就让今年混迹了几场斗茶赛的Y老师来给大家唠一唠。

1

斗茶赛越来越多

工艺越斗越好

斗茶赛越来越多是不假,但是据Y老师从武夷山相关部门了解到的信息,武夷官方盖章认定的斗茶赛只有七场。除了这七场之外,其余的斗茶赛都是由企业或者社会组织自行组织举办的斗茶赛。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斗茶赛,不是因此茶不好卖,恰恰想法是茶太好卖了,所以各路企业才会不惜重金用斗茶的形式来选购一些好茶。这个是斗茶赛越办越多最核心的原因。

而第二个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有群众基础。

自从2001年武夷山民间斗茶赛首次举办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8届。这个武夷山历史最悠久的赛事举办之初定义的斗茶赛的几项标准如,专家审评加大众审评,双密码暗码审评等机制确定了武夷山现代斗茶赛的基本要素,也确定了斗茶赛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基础。

这让斗茶赛这个武夷山原本就有的传统迅速的发展起来。

而武夷山如今各级斗茶赛绝对都是藏龙卧虎的,这就有点像我们的乒乓球比赛,除了奥运会水平高之外,亚运会也不好打,全国比赛有时候比世界大赛还难打。这个较量的就是纯粹的工艺。

于是,武夷山的民间斗茶赛促进了工艺进步这件事,全世界都不会否认。我们在采访几场斗茶赛的专家评委时候一致的语言表达就是,“工艺越来越好”。

▲ 2020年“朱子杯”斗茶赛专家审评现场

记得五年前Y老师第一次参加斗茶赛的时候,现场还能喝到“厕所里吃水泥”的变态款肉桂。

如今斗茶赛现场,你要“浓汹煞”、“傻瓜桂”还是“纯酿的水蜜桃”味,只要把握了市场流行和专家口味喜好,全都可以在参赛者工艺的可控射程里,这绝对是一群掌握了应试技巧的奥赛型学霸。

最气人的是这些竞技型的学霸不但越来越年轻,而且越来越以开放式的态度进行工艺的交流和学习。对于这点我个人还是颇有些唏嘘和感触的。

一些在外人看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和厂家,都是我们岩茶教室这几年开始跟踪采访的年轻人,从八五后到九五后,他们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学霸跨行,甚至真的还有家族技艺的传承,可无论如何这些年轻人真的就是这么成长起来了,就是这么残酷的成为当今岩茶技艺里新时代的绝对实力。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明显的感受到了年轻人的开放心态,他们毫不避讳的谈工艺,什么“重做青、轻焙火”、“保水做青、高温焙火去苦涩的清晰度”、“冷发酵的蜜桃感”……

都成了一种开放式命题的相互试验,再也不是几年前关起门来做茶暗自较量的闭塞状态,这样的工艺切磋绝对是整体水平直线上升的良性环境。

我们在“朱子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的现场,就听到很多评委都说,现在只要能送到斗茶赛且走到最后的决赛的,工艺环节早就是基础门槛,好坏评估的质疑几乎可以直接略过。

Y老师观点

Y老师把斗茶赛看成比赛而不是走秀。

比赛越多,全民健身的氛围越好,中国乒乓球队有一个老传统就是以赛带练,多斗才能看到不足,才能进步,斗茶赛越多,岩茶的工艺只会越好,斗茶赛越多,也说明岩茶的市场走势越好。

2

斗茶赛的市场导向和审美标准

到底什么样的茶可以在斗茶赛里斩获状元呢?

记得我在采访审评专家陈郁榕老师时,她告诉过我一个“内幕”,她说在他们早年的斗茶审评时,状元不一定是当年所有参赛样里最好的那一泡,因为绝对的状元有时候是“碰”出来的。

某个天气、某个温度、或者某个师傅当天做茶的心情,总之就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哪怕所有的评委对那款茶喜欢得不行,也要忍痛的把这款茶打成第二名,就因为这种“意外”没法复制。

▲ 陈郁榕老师在审评

这在当年强调标准的年代是可以理解的。

要知道早些年斗茶赛的标准就是要选择工艺上的绝对规范,是可以成为工艺技艺教科书的示范,当它可规范化的时候技艺才得以普及。这也是斗茶赛在当时那个阶段最大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到了如今的斗茶赛,基础的制茶工艺早已经是被那些年轻人甩在身后的基础门槛,那这时候评选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首先就是市场的需求。

比如今年的肉桂比赛,无论是天心村的还是“朱子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进入决赛的选手中,武夷山人口里的“大桂皮”风味的肉桂占了绝大部分,这是市场对工艺的选择。

但是要拿到状元,只满足市场远远不够,状元一定是要在满足市场的前提下,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

比如今年份量极重的一款肉桂状元,许多场外吃瓜群众都在好奇的猜测这款状元茶的山场成分。

赛后Y老师做了不少功课,找了当时在场且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型专家,这位老师非常耿直的告诉我,“毫无质疑这款茶绝对就是状元,它是一款特别雅的肉桂,而且这种风格是‘碰’出来的,不是单纯靠好工艺就能实现的,这太高级了。”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立马就被这种朴实语言的高级感给震慑了,要知道要从一个严谨的专家的嘴里说出这么抽象感性的话就像一个工科男突然的浪漫,让人措手不及,但又绝对诚恳。

再者就是Y老师几年来都看不明白、喝不清楚的大红袍类。

对于大红袍的概念我们一直有一个基础的框架,比如“多种名丛的调配、追求香水韵的和谐一致、且喝不出具体品种的技艺”,可一到了斗茶赛现场一排过去,全是浓郁的桂皮味。

几年前参赛者告诉我,大红袍斗茶组专家喜欢有桂皮感的大红袍;几年前专家告诉我,市场上喜欢有桂皮味的大红袍。几年前市场告诉我,我们只喜欢喝肉桂。所以几年下来,大红袍在我们心目中就是“带着高香气”的肉桂。

但在今年朱子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的决赛现场,我们似乎看到了不一样的大红袍,准确的说就是我们终于看到了想象中大红袍应该有的样子。

专家评委余盛良老师直接把审评号609的茶样推了出来,他说这泡茶拼配的非常“和谐”,没有哪一个品种是特别突出的,但是整体的香气非常优雅,“岩韵”也非常彰显。

▲ 专家评委余盛良

除了专家的专业意见和感受,Y老师在体会那泡趋于完美的大红袍茶样时彻底被它优雅且幽远的气息所感动,没有过于跋扈的香气,也没有浓烈的某种个性,可所有不突兀的特点和谐在一起的时候却有了一种莫名从容淡定的优雅。

这种风格让我颇为惊讶,惊讶于市场的审美已经如此高级了吗?忍不住带着这种旧社会的市场思维咨询了两位专家评审。

郑矫威老师告诉我,“我们选茶的时候不是根据市场的喜好做导向,而是看茶的本身品质。这就像年轻女子,如果足够漂亮气质足够好的时候是不需要迎合他人喜好的方式去浓妆涂抹的。”

“这款大红袍的气质就足够优雅,你能感受到它全身大自然里优雅自然的香气,挑不出任何的突兀,这个时候市场不市场的都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茶好就够了。”

所以说不是市场消费任性,当专家评委也可以任性的挑选出心目中的完美时,这个市场的包容才让茶品审美的升级有了绝对的空间。

而今年的水仙,原本就是“特别好”。

专家们普遍的反应就是今年的气候造成今年的水仙特别好,而市场对于老丛水仙的偏好也反应在了斗茶赛中,我们关注的两大斗茶赛的水仙决赛中的茶样,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丛味”而在丛味的基础上,状元依然是带着特别的审美标准的那款。

关于审美这件事,本来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金字塔的顶尖,是在工艺成熟、市场成熟的基础上才有的升级,哪怕评委还是那些专家,需求不同,结论导向也就不同。

而专家之所以可以成为专家,就是能站在顶尖的角度看待整个环境当下市场的基础需求。

Y老师观点

斗茶赛的茶能入围的就是工艺合格的,能进入决赛的就是符合市场的,而能拿到状元的必须要有独特的审美。

3

状元到底是评给茶?

还是评给人?!

这个问题我从15年第一次参加斗茶赛就好奇的问了。

看了5年的斗茶赛,也看不明白,就像岩茶的山场派和工艺派一样,如果要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可能永远都不会有。

“朱子杯”海峡两岸斗茶赛的赞助商熹茗的老板朱陈松是坚定不移的支持,状元就是评给茶的,而且就是现场的那一泡茶。

今年朱子杯后续推向市场的获奖茶有一个特别的产品名就是获奖茶样。刘国英告诉我们,获奖茶样的封装完全不经过熹茗的手,而是由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负责封装,委托熹茗茶业独家专营,确保就是让岩茶粉丝喝到“原滋原味的状元茶和获奖茶”,以及还原“评委在决赛现场喝到的是同一样的感觉”。

▲ 朱陈松

当然也有一些茶人可能更认可“状元”是对工艺的认可,除了这一泡好茶,他们也能做出更多的好茶,为此每一年拿到状元的人也确实因为斗茶赛中获得的荣誉而多卖更多好价格的茶。

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发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边际效应,武夷山这几年送去参加斗茶赛的茶品,尤其是类似“天心村”和“朱子杯”这样历史悠久,权威性影响力在线的赛事,越来越上乘。

毕竟一旦拿到状元,获得的绝对不仅仅是“那点”奖金哦,当然这一点Y老师要非常骄傲的感慨岩茶教室也在其中起到那么一点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Y老师观点

前几年我们经常听到,“这么好的茶我才舍不得拿去斗呢!”而这两年,我们听到更多就是“这个茶,怎么样,你觉得拿去斗能保金冲冠吗?”这其实都是罗老师教的大局观。

对于Y老师老说,我觉得如果你要追求原滋原味的获奖茶特别是“状元茶”你现在就要赶紧联系你身边的熹茗专卖店了,现在状元茶的预售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

再次强调,他们家的茶样茶,数量极其稀少,去年,就是我事业生涯里为数不多的“蹭茶”失败的案例。

你如果是对岩茶有博爱又有一定鉴赏力的童鞋,那可以自己摸上状元家的门槛,全方位的检验一下“状元”的综合实力,不过估计这会都得排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