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39丨兴太学 以养儒仕

△长安太学

对于公孙弘的“拜相封侯”,除了太史公,更有钱穆先生感慨道: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确实,在此之前,丞相的人选只能从列侯中出,比如之前提到过的三位丞相——窦婴是魏其侯,田蚡是武安侯,被窦太后任用又被刘彻罢免的许昌,原为太常柏至侯。

然而,公孙弘偏偏打破了这种制度。在公孙弘受封丞相后,刘彻方才赐予其平津侯的爵位,食邑六百五十户。

这件事的影响,看似在于更多布衣平民即使没有军功也有能够平步青云的机会,但事实上,远不仅如此。

我们先来说说拜相和封侯的差别。做丞相,享受的是每年定额的俸禄,而封侯之后,还能享受自己封地内的食禄。而且,封侯就意味着跻身贵族,只要皇帝不收回成命,后人便可世代承袭爵位,不愁吃穿。

秦以前,多以血脉论贵贱,自从出身的那一刻便决定了日后的荣辱。而秦帝国时开始按军功赏爵,才打破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到汉朝,出身乡鄙而封侯拜相的也大有人在,但基本都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萧何、曹参这样有军功傍身的开国功臣,此前的窦婴便曾在七国之乱中立下护国之功,另一种便是如田蚡这样,虽无战功,却因为皇亲国戚的关系跻身贵族。

再看公孙弘,一无战功,二非皇亲,他的拜相封侯,可以说是预示了当朝天子的统治意志即将发生剧变。

既然有了布衣丞相的先例,天下饱学之士自然也急需一个明确的求职通道。此前,是察举制将公孙弘推到刘彻面前,但这在刘彻心中并不算什么好办法,毕竟这“举荐”的缘由,是“孝廉”还是“笑脸”,恐怕不甚明了。正因为如此,到了东汉末年便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怪象。

除了察举制,还有另一种办法——公车署上书,主父偃便是通过此种办法被刘彻赏识。想要入仕的人可在长安阙门附近的公车署直接给皇帝上书,公车署作为中间机构,负责转送文章和传达皇帝诏令。但此法效率极低,也只能作为补充机制来使用,况且这样的制度有中间人接手,只怕想不徇私都难。

因此,董仲舒曾提议的“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又重新被提上了日程。

公元前124年,刘彻在长安设太学。“太”有“最高”、“第一”之意,故而太学,就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其实,太学由来已久,并非是刘彻和董仲舒的首创。早在上古、西周时便有了类似太学的机构,但那时的太学,集学习、祭祀、布政等各种功能为一体,而将太学设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却是从刘彻开始的。

刘彻不仅办了最高学府,同时还下令各郡国设立地方官办学校。此前,民间只有像孔子一样的私人教学为大众普及文化,从刘彻开始,地方的教育制度和系统也得到了确立和完善,更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

同年,公孙弘提出并拟定了为“五经博士”设五十位弟子员的措施,并增设“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博士弟子为“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者”,旁听生则是各地“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优秀青年。

这些弟子员在太学之中学习无需交学费,只需自理生活费用,家贫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为诸生烹炊”来换取生活费用。但是,由五经博士教授《诗》、《书》、《礼》、《易》和《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后,这些学生便需定期经过考核,成绩优者可入仕,成绩一般的可为吏,不合格者,则会被退学。

这“博士”在战国时就有,是掌管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自汉武帝之后,才转变为学术上专通一经、从事教学的学官。

自从汉武帝在太学设博士弟子后,通晓儒家经典就成为了进入仕途的主要条件,如此加深儒学和政权的关联之后,儒学的权威地位也随之确立,从此成为“显学”。

而除儒家以外,那些无用武之地的百家之学,哪怕不被“罢黜”,也必然会走向落没和衰微。

且不说学派之间的厚此薄彼,至少这些制度于百姓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在完备的教育体系下,有了一条更宽阔的、不拘于家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道路可以出人头地,崇学之风愈加浓厚,后世裨益匪浅。

(0)

相关推荐

  • 汉武帝的那些丞相们——壮年时代的改革担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有了儿子之后的汉武帝,不仅仅年龄上更加成熟,在政治手腕上也愈加炉火纯青.现在摆在刘彻面前的迫切问题就是该选择怎样的人来担任丞相,是功勋卓著的老派贤良?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戚,亦或是一 ...

  • “故旧”丞相为何而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丞相石庆病逝于丞相之位.这是汉武帝时期,第四位在任丞相逝世.此时的丞相在刘彻的一系列手段之下,权力已经被分割的七零八落,最后所剩的也仅仅只是丞相虚名而已 ...

  • 【武帝】 二十三、上位

    官场游戏 我国古代史有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天下大乱,皇上用能臣.天下太平,皇上用庸臣.最典型的就是唐玄宗,他在老人家重用的大臣,从开元年间的姚崇.宋景到天宝年间的李林甫.杨国忠,正好见证了唐玄宗开元 ...

  • 当士族门阀没落时,陪葬品却是汉唐时的尚武之风

    秦孝公五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老商变法的措施虽然有一大堆,但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无非是"重农桑"和"奖军功",而且效果也是杠杠的--仅仅变法 ...

  • 大汉系列01丨移天易日 吕后专权(上)

    △吕后掌权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逝世,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刘邦还是亭长时,小时候的刘盈便跟着母亲吕雉下田劳作.若是父母恩爱,家庭和睦,清贫点倒也罢了,偏偏碰上的是刘邦这样一个爹. 刘邦彭 ...

  • 大汉系列02丨移天易日 吕后专权(中)

    △吕后掌权 这"商山四皓"的名头并不被很多人知晓,大多都是因为刘邦易太子的事件才略有耳闻.刘邦曾多次恭请四位先生出山,都没有结果,看上去好像很神秘的样子. 其实,"商山四 ...

  • 大汉系列04丨无为而治的刘盈

    △黄老之学 今天,在说吕后之前,我们先花点时间来说说这个仿佛如昙花般一现的汉惠帝刘盈. 高祖刘邦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有点不太看得上眼,说刘盈"仁弱",反倒是刘如意更像自己.但事实上,刘 ...

  • 大汉系列06丨诛杀吕氏的京都血案

    △未央宫 尽管刘章有着在吕后面前"肆意妄为"的资本,但他毕竟也是吕家人的女婿,按理来说,无论是谁站出来反吕氏,也轮不到他刘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章对吕氏如此不满呢? 记得我们之 ...

  • 大汉系列07丨平叛,还是政变?

    △争夺政权 随着近卫军兵败,陈平.周勃与刘章等人里应外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吕氏一族 屠戮殆尽,无论是躲在宫中的还是隐匿民间的,一个都没有放过,最终肃清吕氏外戚后将刘邦第四子刘恒迎立为新帝. 而就在 ...

  • 大汉系列08丨雄狮初醒 帝国崛起

    △汉武盛世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一个学术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其活跃的时代,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东方的中国,我们称之为"百家争鸣".而在不久 ...

  • 大汉系列09丨如履薄冰的新帝刘恒

    △渭桥迎接 公元前180年,陈平.周勃等大臣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迎立刘邦第四子刘恒为新帝. 犹记得彼时吕后为巩固汉惠帝和自己的政治地位,用尽了手段诛杀刘邦其他的儿子.即使是长子刘肥,也是在刘盈的帮衬下 ...

  • 大汉系列10丨恩威并施扼功臣

    △罢免丞相 长安在吕氏掀起的血雨腥风中飘摇了很多年头,直到刘恒登上帝位才逐渐安定下来.但安是安了,要定下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曾经因为吕氏外戚的存在,刘氏宗亲和朝中功臣才将矛头一致对外,而今吕氏消亡,安 ...

  • 大汉系列11丨怀柔诸侯 积久生弊

    △通通封赏 虽说安定大汉天下的关键人物是周勃,但吕氏之亡,宗亲诸王也是功不可没.彼时的那些刘氏诸侯王,有些仍是高祖刘邦所立,也算是因功晋爵,还有一些是从老诸侯王手中沿袭下来的. 刘恒既"不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