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第一,口碑两极,又是删减的锅?
刘德华主演的新片 《热血合唱团》上映11天,豆瓣只有4.8,票房没有突破5千万,彻底扑街。
《末日逃生》《海兽之子》等引进片更惨,上映4天,票房都没过2千万。
在新片接连失守的情况下,已经上映超过1个月的《金刚川》依然锁定日票房前三,令人咋舌。
此时此刻,电影市场急需一部救市之作。
11月24日单日票房(截止于北京时间09:09:46)
作为2020年唯一一部国产警匪片,《除暴》凭借题材的稀缺性,毫无争议地成为第一选择。
王千源、吴彦祖、春夏,影帝影后的豪华阵容加持,又为电影增加了一层保险。
上映4天,票房突破2亿,虽然不出彩,但还是顺利拿下了单日票房冠军。
再去看一看评分,豆瓣6.5,口碑处于崩掉的边缘。
捧的人认为。
“《除暴》有生猛粗砺的质感和快节奏的枪战动作戏,是港式类型爽片。”
贬的人则认为。
“电影的调性和男主角的身材差不多,有胸无脑,此类港式爽片放到大陆语境,依旧出戏。”
豆瓣评分6.5
票房第一,说明它有市场,观众愿意掏钱去看。
口碑两级分化,意味着,票房被口碑拖住后腿,后继无力。
它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现口碑与票房错位的情况呢?
《除暴》
Caught in Time
2020.11.20
>>>>警与匪的对立
上世纪90年代,在没有推行《枪支管理法》之前,国内的枪支管理相对松散混乱。
据统计,在1990年到1996年期间,全国涉枪刑事案件超过10000起,平均每天发生4.5起。
再加上监控、人脸识别等现代化刑侦技术还没有普及,侦破难度比较大,涉枪犯罪猖獗,整得老百姓人心惶惶。
“枪之类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很容易弄到,妈的有时候匪徒装备比jc还好。”
“我小时候围观枪毙,不小心摔到死刑犯的血里面去了,被我舅舅提着在河里洗。”
在治安良好的今天,这些特殊年代的回忆是难以想象、耸人听闻的。
但在当时,这只是习以为常、家常便饭的硬核生活而已。
90年代重特大刑事案件,图源知乎@人间世事
根据这段时代背景,《除暴》从一宗罕见的、轰动一时的暴力性集团犯罪案件中汲取灵感。
即,张君、李泽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
张君,手段凶残狠毒、性格狂妄狡诈,被称为“90年代内陆第一悍匪”。
“谁挡我的财路,谁妨碍了我,我就消灭谁。”
小到香烟批发商店、服装店,大到运钞车、金店、银行,他滥杀无辜、遇到什么抢什么。
从1993年到2000年,以张君为首的犯罪团伙,故意杀人、抢劫枪支弹药22次。
导致28人死亡、5人重伤、15人轻伤、2人轻微伤,累计劫得财物价值536.9万元,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以悍匪张君为人物原型,导演、编剧刘浩良仿照《喋血双雄》双雄主角的模式,创作了一个警匪对立、一生宿敌的故事。
张隼(吴彦祖 饰),一个性格狂妄、嗜血毒辣的江洋大盗。
每逢作案,他都会胁迫受害者讲笑话。
“给你个机会,讲个笑话,好笑的话,留你一条命。”
生死之间,小命都难保,谁还能快速转动大脑,想出一个笑话呢?
更何况,笑话好不好笑的决定权,取决于持枪劫匪的心情。
他想要你死,你必须死,哪怕你讲了一个惊为天人、令他发笑的笑话。
所以说,这不是插科打诨的仁慈和施舍,而是用轻蔑挑衅的姿态玩弄无辜的性命。
友谊商店抢劫案、武江市运钞车抢劫案、普城银行中山南路杀人抢劫案、庆州矿工工资失窃案、常普广场黄金柜台抢劫案…
以张隼为首犯罪团伙“老鹰帮”,流窜各地制造了一起起影响恶劣的持枪抢劫杀人案。
他们运筹帷幄、提前踩点,每一次行动都比警察领先一步。
当警察赶到犯罪现场的时候,他们已经拿下目标,淡定地在远处吃面、看热闹。
气焰嚣张的他们,似乎把警方当猴耍。
“老鹰帮”的规矩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
但凡发现有同伙落队,他们都会杀人灭口,不给警方留下任何线索。
这给警方制造了非常大的困难。
刑警队长钟诚(王千源 饰)临危受命,接下了追捕“老鹰帮”和张隼的任务。
作为一名警察,他对这个职业充满了荣誉感。
当看到警察宣传画被贴满了小广告,他会不厌其烦地把广告一一撕掉,让警察形象保持完美
入职第一天,他刚巧碰上了“老鹰帮”抢金店。
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他只身涉险,咬掉了张隼的一块耳朵。
从此,他与张隼成为了一生的宿敌。
敌人愈猖獗挑衅,他就咬死不放。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钟诚与张隼上演了一次次针尖对麦芒、警与匪的殊死较量……
虽然《除暴》借鉴了香港警匪片的双雄角色设置,但是,它在警与匪的角色塑造上出现了偏差。
张隼这个反面人物,除了是一个狂妄嗜血的悍匪,他还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看到最后,我们会发现。
他寻找笑话,只是为了讲给老母亲听。
鲍起静饰演张隼的母亲
钟诚这个正面角色,除了正义、忠诚、荣誉感之外,电影没有用更多的情感元素去填充这个人物形象。
尤其是,当他喊口号鼓舞战友的时候,他似乎已经化成一个功能性的符号。
换句话说,反派角色的塑造比正面角色更丰富一些,更像是一个“吃五谷杂粮的人”。
关键角色塑造不足,就更别说配角绿叶了。
《除暴》里的每一个配角,都沦为了可有可无的工具人。
例如,春夏饰演的角色,可以算一个小透明。
与张隼的相遇、相爱、怀孕,一切来得很突然,观众没有任何准备。
如果把春夏那条人物线去掉的话,也不会影响张隼的行为方式。
>>>>营造的真实感被消减
作为一部充满90年代元素的警匪片,《除暴》在真实感、代入感上做足了功课。
剧本创作阶段,导演、编剧查阅了影像资料、采访一线刑警,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犯罪案列。
布景方面,熊猫盼盼,杨钰莹、毛宁的写真海报,海尔冰箱的宣传横幅…
一些充满时代特色的细节,都被一一还原。
钟诚与张隼浴池较量这场高潮戏里,钟诚拿的是一把国产64式手枪。
国产64式手枪,中国第一支自行设计的手枪,枪身有五角星标志,弹匣有7发子弹。
这是90年代内陆警察的标配。
虽然真实感营造得好,但是由于电影自身的问题,消减了这份代入感,无法让观众融入其中。
剧情进展神速,给人一种特别赶飞机的感觉。
警察如何确认这些案件都是“老鹰帮”所为?“老鹰帮”作案是随机的,还是有规律的…
一些核心细节没有交代清楚,反而一味地加倍快进,推着一头雾水的观众往前走。
细节暗示过于老套,生怕观众看不懂。
“等这次任务结束了,我请你吃面!”“怎么,今晚有约?”
这样的台词一出来,观众立马意识到——
面吃不上了,约也没戏了,命也活不久了。
话说,都0202年了,这样的老套台词早就过时。
不过,导演怕观众看不懂,观众觉得导演智商不够、多此一举。
打情怀牌,刻意煽情的毛病又犯了。
电影里穿插了一段银行女员工与押运员的爱情。
约会还没开始,发箍还没送出去,这段爱情就被“老鹰帮”抹杀了。
“有人失去了爸爸,有人失去了丈夫,有人失去了孩子,如果我们不把‘老鹰帮’围捕在武江,那么明天他们就会像手雷一样,随时爆炸。”
在恢弘的配乐下,钟诚慷慨激昂,煽动观众的泪腺。
这摆明在说,我要煽情了,你们可以掉泪了。
导演曾透露。
“《除暴》第一版电影有三个小时的时长,片中每个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关系都有很多铺垫和介绍,但当我决定牢牢围绕‘双雄’这条线后,别的都可以删减。”
制作一部电影,适当地做加法、减法,都是可取的。
至于如何删繁就简,就是要考验导演的功力。
作为一部题材稀少的内陆警匪片,《除暴》本应该可以给我们一种爽感。
可惜导演选了短平快的快节奏,把影片剪得七零八碎。
其实,快节奏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保留核心,去除累赘。
深深遥望,一眼万年,但是你俩真没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作为一部合拍片,它背负了紧箍咒。
就如同吴彦祖腰上的浴巾一样:可以掉,但不能掉。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催化下,《除暴》只剩下了不痛不痒。
结果就是,正如一位豆瓣网友打趣的那样。
“这片子怎么就像是:你脱了衣服准备全身按摩,结果师傅只给你挠了挠痒,况且,我真的不痒。”
猴子偷桃是最大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