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平衡理论:保持平衡的基本方法
“准平衡”是指事物发展与平衡临界点保持适当空间距离,是事物接近平衡的一种状态。系统保持准平衡状态有利于保持和维系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的平衡。譬如孔子说的“中则正,满则覆。”事物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当事物到达平衡临界点时就会走向不平衡,在接近于平衡临界点而又距平衡临界点保持适当空间就是准平衡。“准平衡”状态扩大了平衡点的区域范围,有利于保持和维系原有平衡系统,可说是万物存在的玄机。
“准平衡”是相对“极”而言的,它揭示的现象有:物极必反——无极则不反;过犹不及——任何事物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矫枉过正——纠偏过度就会适得其反而产生新的不平衡;乐极生悲——乐未极则悲不生;福过灾生——福不过则灾不来。古人所谓: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水满则溢,器满则倾;热极生风,穷极思变;太强必折,太张必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富贵不可尽用;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如此等等。“准平衡”是天地人生之“度”,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中,是做人做事的通行准则。
上述说法中的“极、过、尽、止、满”等都属于“度”的概念。任何事物都是适度为佳——保持准平衡状态,过度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过头就会产生新的不平衡,过分的行为会导致灾祸。无极、不过、不甚、分寸、知足、知止就是保持准平衡。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凡事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八九分为好,不可求绝对平衡,绝对平衡就会不平衡。“准平衡”就属于一种有利于平衡的不平衡,保持准平衡则有利于维系原有平衡。凡事不极端、不过度、有分寸、有余不尽、执两用中、知足知止,格守准平衡,才可大可久。
系统具有一定的承受环境振动的能力,或者说是“容忍度”,只有环境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系统才会崩溃解体。反过来,环境对系统也有一个“容忍度”的问题,当系统行为超过所在环境的“容忍度”时,系统就会被环境所淘汰。人类为求名求利而折腾自然环境,超过大自然的“容忍度”时,就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果超过“容忍度”就是违背准平衡原则,凡过“度”必走向反面。禅宗六祖三十六对法的核心就是——出入即离两边——意思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执于任何事物的两端。违背准平衡,就会落于诸相,不得究竟。
宇宙本身的运化同样也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宇宙是一个包含宇宙万物、奇点玄子、质量能量、时间空间不断运化的过程。当宇宙运化至奇点之“极”时,整个宇宙的质能时空都聚集在一起,万物都变成玄子,此刻宇宙万物小得不能再小,就会物极必反,由原宇宙形成新的宇宙,玄子又会运化为万物。宇宙奇点,万物新生;人生奇点,个人新生。宇宙的循环是:宇宙万物→奇点玄子→宇宙万物,这是宇宙最高级别的平衡循环和物极必反。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一种准平衡状态。太极图则表达了宇宙万物、质能时空的平衡循环和物极必反过程。物极必反,天人之道, “极”是一种自然客观存在,而“准平衡”意义在主观师法自然、遵守客观平衡法则。
在自然现象中,月盈则亏,日至中则仄,物满则亏,水盈则溢,就体现一种准平衡。人类社会中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谦虚谨慎、宁拙勿巧、大智若愚、吃亏是福、低调、示弱、分寸、共赢…都是准平衡。做人做事有余不尽、适可而止、不过分、不过头、欲速则不达,还如势不可取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都属于准平衡。任何事物 “过”了临界点必会转化为对称方,到了极端必会走向其反面。所以,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准平衡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有一次,孔子问曾参:“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说的“恕道”就是“准平衡”原则在保持人与人之间平衡上的应用,“恕道”加宽了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度”,有利于自己与他人的平衡。从“三我一体”讲,律己要顺其自然我+少点当然我+多点超然我;待人要慈爱自然我+宽恕当然我+感恩超然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感恩之心人多有之,惟宽恕之心最难得。洪应明讲“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的;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的”,说的正是对“当然我”的宽恕之心。
当我们的目标是维持现有平衡而不是打破平衡时,准平衡是一重要的方法,也是为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儒道释三教思想都包含着准平衡原则,如事事留有余地,不走极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恰到好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宽恕他人等于善待自己;宁“不及”而不“至极”,不可“过度”;人与人日常生活中的谦逊、礼让、吃亏、自嘲等都属于“准平衡”的应用。易经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易经六十四卦,唯谦卦六爻皆吉。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保持“质朴的准平衡”。
准平衡包含在个人自身、与他人、与环境三个层面:自身层面的“准平衡”要做到少私寡欲、严于律己、知足知止、谦虚谨慎;与他人要做到宽以待人、不怕吃亏、不要抱怨,要有感恩之心、恻隐之心;与环境的“准平衡”做到不怕吃苦、包容淡定、适者生存,要有敬畏之心、宽容之心。“准平衡”要求我们对名利要知足,对自己的不足要“知不足”,而对自身的修持则要“不知足”。对可取可不取的名利要少取,对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要尽量做。
准平衡作为可持续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则、标准和方法,可归结为——物极必反+知止不殆!《止学》有:大智知止,小智为谋。知止是人生大智慧大学问——知利之止,知欲之止。《大学》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定→静→安→虑→得——是得平衡之道。这“知止”也如洪应明说的“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