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多,幸福反而少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孙时进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副主任 杨可冰

翻翻朋友圈、刷刷微博、聊一会儿QQ……社交媒体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和睡前第一件事都可能与此有关。然而,幸福研究领域权威刊物《幸福研究期刊》上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却指出,频繁使用社交软件不仅没有提升个人幸福感,反而是用得越多,心情越糟。

消极感来自相互比较

截至2019年,全球共有43.9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GWI分析了45个国家的数据后发现,这些国家的网民过去7年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上升了60%,中国2019年每人每天平均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139分钟。在线社交互动已渐渐取代面对面交流,成为人际联系的主要方式。

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这项新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整体幸福感的影响,最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如何使用它。研究人员对三个主要社交平台进行调查发现,人们使用的次数越多,报告的负面情绪就越强烈。这种消极感主要来自“社会比较”,比如,浏览到他人不断发布的精美照片,就会产生“我的生活没那么好”的感觉,并由此导致自尊下降和幸福感降低。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依靠社交媒体增加了沟通联系,却并没有有效降低孤独感。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副主任杨可冰表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明显,可使他们的注意力、创造力、记忆力变差,人际交往水平降低,甚至丧失自我判断能力,以致个人“社交”走向失控。《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浏览社交平台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更易出现抑郁、焦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也发布报告称,每天使用社交软件超过2小时的年轻人,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差等问题。正如杨可冰所说:“社交媒体正在剥夺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社交媒体在掌控生活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说,社交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除了提供快捷的人际沟通外,还可以用来支付账单、打车、叫餐、购物。从这个角度看,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幸福感。但同时,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也在“操控”着使用者的生活。纪录片《智能社会:进退两难》中介绍了社交媒体使人“上瘾”的原因:基于一定的算法,社交媒体公司可以预测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掌握个人情绪。

持续精神犒赏。被美颜过的笑容、被布置过的餐桌、被“秀”出来的亲密关系……这些收获朋友圈点赞的信息,会通过短暂的奖赏机制,“激励”你持续发布相似内容。久之,你展示的就不再是自己的真实生活,而是你想成为的样子,同时变得越来越难认清自我,直至迷失在网络社交的虚假世界中,出现长期的焦虑情绪。

营造社交假象。孙时进说,社交媒体上的交流,看起来很近,实际却是冰冷,甚至虚假的。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戴维·霍顿认为,除了少数密友和家人外,发布个人照片并不能提高建立密切联系的几率;相反,过多发布自拍照还会让一些不熟悉的人觉得反感,虽然他们有时会给你“点个赞”。

自视意见领袖。杨可冰说,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观点可能很难统一,但在社交网络上,集体意识更容易强加到个人身上,使人成为某种观点的引领者。而出生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时代的年轻人,年纪尚小、三观尚未形成,如果迷失在碎片化信息中,就易失去正确判断。

两位专家都认为,冲动、偏激、固执、空虚的人,由于现实人际支持少、不满情绪多,更倾向从虚拟世界寻求精神慰藉。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具有神经质、宜人性和责任心三种人格特质的人更易沉迷社交媒体。其中,神经质的人心理压力和焦虑水平较高,为逃避负面情绪,最有可能深陷社交媒体;有宜人性和责任心特征的人富有同情心且有一定自控能力,他们会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网络,以维护友谊和促进事业发展。

引导社交媒体向“善”

孙时进说,技术本无善恶对错之分,社交媒体也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人们如何使用。要肯定社交媒体在人际互动、观念传播方面的作用,但也要进行科学干预,善用社交平台做有意义的事。生活中,尤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使其养成良好的社交网络使用习惯。

限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的一份研究,如果能把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限制在半个小时,就可以显著改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也明确提出,1岁下的婴儿应完全不接触电子屏幕,2~4岁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打造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杨可冰说,家长应以身作则,检查自己的媒介使用动机和习惯,并反思对孩子的影响;学校须指导学生理解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信息传播流程,建构反思和批判意识;社会机构则应组织开展相关公益讲座和展览、举办专业论坛,并以出版书籍、宣传手册或运营公众号的方式,助推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

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法律法规是挡在社交媒体滥用方面的一道红线。比如,美国法律规定,年龄在13岁以下的儿童申请登录社交网络账号前,必须获得家长的同意。英国政府也提议,立法强化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的自我监管,以保护用户免受有害内容的影响。

比起外部管制,专家认为,对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展示本真。在社交网络上卸下面具,摘掉滤镜;回归现实生活,第一时间感恩周围的人,这样才能获得更积极的人生体验,提升幸福感。▲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0)

相关推荐

  • 有钱真的换不来幸福吗?有学者做研究了

    常言道,"金钱买不到幸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就是财富"等等,这是因为健康的身体可以节省医疗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创 ...

  • 为什么很多人都缺失幸福感?

    幸福,看起来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因为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幸福能让人感到幸福.正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 猪年,多种增进幸福的事任你挑

    新的一年愿贪吃不胖 猪年的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你,开启了猪年的各项工作.如何从容处理纷至沓来的任务,如何淡然面对各种压力,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如何让自己感觉更加幸福,你可以 ...

  • 如何在生活中做减法,变得更快乐?

    神译局  · 4小时前 关注 快乐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生活中很多不快乐的源头其实是可以 ...

  • 社交媒体是否毁了我们的生活?

    摄影师:赵莉 社交媒体是否毁了我们的生活? 魏新益.雷雳 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的普及引发了关于社交媒体使用后果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社交媒体会给个体带来消极影响,如分散注意力, ...

  • 十种让人感到开心的方法

    幸福很难定义,只有当你感受到它时才会了解那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不论幸福是什么,我们知道它是好的,并且想要得到它.但幸福并不总在我们的控制当中,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悲剧和日常惯有的压力.环境因素会使我们沮丧. ...

  • 00后的社交:交友反而不重要了?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内心都是孤独的,因此基本都会有社交需求,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年度研究报告>显示, 2019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达8.62亿,在整个移 ...

  • 警惕青少年过度沉浸网络社交

    徐一叶 媒体报道,全民上网的时代,中学生的社交生活正在发生变化.团中央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0年5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

  • 【原創】《说说网络社交那档子事》 文/何振国 诵读:綄羙緈諨

    NO:833 [原創] <说说网络社交那档子事> 作者:何振国 诵读:綄羙緈諨 ‍       现代社会有一部分人,由于有了网络,已经不喜欢更多的面对面交往,由此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打扰,更 ...

  • 网络社交新礼仪:聊天不要发句号!

    传道 当代网络聊天礼仪已经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如何证明自己在笑?以前只需要打"哈哈"就可以了,而现在,"哈哈"跟"滚"的意思差不多,&quo ...

  • 健康之路:用网络社交打通家庭医生脉络

    "家庭医生的政策很好,落地却不容易,因此,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既达成医改的诉求,又构建城市的健康生态体系,还提供了多样的服务场景的健康管理平台."1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智慧城 ...

  • 教育101 网络学习听课笔记 (一)网络视频的检索--孙少辉

    一优酷检索 1.首先登陆优酷网首页,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如"爱莲说" 2.点筛选按钮,单击建议选择10分钟以内,高清视频,点击选中的视频 3.(12秒广告是我们不想看的,怎样去掉呢) ...

  • 感受网络社交的困惑

    回归大自然,洗涤心灵,寄情山水,感受大自然的呼吸,聆听其美妙的韵律,放松心情,放飞心灵,心向美好-- 不知从何时起,朋友圈,QQ群,微信群都开始一片死气沉沉,大家都不怎么讲话,不再有什么互动,也不离开 ...

  • 老胃病,胃酸太多,病虽重,用药反而少,老中医案例分享

    老胃病,胃酸太多,病虽重,用药反而少,老中医案例分享

  • 研究发现:海员每天网络社交超2小时, 会增加焦虑症风险

    报告中解释说,有几项研究将海员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海员的焦虑和抑郁风险联系起来.由于工作量大.远离岸上和恶劣的工作条件,航海是一种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持续不稳定的职业. 报告调调,该报告主要研究了日常社交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