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梁 | 我为西夏来
我为西夏来
作者:陈方梁
病后三年第一次远行,宁夏——是此行的目的地。不因塞上江南的绿荫,不因贺兰山脉的雄峻,也不因大漠千里的孤烟……
我为西夏来!
一
知道西夏,是因为我喜欢大宋。大宋的政体宽和,经济繁荣,享受《清明上河图》的人间烟火,羨慕文人士大夫的诗和远方,还有军事软弱的疑惑。于是我知道了有个民族叫党项,有个邻国叫西夏。
正史上的一鳞半爪,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渲染,以及穿越小说中的勾勒想象,一种金戈铁马,宁亡不屈的气势激荡在心,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超常的好奇。
我知道一个王朝,历经灭国的劫难,千年风尘的洗刷,已难留印痕亦无从寻觅。因此,我不为求证,只为感受;也不选地方,行程所至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曾经的疆域,都一样有他们生活、战斗的气息。
此时我走在银川的街上,建筑很规整,色调很单纯,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契合。日渐增高的城市建筑海拔,不会高于贺兰山的天际线;无论站在何处眺望,都可以看到远方莽莽苍苍的贺兰山脉。而生活的居民,也都做着自己的事,或匆忙或安耽;穿着不同服饰的民族之间,见而问候,交往自然。
千年前,这里是西夏的都城兴庆府,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高池固,皇威森然,每一次决策都在这里拍板,每一道政令都从这里发出,而随之变化的是国力的增强,疆域的拓展。有盛总有衰,千年时空的演变,地域还是原来的地域,民族已是不同的民族。
我很好奇,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是如何建造城市,又如何与城市共存的?他们的生活状态会怎样?粗野或者文明,喧嚣还是宁静?那时的街道有多宽,纵马驰骋会不会违反交通规则?而我脚下踩着的,是马厩还是酒馆?
二
今天的日程是西夏王陵,一早出发,沿途塞上风光,黄河相向。至中途,有关卡拦截,交涉无果,下车等待。看红叶染秋,河向东流,阳光渐猛,移至白杨林背荫处。初始交流拍照,时久始有不耐,二小时余,终继行。我忽有所感,国人祭奠习俗,自家先人尚需素食沐身,何况帝室王陵!这莫名其妙的二小时,是让我等束冠静心,以正礼仪?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占地四十多平方公里,背山临河,挡风向阳,气势雄浑。九座巨大的封土堆按北斗七星排列,高低错落,纵横有序;形制由内外神城、阙台、献殿、碑亭、角台等组成。主体封土堆高二十余米,受佛教思想影响,采用陵塔造型,以期彼岸轮回。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在古代帝陵建制里可谓独具一格。
随着西夏被灭国和蒙元的无底线报复,王陵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至明代有人描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候”,可见已是水沤草没,破败不堪。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除了地域辽阔,封土堆就是字面的土包。风雨和人为的肆意,剥尽了它的外部及一切装设,连土包也驳蚀不堪,极目不见其余,唯有苍凉!
但就是如此,王陵仍是西夏最宏大乃至唯一的实地遗存,这里埋着的九位帝王,是西夏二百年历史的执笔者和传承人。立国前李德和的隐忍和国力储备,立国者李元昊的横刀立马,开疆拓土,中兴者李仁孝的制度与文化治国,以及末代李安全的穷兵黩武,演绎了一个民族的起落与兴衰,留下了一个王朝不屈的背影。
三
来到水洞沟,你会发现这里有着大西北独有的沧桑与荒凉。我们驾着骆驼唱着信天游从远古穴居走来,仿佛经历了数万年的时空穿越。峡谷处还有明长城与藏兵洞,城高土厚,斑驳祼露,几乎满足了江南游客对西北的所有幻想。
藏兵洞为明代古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它依托雄伟的长城、险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构筑;其中有小型粮仓、厨灶、兵器库、陷阱及指向大峡谷的炮台等军事设施。是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立体军事防御遗址。
我不禁想,较之明与蒙元的两国对立,西夏面对的更复杂、更艰难。他本就是在北宋的疆域上裂土自立,立国不久,即与宋发生了长达三年的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之战。
此后两百年,从北宋到南宋,两国你来我往,成了一生的宿敌。同时,周边还有大辽、吐蕃、回纥环侍,以及后来的金和蒙元,利益纷争,战斗不断。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以自身的血性和机动灵活,胜多败少,但也曾多次被打到都城周边,这里就是他们最后的防线。在战与守的转换中,他们战得勇猛,守得顽强,让都城始终不曾陷落,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
最惨烈的一战发生在夏、蒙之间,此时西夏已日薄西山,面对蒙元战力的全面碾压,他们不再坚守,10余万西夏最后的精锐在黄河的见证下向蒙军发起决绝的冲锋。战场处处尸横遍野,直至全部壮烈殉身。而横扫欧亚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在此战不久后去世,从而导致蒙元的血腥报复,终至掘墓灭族。
四
“莽莽贺兰山,悠悠唐徕渠”。贺兰山是宁夏尤其是银川的天然屏障,隔出了戈壁沙漠与塞上江南的两个世界。远古人类在贺兰下采集渔猎,生息繁衍,歇息或就食时忽有所感、偶有所悟,就随手在岩石上刻下所感所想,于是就有了贺兰山岩画。
随着整修过的山路信步而行,抬头或附首,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岩画。有大有小,有繁有简,有写意或具象;笔墨大都稚拙,线条有深有淡。内容多以采集渔猎为主题,亦有放牧、征战、舞蹈、祭祀等方面,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可爱的动物,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看了岩画我们来到韩美林艺术馆,恍惚间以为进入了现代岩画博物馆。韩大师的作品笔法简洁,造型粗犷,在具象中融进意象,其神韵与岩画一脉相承。艺术也是人生,归真反璞是一种终极追求,解读岩画的密钥,融进现代的创意,艺术也就有了灵魂。
贺兰山岩画始于远古,终于西夏。那么,党项人据此的数百年时光,他们传承了什么,又刻下了什么?我想到了西夏文字。它借鉴了汉字的方形结构,字体似篆隶,而篆隶是从像形的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的;把甲骨文和岩画比对一下,就能看出西夏文字和岩画的一脉相承。同时,它又和岩画一样自带密钥。曾有学者李范文穷极三十年时光,才解密了很少部分;也是因为他的解读,西夏王朝才被世人聚焦。
五
行程最后一站是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就是此处。
沙坡头可玩的项目有不少,骑骆驼、沙坡冲浪、坐羊皮筏戏水黄河等。我没有参与,选择乘车进入沙漠深处。那是一片没有人迹的沙海,保留着风沙共舞之后最原始的状态,高处如浪头层叠,边沿似彩带飘卷。踩上去,发出细碎压抑的呻吟;极目远眺,高起低伏不见边际。
其实我知道,这是一种假象。每天游客众多,又怎么能留下这么一片纯净任你涂抹?这是借助了沙漠的特性,夜里的风沙留不住白天的足迹。犹如千年前的西夏,在历史的风尘里如烟飘逝。
一个民族该如何生存,一种文明又该如何长存,我试着解读,却始终不得其解。
是体量?疆域、经济、人口的体量与民族的生存关系密切,疆域体量意味着战略纵深,经济和人口体量则关系到持久性和恢复速度,可就当时的宋、夏来说,疆域、经济,军事上各有优劣,蒙元铁蹄肆虐时,都曾抗争,最后命运都是被灭国,体量大小在这里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是一统?统裂之间,以统为大。自秦以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到思想一统,疆域一统,“大一统”的观念影响深远,使中华民族即使在分裂时也不会走向崩溃,仍能在时机到来时实现统一。但这不是西夏灭国的原因,西夏只有一个民族,一种文字和共同的信念,某种角度比我们更“一统”;西夏在抗蒙求生中也很团结、很顽强,但依然没有改变命运。
是中庸?中华文化讲究事不做绝,征不远行,苟守自安,从而避免了别人的毁灭性报复;而刚烈血性,不留余地正是西夏灭国的主要原因。但面临生死存亡,这样一味地忍让偷安,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何在?
其实民族和文明的长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民族的生存智慧,文明的包容性,以及自我发展的系统性、相对于国家政权的独立性等。汉民族从国家层面也曾多次被灭,但文明从未断绝,这取决于一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作者:陈方梁
浙江宁海人。
1957年9月出生,大学学历,教育为业。
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甬城英才”十大名师,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浙江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特级教师协会学术委员。读书多凭兴趣,研究重在教育,在国家、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或执笔10余项研究课题,课题成果多次获省、市一等奖;《高中政治教学的个性化追求》等5部专著由清华大学等出版社出版发行。应邀在省、市、县各地讲座讲学近百场。
栏目主编 | 西湖雨
图片 | 作者提供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