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降火穴”巧用泻火穴,清热穴位上按摩、拔罐、刮痧,达到平衡阴阳!
不少人因体内热量散发不顺畅而出现诸多的上火症状比如嗓子发炎、长痘痘、嘴角发炎等症状。
一 热性体质的的判断从望闻问三个方面来判断
望:面色较红,眼睛有红血丝、 脸上和身上长痘痘、舌尖会比较红。
闻:阳气过剩的人说话声音比较高亢,语速比较快。走路晃,姿势紧张不自然,怕热贪凉。
问:内火较旺的人手心脚心燥热、胸口感觉闷热,排便小便少,嘴巴干、口苦口干、小便发黄有异味严重者甚至有灼热感,大便干燥,容易便秘。女性会经期提前、月经量多。月经颜色鲜艳。
二 艾灸泻火降气法
艾灸的火分少火和壮火之分,当用少火时人体的感觉是温热舒适的,对人体起到温补的作用,当用壮火来实施艾灸保健时,人体的感觉是灼热疼痛的,这时人体就有泻火的作用,阳气过旺、内红过旺的人这时就可以通过壮火的艾灸方式。
人体藏有“降火穴”!
所谓的“降火穴”,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于调理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证。
在清热穴位上按摩、拔罐、刮痧,甚至艾灸,可达到平衡阴阳、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1、清心热穴:小海、曲泽
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曲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2、清肺热穴:尺泽、鱼际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3、清肠胃热穴:曲池、合谷
曲池: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即“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清肝胆热穴:阳陵泉、太冲、行间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它能在怒发冲关时泻火入眠;也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
行间:第一、二脚趾缝纹端。(该穴最善治头面之火,例如目赤肿疼、面热鼻血、心里烦热、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
5、清三焦热穴:外关、支沟
外关: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6、清热解毒穴:耳尖、八邪、八风、涌泉
涌泉: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也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
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
最后要说的是:最上乘的去火方法还是清淡饮食以及宁静清心,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只有心如止水,才能真正的压下满身的火气!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纵然火烧眉头也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