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到一位学员小雯的提问,我觉得很典型,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他是做运营工作的,入职这家公司已经有快2年了,对于公司目前岗位的本职工作,可以说是非常熟练;
而且每一次的策划方案都能顺利通过,感觉领导在这一块上对他的工作都很放心。
但是,现在部门有一个竞升经理的机会,领导却没有给他,领导也认可他的表现,但是也表示他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
距离晋升还有一些差距,领导的话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被领导刻意打压,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
我非常理解这位朋友的心情,而且有很多人找我咨询时都在讲述关于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领导重视的遭遇。其实我想说,有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以及对团队的贡献。为什么呢?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很多调查都能够证实这一点,《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也列举了几个实验结果: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其普通同事的评价;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评价自己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当我们自认为工作足够努力、绩效足够好,而埋怨不被领导提拔时,很可能是因为这种对自己过于乐观的评判。让自己陷入到一种对自己能力幻想的陷阱中,从而陷入情绪内耗,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英文里有句话叫做“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装下去直到你真的成功为止,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象那个“梦想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然后就按照那个标准去做,慢慢的,那些能力就成为了你自己的一部分。为什么很多演员在表演结束后依然迟迟不能从戏里走出来?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入戏了,这个角色的性格、经历让他们相信就是自己的故事,因此短时间难以抽离出来。所以对于理想的工作、职位也是一样,我们在被升职前,需要重新按照目标岗位去定义自己的工作,包括职能、能力等等方面。然后按照重新定义的工作去行动,先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获得资格,才有机会拿到你想要的职位。小雯也许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得还不错,但是真要晋升,其实还是有差距的。她应该先以主管的要求看待自己眼前的工作,并且对自己要求更高,这样才能表现出晋升 的潜质。
我们管理精英进阶班第一课就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个人贡献者和组织贡献者的区别。简单来说,个人贡献者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将个人的价值最大化,组织贡献者,是通过调动组织的资源,让团队的价值最大化。个人贡献者,最核心的能力是执行力,很多优秀的职场人,最擅长的就是执行,对公司的要求,客户的需求,能够一个人埋头坚决执行,把手头的活干好;调动包括自己在内,以及下属、跨部门同事、大领导等所有能用上的资源,让团队的工作尽可能清晰、简单、高效。所以个人贡献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而组织贡献者要能够拆分目标、分配任务,学会管理别人的时间。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操作系统,所以想要升职进入管理层,我们先要从个人贡献者转变成组织贡献者,只有先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才能坐上管理岗。就拿前小雯来举例,在线上策划运营这块,能力突出很优秀,那我们就可以再突破一下其他的管理能力;比如尝试着组织一些活动,尝试方案的线下执行,试着指导新员工完成跨部门协作的任务等等。
其实有很多职场人都是听话照做,说什么做什么的,他们只会埋头业务,着眼解决眼前的问题,但这对领导而言,会让他们担心把你提拔了,你的活没有人干。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工作能力复制,这样才能把自己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往上走。我们所有的工作,不管是老师,还是做财务的,或者是敲代码的,都是可以通过沉淀方法论,来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就比如销售人员,每次跟客户聊天成单的话术我们可以总结;还有客户的顾虑有哪些是相似的,通过总结和沉淀,下次遇到有类似顾虑的客户,我们不仅可以做到心理有数,迅速反应;所以我们要懂得把自己的工作能力复制,只有我们把经验变成标准,并且能够利用这套标准去复制人才,才能让领导看到我们的潜力,也才能让领导相信我们有能力带领这个团队。
总结一下,今天结合这位学员的案例,给大家分享了当自己在本职工作轻车熟路时,该如何突破自己,进入管理层?► 作者:未来老师,温柔且坚定,擅长人际关系处理和个人优势发掘,已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思维行动指南,帮你塑造强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