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碑林:感受书法的嬗变和经典
《 幸福阳光驿站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到西安,碑林是我首选要去的。
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几经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2012年“五一”之后我们来到西安。这里节后游人稀少,碑林显得格外闲静,漫步在碑林的石刻中,感受着千年来的书法的嬗变和人文的底蕴。步履轻移,默默阅读着一部厚重的中国书法经典和历史的沧桑。
最先映入眼帘是卷帙浩繁的唐代《开成石经》,正因为这部《开成石经》,才使后人作为保存历史碑刻而形成的碑林,可以说,没有《开成石经》就没有西安碑林。因而,我们便从这部石经漫漫展开碑林的岁月。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
自唐代到宋代,汉唐故郡的辉煌已成往矣。在北宋之初,西安的守官和文人、士绅,将散落于各处或倾倒于郊野的碑刻集中起来,与《开成石经》一起立于文庙之中,就这样逐渐形成了碑林的最初规模。
北宋时期,西安文庙的唐碑,已经非常多了。
宋代以后,碑林又移入许多石碑。1949年后,又入藏了东汉《苍颉庙碑》、《曹全碑》等60余种唐以前的碑石。这时的碑林藏有各个时代碑刻,墓志和石刻有2500余石,这在全国任何碑林是无可比的。
读着这一块块曾经临摹过的碑,如同见了一位位老友,用手轻轻抚摸着千载以来的石碑,第一次亲密接触,心里感到一种畅然和娱悦,仿佛也触到一处处历史的伤口。望着这些保存下来的碑,我心境是一种喜悦,更是一种敬仰。
时至元代初,一位叫严公的官员,捐出自己的俸禄大修文庙及碑林,得到僚史和儒生的响应。在元代修整文庙和碑林时,有一位叫刘斌的工匠,为修整碑林,从千里之外的山东堂邑来长安,将摧倒的碑立起,倾其一生修整碑林。
中国书法发展到清代又兴起了金石学,这主要是乾嘉时期学者们喜好金石之学有关。于是,在碑林又移入大量碑刻,文人士子再一次对这些碑刻给予更深层次的关注。
在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洛阳购得一块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这块碑是中国刻经的先声,历数人,辗转数处,时隔13年后,终于归置于碑林。今天面对千年的碑石,凝聚一种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望着清清冷冷的展馆,与“填塞街陌”相比,深感中国书法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更多的需要是一种人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