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上,我负责的产品竟然成了竞品的陪衬……

 专栏作者/爱可乐的仓鼠

医药市场部的实践者。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这首毛阿敏的经典老歌《绿叶对根的情谊》,贴切地表达了产品经理对于专家魂牵梦绕的渴求。

如果把RPM的职责看作是一座巍峨的峻岭,那么专家建设就像是一道挺拔的山梁。可是,药企间的你争我夺,人心的讳莫难测,常常让市场人专家建设的道路荆棘丛生,挫折与无力感就像北方冬日的阴霾,弥散不尽。

笔者有两个亲身经历的案例,我想很多读者应该会感同身受。

实例一

我在行业的起点,是从事泌尿外科药品的销售。记得10年左右,公司上市了一款用于治疗OAB(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新药,作为领域内的重磅产品,刚从英国归来的产品经理信心满满。

可是在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明明台下自以为情深意切的专家,在台上却大谈某“宇宙大药厂”竞品的诸多优势,甚至,我们的产品竟成了专家口中“明日黄花蝶也愁”的背影。这种判若云泥的刺激让这位产品经理瞬息跌入谷底、泪洒当场。

实例二

在我从事皮肤领域推广的时候,和一位风趣幽默的皮肤科医师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说到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替代产品,CNI(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无疑首当其冲。这个领域只有两个产品: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
某次聊天,老师和说起了一件趣事:周六上午去参加他克莫司的病例会,XX院长说他克最好;下午去赶吡美莫司城市会的专场,XX院长却又力证吡美更佳;他就是想知道,他克与吡美,到底谁更好?随即,给了我一个狡黠的微笑。

看来,关于专家建设,是每个市场人都要直面的人生。

那么,我们该秉承怎样的原则开启前行的征途呢?诚然,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所以,笔者如下讲述的只有观点,并无答案。

寻找产品治疗领域内的专家
▲▲▲

一次省级妇科年会,某知名专家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索:“以前大家都说我是专家,但我不这么认为。自从我开始从事子宫内膜癌的研究后,才真正成为了专家,所谓专家就是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

这样看来术业有专攻,每个专家,都有属于自己驰骋的一方天地。那么,如果你的产品和他的领域契合,这样的专家无疑就是那个“对的人”。

虽然人情、资源、竞争等因素有时会遮蔽双眼,但产品永远是那扇最明亮的窗扉,因为它是医患间最直接有力的语言。所以,如果此刻你的专家建设之路正准备扬帆起航,不妨先在纷乱冗长的名录中遴选出那些与产品存在交集的人士。

专家最好拥有良好的产品体验
▲▲▲

关于这一点,产品经理一定要跳出销售的思维。销售习惯把讲课机会、会议名额作为一种变相的资源维护专家。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就是一个角度的问题:销售关注的是某个专家,而市场人聚焦的是产品在市场的推广。

正如此,销售时常会忽略专家对产品的临床体验而把学术资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客情投入。比如今年某省的妇科年会,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大会主席就要承担四场卫星会。更可怕的是,作为一名妇科肿瘤专家,她对于某个用于阴道炎症的中成药并不了解,以至全程讲解晦涩,并且明显表露出对该产品没有成熟的使用经验。

试想,在这个指南和专家共识都可能被“绑架”的年代,再资深的专家,如果不能对某个产品口吐莲花,那么很难让听者心悦诚服。所以对于产品经理,如果某个专家对你的产品熟稔于胸,那么这样的人千万不可错过。

做好自己,多点佛系、少点戾气
▲▲▲

对于专家,众嘘方能漂山,所以寻找平衡往往是他的答案。况且,“人无完人”,在临床的工作中,多一种选择就是多一份希望。

可是,总有企业妄想把专家视作私产,可惜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总有某些人一定要断章取义的曲解别人,殊不知客户心中早已泾渭分明。市场经济,竞争难免,你能做的就是如何“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高攀不上”。

所以,与其无中生有的贬低别人,不如为自己设计一个RCT研究积累证据;与其让精力放在会议期间拉拢别人邀请的客户,不如精致自己,让客户主动上门。

一个人的真诚源自善良,一件事的美好来自努力。所以,要想得到专家的认可,我们要摒弃自私,做好自己,以专业示人,温暖又要彼此能够自由的呼吸。

专家建设,作为一道市场人无法回避的问答题,常令我们陷入迷惘。惟愿我们踏着产品的舟,挥舞专业的桨,扬起真诚的帆,无惧风浪,你看,那心中的彼岸就在前方。

完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