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一张50年前的珍贵照片 历史的印记,你家有吗?
时事 热点 新闻 爆料 投稿 广告 爱心
邵阳同城 | 免费招聘求职
一张50年前的“全家福”
□黄田
最近翻看家里的相册,一张发黄的5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像一块石头投进我的脑海,荡起了一层层记忆的涟漪……
这张照片摄于1968年3月底清明节前夕,是趁在株洲工作的叔叔全家回老家扫墓和探亲的时候拍摄的一张最早的珍贵照片,汇聚了奶奶、大伯、父亲、叔叔、姑妈四个大家庭,共18口人,是一张相当齐全的“全家福”。大家穿着朴素整齐,也许是第一次照相,个个都显得有点紧张。
当时我还不到3岁半,虽然年龄很小,但至今记忆犹新,拍摄的地点是在姑妈家附近的一株古老苍翠、枝繁叶茂的大树下面,母亲坐在前排凳子上,我戴着一个圆形的小棉帽,依偎在母亲身前,一看到摄影师在面前摆弄那个手中的相机,以为是个“咬人”的怪物,我就不停地哇哇大哭,乱蹦乱跳,母亲用双腿夹住我不许乱动,哄着我不要哭。一会儿,随着一声咔嚓,摄影师就把全家人定格在永恒的记忆里。
听母亲说,奶奶曾经嫁在本镇三房村,生了大伯。不久,丈夫因病去世,后来改嫁到我村,跟我爷爷结婚,一把屎一把尿,养育了父亲、叔叔和姑妈。
爷爷1952年因病离开人世。奶奶是个性格开朗、无忧无虑的农家妇女,于1976年10月因中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3岁。
父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年少时因学习成绩优良考上榕江贵州国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家当老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回家务农。直到1978年平反昭雪,重返教师岗位。父亲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1995年12月,父亲被无情的癌症夺去了脆弱的生命,年仅68岁。
母亲姓林,10岁左右父母就相继离世,孤苦伶仃,13岁来到我家做童养媳,和不懂事的少年父亲相识。父亲聪明好学,爷爷一生种田,十分辛苦,也许是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吧,爷爷就把父亲送到私塾读书培养,希望他将来有出息。而母亲则帮家里看牛、砍柴、扯猪草、做家务,十分听话,生怕爷爷奶奶看不起。与父亲结婚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恩恩爱爱,同甘共苦,特别是在父亲被打成右派的20年艰难岁月里,更是互相安慰,互相帮助,互相谅解,相敬如宾,不离不弃,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照片最后一排站在父亲右边的叔叔,英俊潇洒,初中毕业就以优异成绩考上长沙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一个大型国企从事科研工作,后来到大学深造,评上高级工程师,撰写了许多重要科研论文在报上发表,各种荣誉证书装满了一大箱,每次去看望叔叔,他会笑嘻嘻地拿出一本本给我看,让我从心里感到叔叔“很厉害”!
现在,“全家福”上的奶奶、大伯、父亲、母亲、姑妈、姑丈虽然都已经先后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亲切关怀、谆谆教育,就像这张照片,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这张“全家福”,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艰苦朴素的岁月,它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要记住美好,感恩父母,把握当下,珍惜现在,砥砺前行,用勤劳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让在九泉之下的先辈们开开心心。
此文发表于2017年10月27日《现代家庭报》第五版
作者简介:
黄田, 原籍湖南省绥宁县,作家,企业报主编,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文学报》《杂文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读者》等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1000多篇,几十次在全国征文中获奖,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散文选刊》全国散文获奖作品集、《杂文报》全国杂文获奖集及多种选集。曾荣获“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和《杂文报》全国民生杂文征文大赛二等奖、全国最佳杂文。已出版《悠悠万福桥》《文人相轻又何妨》《想说就说》三部散文、杂文作品。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