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藏阁三期《古今楹联名作选粹》戏台联集锦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
读联集锦
---白藏阁三期学员
序:白藏阁学堂是由中国楹联论坛执行站长金锐创立并执教,现已届第三期。根据课堂学习安排,前期由每个学员每日择5联轮流解读《古今楹联名作选粹》,并要求对作者简介、联作背景、字义疏通、自己对这副对联的评价等等进行解析。此解读主要为学堂内部学习资料,所涉及资料主要由各位学员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自我体会解析而成,难免有错漏和偏颇的地方,现收录于此,以便于大家学习交流,是为记。
解读第一季
解读人12:独孤弘毅
原文:
①
自题戏台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②
两淮盐署戏台
新声谱出扬州慢;
明月听来水调歌。
③
焦山漱石山房
胜地千秋崇大隐;
名山万古仰高贤。
④
扬州某戏台
数点梅花横玉笛;
二分明月到金樽。
校记:《楹联丛话》作“二分明月落金樽”。
⑤
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六十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独孤弘毅:
①
自题戏台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网上题为“题梦楼联”,梦楼即王文治。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学。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此联上句取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一联,下句取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首句。但此二句实出于元好问七律《玄都观桃花》:前度刘郎复阮郎,玄都观里醉红芳。非关小雨能留客,自是桃花要洗妆。人世难逢开口笑,老夫聊发少年狂。一杯尽吸东风了,明日新诗满晋阳。此联“开口”“少年”属对不工。
②
两淮盐署戏台
新声谱出扬州慢;
明月听来水调歌。
据网上所称,此联系郑板桥为扬州两淮盐运使衙门戏台作,不知所本。书中归为王作。此联颇具特色之处,在句末用词牌名而自然贴切,不露斧凿痕。下面这段引自网页,尊重原文,不作改动:“扬州慢”是南宋大词人姜夔特地为扬州谱写的词调,而“水调”则是隋炀帝开运河时创制的曲调。此联比上一联逊色,原因是禁不起过分推敲:姜氏的《扬州慢》是悼惜战乱后的扬州的作品,充塞着悲凉情绪。隋炀帝是昏君,开运河的功过暂且不提,“水调”传唱不久,他就亡国杀身了,这可是“后庭花”一类的歌曲呀!也许郑板桥是讥刺那些官僚,亦未可知。
③
焦山漱石山房
胜地千秋崇大隐;
名山万古仰高贤。
据网页解释,焦山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犹如中流砥柱,满山苍翠,宛若碧玉浮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
此联上下两句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意思,表达对在此隐居的前贤之敬意,也有自许的意味。
④
扬州某戏台
数点梅花横玉笛;
二分明月到金樽。
校记:《楹联丛话》作“二分明月落金樽”。
清乾隆间王文治任扬州知府,郡署有戏台,王氏乃作此联。清中叶前,剧场所演多为昆曲,以笛声陪奏,故上句用“玉笛”二字;又扬州临长江,故化用李白“黄鹤楼头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句意。下联用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句,盖点明所在之地。顺手拈来,如不费力,亦具巧思。(《1990年对联台历》申君编选,韩盈评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
古人作联,如同作诗。联语中往往含有典故,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丰富了对联的内涵。读者如果熟悉作者使用的典故,便会引发联想,加深对联语的理解。王文治为何作此对联,其当时是何心境,我不得而知,但从其引用的典故来看,却给人惆怅甚至凄凉之感。
其实,如果读者并不熟悉作者引用的典故,也并不妨碍对联的理解和欣赏。如这副对联:数点梅花横玉笛,二分明月映金樽。词语字里行间营造的意境,使读者眼前呈现出了一副清新优雅、赏心悦目的画面:上联,描写外景,初冬时节,梅花点点,含苞待放,一个“横”字,梅树技条横斜之状,如在眼前,而“玉笛”之比喻,更增添了梅花枝条的优雅;下联,描写内景,或许在屋内,或许在亭中,作者正在月下赏梅,自斟自饮,弯弯的月芽,映在杯中。
同样是一副对联,仅仅因为读者是否了解其中引用的典故,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可谓寓繁于简,妙不可言。
以上系引自网上赏析文字,对此联讲解得很好了。
⑤
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六十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叙怀言志之作,作联这一年,郑板桥已经在潍县为官七载了。几年中他吏治有为,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受到百姓的爱戴,在诗画上,也有所成就。但欲辞官归田的想法也是愈发明显了。写下对联后的第二年,他便去官离开潍县,从此与书画往来、以诗酒唱和。
将目光重新放在这副对联上。对联内容极妙,形式也颇有意趣。其中上联的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与下联的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常常被人摘出单独作联,更加显出对闲适清净的渴望。而上下联除但使和只令外,其他三组四字词语互为对仗,恰似鼎足而三,这种对偶形式就被称作鼎足对。
鼎足对,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有且只有三句对仗,它们互为对偶,如鼎之三足,它还有个俗称,叫三枪。鼎足对在元曲中最为常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鼎足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富有排比之气的鼎足对,用简练的`语言将秋日黄昏之景一一描摹,意蕴深远。
当然了,鼎足对在诗词中也有存在。就宋词而言,鼎足对常常被词人用来加强情感的抒发、意趣的描摹。苏轼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开头就是一句鼎足对:“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这是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其弟苏辙在齐州(今济南),苏轼相思甚切,途中他写下这首词。他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弟弟,旅途的风景便无心欣赏了,只觉得旅舍灯光孤零零青冷,听到声声鸡鸣,马上收拾起残梦早早出行。这里运用鼎足对的形式,绘声绘色描绘出词人旅途中所见之景以及景中之情。
辛弃疾词中也有鼎足对,如“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侠义之气在这三句对仗之下喷薄欲出。
这样的形式用于对联,就有了鼎足联,也就是所谓的三柱联。它由三个可互为对仗的句子组成,或一个上联两个下联,或两个上联一个下联。而此联仅仅是在上下联中分别使用了鼎足对的对偶形式,并不能称之为三柱联。
解读人13:钟芷青
原文:
共六联,前面五联郑板桥的,最后一联纪昀的。
①
扬州三贤祠
遗韵满江淮,三家一律;
爱才如性命,异世同心。
②
六如茶叶馆(乃一僧所开)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
③
赠焦山长老
花开花落僧贫富;
云去云来客往还。
④
题焦山自然庵
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又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⑤
纪昀(字晓岚,直隶河间人)
清高宗五十寿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兹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钟芷青: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①
扬州三贤祠
遗韵满江淮,三家一律;
爱才如性命,异世同心。
《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载:“三贤祠即筱园,乾隆乙亥,园就圮,值卢雅雨转运两淮,与午桥为同年友,葺而治之。以春雨阁祀宋欧阳文忠公、苏文忠公、国朝王文简公。”
清郑板桥为扬州三贤祠题联:“遗韵满江淮,三家一律;爱才如性命,异世同心。”彰扬祠内供奉的三位扬州太守:欧阳修、苏轼、王士祯。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庆历三年(1034),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为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
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太守转知扬州,不久便在蜀冈中峰修建了平山堂,并在堂前种竹栽花植柳,公暇之时,他常在平山堂举行游宴,以诗传情,以文会友,诗酒相和,演绎出许多风流韵事。
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公每于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去邵伯湖取花千余朵,以花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戴月而归。”
《避暑录话》中曾说:“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如今厅堂北侧还悬有“远山来与此堂平”的长匾。离任之后,还对他修建的平山堂怀有无限眷念之情。他在《朝中措・平山堂》词中写道:“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少年,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在扬州为官时间虽短,不足一年的光阴,但其治郡以“政宽民安”为宗旨,州民安居乐业,而不见治迹。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总是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宋史.欧阳修传》:“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苏轼与扬州的渊源颇深,曾先后十次往还扬州(查资料的时候还看到“相传东坡曾经十到扬州,事实上他曾十二次到扬”详见《每到平山忆醉翁——简论苏轼与扬州平山堂 莫砺锋》,其中的真伪难以辨别,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一句“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更是唱出了对扬州的喜爱。他在扬州任上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务实为民、清廉守正的为官精神,坚忍不拔、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扬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苏东坡对待人才,不因政见不同、信仰不同而压制排挤人才,而是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就是苏东坡极力宣传、推荐而名满天下的。但他们与苏东坡在文学流派上并非一宗,甚至政见也不相同,这些都不影响苏东坡对他们的培养、荐拔。(转载)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谥文简。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春,赴扬州任,父与敕同行。母孙夫人送至渑水边,告诫士禛云:'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其务尽职守,以嗣前烈。'三月,到任。在扬州。审理'海寇案'、'奏销案'等,多所平反,严惩诬告。罢除迎春琼花观会,严惩从中谋利奸官,扬州百姓称颂其东坡再世。
在扬州任职五年,王士祯写下了很多诗词和游记。康熙元年(1662年),与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等修禊红桥,王士祯作《浣溪沙》,编有《红桥唱和集》。康熙三年(1664年)春,又与诸名士修禊红桥,赋《冶春绝句》,其中“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一首,唱和者甚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繁荣盛况。诗人的红桥修禊,使得冶春社和红桥成为文化胜地。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贻上司理扬州,日与诸名士游宴,于是过广陵者多问红桥矣。”冶春和红桥,因王士祯的诗文蜚声文坛,扬州,也因王士祯的红桥修禊而成为清初士大夫的向往之地。
遗韵:指前人留下的诗赋或者前人诗文的气韵风格。
一律:一个样子;没有例外。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后皆指前公相袭,从 汉 迄今用一律。” 宋 梅尧臣 《别后寄永叔》诗:“而於 韩 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誉溢。”
在北宋,汴河、淮河与运河是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扬州则是这条通道上最重要的通邑大都。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都与扬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世爱才惜才,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遗韵满江淮,三家一律;爱才如性命,异世同心。”可谓十分贴切。
②
六如茶叶馆(乃一僧所开)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
斗茶: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苏才翁 尝与 蔡君謨 鬭茶, 蔡 茶精,用 惠山 泉, 苏 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亦指供比赛的优质茶。
这是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六安山道僧叶馆写的一副对联,十分精确地道出文人与僧人评水斗茶的殊好。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
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
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郑板桥于雍正年间攻读之处。现在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他深爱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
③
赠焦山长老
花开花落僧贫富;
云去云来客往还。
这副对联是郑板桥赠送给镇江的焦山和尚的。上联说,花开花落,各自不同。而僧人之中也有贫有富。潜意识是说,焦山和尚能够安贫乐道,能够适应穷苦清淡的生活。下联是从镇江的地理方位着眼,镇江乃是古代航运的重要枢纽,因而镇江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船只。而古人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客来客往,皆是为利也。焦山和尚天天看着别人为名利奔波而不动心,这是很大的禅定功夫,因而郑板桥用以赞颂焦山和尚。(转载)
④
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又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这两联是郑板桥题在焦山自然庵的,自然庵也就是别峰庵。
郑燮曾在《奇舍弟》的信中说:“江雨初晴,宿烟收尽,林花碧柳,皆洗沐以待朝暾;而又娇鸟唤人,微风叠浪,吴楚诸山,表葱明秀……真是人间仙境也。”“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写了江边凭眺,雨后山光水色之景。意境清新,回味无穷。“扑面”“回头”两处最为奇笔,活泼清新。“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用语就十分大胆,与其“扬州八怪之一”的“怪”十分契合,读来清奇。
⑤
纪昀(字晓岚,直隶河间人)
清高宗五十寿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兹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纪昀(1724年-1805年 ),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官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内容太多就不具体说了,请小伙伴们自行百度哦)
《楹联丛话全编》中有记载:
朱缄三孝廉秉铭曰:“闻乾隆五旬万寿时,京师经坛有联云:'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兹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气象高阔,设想奇创,对仗亦新而稳,与寻常楹联路径迥乎不同。相传为纪文达公所撰,否则必属彭文勤公,他人无此手笔也。”
这副对联是纪晓岚在乾隆五十岁大寿时候送的祝寿对联。上联描绘清朝的大好河山,疆域辽阔,下联是在祝福乾隆长命百岁,万寿无疆。在此基础上,对仗工稳,数字巧妙,实讨乾隆欢心。
到这就说完了,如果有错误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请指正,谢谢大家。
解读人14:翩翛
原文:
①
清高宗八十寿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星呈,五云现,五世同堂,祥开五凤楼前,五色斑烂辉彩帐;
鹤算八旬刚八月,祝万岁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升,八方从化,歌向八鸾队里,八仙会绕咏霓裳。
校记:《楹联丛话》称“相传为彭文勤师元瑞所撰”,所载文字有所不同,为: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烂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
②
乾隆八旬万寿雍和宫经坛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③
寿王述庵侍郎八旬
盾鼻弓衣,行世文章皆事业;
屏风团扇,还山官府即神仙。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梁同书。
④
寿赵次乾
东方先生善谐谑;
南极老人应寿昌。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梁同书。
⑤
寿袁简斋
藏山事业三千牍;
住世神明五百年。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梁同书。
翩翛:
①
清高宗八十寿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星呈,五云现,五世同堂,祥开五凤楼前,五色斑烂辉彩帐;
鹤算八旬刚八月,祝万岁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升,八方从化,歌向八鸾队里,八仙会绕咏霓裳。
校记:《楹联丛话》称“相传为彭文勤师元瑞所撰”,所载文字有所不同,为: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烂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官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另有《纪文达公集》《阅微草堂笔记》。
彭元瑞: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一作云楣),江西南昌人,清代大臣、学者,楹联名家,谥文勤。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元瑞博学强记,时有令誉。纪昀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时,彭元瑞是十个副总裁之一。与蒋士铨合称“江右两名士”。
纪文达公体态肥胖,特别怕热,夏日,常常汗流浃背,衣衫全部湿透。当时去南书房(位乾清宫西南,又名南斋)值班,每次出来到值庐(古代侍臣的休息住宿处),总要脱光衣服,赤膊纳凉,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高宗皇帝从太监口中听说纪昀的这种情况。某一天,就打算设法戏弄他一番。碰巧,纪昀与几位同僚,都在书房里赤膊谈笑。忽然间,高宗皇帝(乾隆)走出内宫,同僚们看见,慌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昀因为近视,直到高宗皇帝走到他面前时,才发觉,此时已经不及穿衣,急忙躲在皇帝的座位下,喘着气,动也不敢动。高宗皇帝坐了两个小时,也不说话。因为天气暑伏酷热,纪昀没法忍耐,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老头子走了吗?”高宗皇帝听了不觉发笑,同僚们也笑。高宗皇帝开金口:“纪昀无礼,如何能口出这般轻薄之语?如果你有说法则可以赦免,没有则死。”纪昀说:“臣没穿衣服。”高宗皇帝就吩咐太监帮他把官服穿好。乾隆再一次用严厉的口气问“老头子”三字到底怎么解释?!纪昀从容地摘下顶戴,磕头,说道:“万寿无疆,这就叫做'老’;顶天立地,至高无上,这就叫做'头’;天父与地母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高宗皇帝很高兴。
关于文化常识的一些补充知识
谥号:从先秦到两汉只限于宗法贵族到魏晋时期门阀士族三品以上官位都有谥号。
唐宋以后,高级文官的谥号都带“文”。
私谥多为门生和故旧所拟,源于东汉
乡人为杨厚谥为“文”
友人为陶渊明谥为“靖节先生”
后人为张载谥为“明诚夫子”
明清以后,谥号出现等级差异。
文正、文贞、文成、文忠、文襄
文公:韩愈、白居易、王安石
文正公:司马光、范仲淹、曾国藩
文忠公:张居正、林则徐、李鸿章
文成公:王守仁
文襄公:张之洞
晚清重臣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之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怜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后,竟然仅得谥“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带祖、宗的是庙号,即在太庙祭祀时的称谓,一般只有在位期间有突出功绩和在民众心中有地位的人才能用庙号,唐宋以后庙号就变成皇帝通用的了(除了末代皇帝)
带帝的是谥号,君臣死后根据生前政绩、个人品德等授予的具有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
汉太祖(高帝)、汉太宗(文帝)、汉世宗(武帝)、汉中宗(宣帝)、汉世祖(光武帝)、汉显宗(明帝)、汉肃宗(章帝)
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本有庙号,后来被董卓、蔡邕商议废除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高祖本纪》,这是一种杂糅的叫法,是不太规范的,推测是司马迁出于求生欲想要抬高刘邦的地位才这么写。
唐代以后,谥号加长,日常称谓中庙号取代了谥号
看一下清朝皇帝谥号的离谱长度
康熙帝: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恭德大成仁皇帝
雍正帝: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乾隆帝: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
《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乾隆皇帝立下了很多关键词,要求予以“屏蔽”,进行删改或者禁毁。尤其是古代典籍当中,秉持着夷夏大防的观念,对周边少数民族多有诋毁与轻蔑的用语,这样的典籍不在少数,而这些都是触犯了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的忌讳,因此被乾隆皇帝特别列为违碍文字。
《四库全书》大规模地对这些“违碍文字”进行删改,对一些书籍进行禁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四库全书》全文收录书籍共3461种,但编修过程中明令禁毁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几乎与收录数量相当。此外,为数巨大的书目经过了删削或篡改,比如岳飞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因为“胡虏”、“匈奴”均是违碍的“关键词”。
鲁迅先生便认为“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除了针对典籍本身进行的禁毁与篡改之外,通过对全国图书进行的这一次排查,乾隆也狠狠打击了一些被视为异端的文人。
在《四库全书》的编纂校阅过程中,发动了近50起文字狱。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他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中点明了乾隆皇帝的用意:“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摘自《中国历史网》)
费正清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大家,对近现代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他的《剑桥中国史》。在阅读国外学术著作的时候尽量找原版内容,因为国内翻译的时候会对原著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尤其是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内容。
现代保存下来的许多文字记载都经过佚失删减,后世冒用贤名或是统治者利用权力任意焚毁删改的情况。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焚书事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但实际上,有可能乾隆时期烧毁的书籍才是历史之最。这就要求后人在读古书的时候要善于思考,不能听信于一家之言。
龙飞五十有五年:指乾隆帝登基已满55年
五数:五行阴阳变化之数
五星呈:应指 五星联珠。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出现于一方。这种现象比较罕见,故古人附会为祥瑞。
五云现: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
五世同堂:指乾隆帝、皇子永璇、永瑆、永琰、永璘、皇三女、皇十女、皇长孙、皇长曾孙、皇长玄孙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把自己好多儿子都熬死了,最后活下来的皇子资质都不怎么样。他差三年就能见到长玄孙的孩子出生了。
五凤楼:即故宫午门上部的一座门楼,又称“燕翅楼”
五色斑烂:应为五色斑斓,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
鹤算:鹤寿,长寿
刚八月:乾隆帝生日在八月
万岁:指皇帝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化用庄子《逍遥游》“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八元:古代传说中的八个才子。《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孔颖达疏:“元,善也,言其善於事也。”
八恺:亦作“ 八凯 ”。相传古代高阳氏的八个才子。《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檮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 孔颖达疏:“愷,和也,言其和於物也。”
八鸾队:指天子车驾
八方来化:对边疆的经营是乾隆帝最大的功绩。清朝的疆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后形成: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加尔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
五事:指古代统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谓貌恭、言从、视明、听聪、思睿
五福:汉桓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丹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
这是一副很典型的夸夸联,上联说天象祥瑞、子孙满堂,下联说人才济济、八方安定,又紧扣五、八两个数字,可以说是彩虹屁史上的杰作了。纪昀和彭元瑞两个人经常在乾隆帝面前溜须拍马,所以到底是谁写的夸夸联,分不清也是有的。
②
乾隆八旬万寿雍和宫经坛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注:内官监是明代宦官组织的单位名称,内官监相当于外廷的工部),康熙将其拨给胤禛作为府邸。康熙三十三年(1694)胤禛搬进府邸,取名“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好像不用注释了,和上面的完全重合,想是之前的那副对联绞尽脑汁想得太多,导致后来都没新东西写了吧。思路也是完全一样的,紧扣5和8两个数字。但这副对联比较巧妙的地方在于上下联对应位置还暗含了一副对联,即“春秋和寿月,天地备期年”。
③
寿王述庵侍郎八旬
盾鼻弓衣,行世文章皆事业;
屏风团扇,还山官府即神仙。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梁同书。
王述庵:(1725年1月6日—1806年7月22日)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朱家角(今属上海)人,清代文学家、金石学家。王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召试第一,入直军机处。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涉两淮贪污案罢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平定金川有功,升任鸿胪寺卿兼军机章京。历任江西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官终刑部右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年迈为由辞官。之后主讲娄东、敷文两书院。嘉庆十一年(1806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王昶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学上,其工诗文,与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其诗文结集《春融堂集》共60卷。金石学上,王昶穷半生精力搜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碑刻拓本,撰成《金石萃编》160卷,极具资料性、学术性。王昶还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书。另著有《使楚从谭》《征缅纪闻》。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等。
盾鼻:盾牌的把手。《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荀济﹞与上有布衣之旧,知上有大志,然负气不服,常谓人曰:'会於盾鼻上磨墨檄之。’”
弓衣:装弓的袋。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苏子瞻学士,蜀人也。尝於淯井监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梅圣俞《春雪》诗。”
上联称赞王昶的文武成就,即平定西川与著书讲学,盾鼻和弓衣都同时具备文武两种性质,下联称赞他的品格,说他致仕退隐,不再留恋功名。
这副对联我更偏向于是梁同书写的。虽然王昶和纪昀同年出生(古代历法来看),同年中进士,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亲密,但在王昶80岁的时候,纪昀还有一个多月就病逝了,他的病肯定不是突然患上的,也就是说他那个时候可能已经重病。而在那年正月的时候他被嘉庆帝加官,很有可能是让他死得好看一些。而且最后一句“还山官府即神仙”,显然含有钦慕之意,纪昀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年还在做官,他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感叹。梁同书则在父母过世后假称足疾不肯做官,甚至后来皇帝请他也被他推辞了,这句和梁同书淡泊名利的性格相符。
④
寿赵次乾
东方先生善谐谑;
南极老人应寿昌。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梁同书。
赵次乾没查到,要是有人能查到的话可以补充下。
东方先生:指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 ,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曾言政治得失,上陈“农战强国”之计。汉武帝始终视为俳优之言,不以采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朝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南极老人:旧时以为南极星主寿,故常用于祝寿时称颂主人。
上联通过拉衬东方朔是为了赞扬主人的性格,下联则表明庆贺之意。对仗很工整,但上联是拗句格律,下联是律句格律,把意节点放宽了看也对不上,个人认为此联的艺术价值不大,唯有一个拉衬的手法可以借鉴。
⑤
寿袁简斋
藏山事业三千牍;
住世神明五百年。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梁同书。
袁简斋: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藏山事业:语出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后指著述之事。
住世:身居现实世界。
神明:此指人的精神。
上联称赞著书丰富,下联则赞美主人的精神将长留人间,也可以理解为祝贺主人长寿,贴合寿联用意。
黄将这一联归在纪昀名下,但不论是从两人的人际关系或者性情来看,都不太可能。袁枚一生远离官场,潜心学问,和梁同书的性情相投,且两人有相和之作,而袁枚和纪昀完全没有查到两人有什么交集,感觉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梁同书性不近妇人,不宴客,亦不赴人之宴。唯袁枚回杭州,则具华馔,一主一宾,相对而已。故袁枚《寄怀》云:“一饭矜严常选客,半生孤冷不宜花。”梁同书回以《反游仙》多首,今录其中两首:“曾侍朝正三殿来,遥瞻旌节下蓬莱。如何一片飞鸿影,也被人间网得回?”“扰扰蜉蝣奈若何?寸田尺宅竟蹉跎。自从偷吃嵇康髓,只觉胸中块垒多。”
从这五则对联结合之前同学的分析来看,梁的记载比黄更靠谱。再说纪昀这个人,我没有查到黄涵林和纪昀的关系,但纪昀和梁章钜确有师生关系。在《楹联丛话》里,梁章钜称纪昀为“纪文达师”,梁同书则是“梁山舟学士”“梁山舟先生”。从上面的生卒年可以看出,梁同书比纪昀年长,中进士的时间也早,所以称谓的差别在于他们之间的交集。
在《楹联丛话》中,梁章钜多次提到纪昀:纪文达师于乾隆癸未甲申间督闽学,时余家自先大父及先严,暨诸伯父、叔父,皆及门受业。师访知余家自前明以来,十五代秀才相继不断,特书“书香世业”一扁为赠。先资政公因制堂联云:“近承十五叶囊箱,阐发金书玉字;遥印千乘侯矩矱,优游圣域贤关。”千乘侯,为圣门七十二贤叔鱼公鳣封号,实吾家远祖也。余于嘉庆壬戌成进士,适又出文达师之门。一门三代,皆为门生,皆登词馆,师每对人举为美谈。
《恩福堂笔记》云:纪文达师挽朱笥河先生一联云:“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二公所学,具见于此,而语尤真挚。且非笥河先生不能当斯语,非文达师亦不敢作斯语也。
纪文达师挽刘文正公统勋联云:“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句奇语重,非文正公不足以当之。
朱缄三孝廉秉铭曰:“闻乾隆五旬万寿时,京师经坛有联云:'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兹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气象高阔,设想奇创,对仗亦新而稳,与寻常楹联路径迥乎不同。相传为纪文达公所撰,否则必属彭文勤公,他人无此手笔也。”
程春庐曰:“乾隆五十五年,恭值八旬万寿。京中有一经坛灯联极典丽,又极浑成,竟如天造地设者。句云:'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相传是河间纪文达公手笔。”盖信非吾师不能也。
岳小瀛宗伯起以江苏抚部引疾,旋晋少宗伯,嘉庆己巳甍于位。宗伯居官公正清廉,有伯道之感,为睿庙所知,特命公之夫人择族人之子为嗣。先是宗伯因族人寥寥无当意者,具遗摺以闻。至是夫人亦不愿,睿庙亦不之强,乃命大宛两县于春秋致祭以为例,洵旷典矣。纪文达师以联挽之云:“刚峰原不随流俗;孝肃何须有后人。”非此大手笔,不能相称也。
乾隆间,十全武功其烦兵力至再者三,闻纯庙以《武功再定》命题联句,圣制出联云:“一之为甚岂可再?”诸臣皆愕眙,无以对。纪文达公应声曰:“天且不违而况人。”此不独用成语如己出,而君臣应对语气亦合,真天才也。
吾师纪文达公尝言,世间书籍中语,无不可成偶者。客举“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公应曰“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又举“孟子致为臣而归”,公应曰“伯夷非其君不仕”。皆信口拈出,不假思索,自是别才。
提到纪昀的地方都要夸赞一波,可见梁章钜对纪昀不仅有对老师的尊敬,仰慕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小迷弟了。
解读人15:黄花菜
原文:
①
挽朱笥河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悲伤。
校记:《楹联丛话》作“俾予后死独伤悲”。
②
挽同年某
雁塔共题名,十八年前,同游走马看花院;
猿声齐下泪,七千里外,谁送孤儿寡妇船。
③
挽福康安
汾阳王名位相同,功业常新,万里有将军壁垒;
忠武侯经纶未尽,英灵如在,百蛮拜丞相祠堂。
④
挽彭文勤
包罗海岳之才,久矣韩文能立制;
绘画乾坤之手,惜哉尧典未终篇。
⑤
挽子
生来富贵人家,却怪怪奇奇,只落得终身贫贱;
赖有聪明根器,愿生生世世,莫造此各种因缘。
黄花菜:
作者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官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另有《纪文达公集》、《阅微草堂笔记》。
①
挽朱笥河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悲伤。
校记:《楹联丛话》作“俾予后死独伤悲”。
解读:
【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是清乾隆时期著名朴学家,安徽学政期间奏请乾隆皇帝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对开四库馆,以及《四库总目》之编纂有首发之功,乾隆三十七年(1772),他上表陈奏《购访遗书及校刻<永乐大典>意见折》,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下令成立《永乐大典》辑佚处,将著书总汇书名《四库全书》。一生以倡导朴学为己任,一生处处奖掖及擢拔人才,开馆养士,清代朴学风气的形成,实与朱筠密不可分。(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补充:幕府从产生之初历经各朝的发展,到清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清代幕府发展到乾隆时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文人幕府繁盛。在清中期众多的文人幕府中,朱筠幕府不以文学而是以学术为人瞩目。
[学术句]朱筠擅朴学。纪昀长诗文,故有'各门庭'之说。
值得一提的是,纪昀在(1724—1805)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纪昀被恩师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刘墉之父)举荐任总纂官,而朱筠只是一个小编修。
[交情句]朱筠,与纪昀为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进士同科进士。因此有“交情同骨肉”一说,大概与当时乾嘉学派的形成有关系,详见参考文献[1]。
钱大昕、纪昀、王昶、朱筠、王鸣盛五人同年中进士, 遂使他们之间具有了同年这一亲密的关系, “同年”是中国独有的社会关系, 和“座主门生”关系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在隋唐确立以后, “同年”这种与之相伴随的社会关系便应运而生。在唐代人们对同年的认识即是“九州之人偶同科第, 或登科然后相识。”到了宋代, 对同年关系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 “由辞学进士中出以为贵。同年登第者, 指呼为同年。其情爱相视如兄弟, 以至子孙累代, 莫不为暱比, 进相援为显荣, 退相累为黜辱。君子者成众善, 以利民与国;小人者成众恶, 以害国与民”。
【随便说说】:这副对联初看是感觉不到太多意味的,只有真正了解了朱筠是个什么人,当时的社会风气,才能感觉到他们的感情,实在是太浓烈了。至于内容,我更倾向于梁章钜先生的记载:
《恩福堂笔记》云:纪文达师挽朱笥河先生一联云:“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二公所学,具见于此,而语尤真挚。且非笥河先生不能当斯语,非文达师亦不敢作斯语也。
②
挽同年某
雁塔共题名,十八年前,同游走马看花院;
猿声齐下泪,七千里外,谁送孤儿寡妇船。
解读:
[雁塔题名]:在大雁塔内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出自《唐摭言》。
[同年某]:看上去是同年中进士第的小伙伴,又不直言说是谁,待考,乾隆十九年甲戌进士生卒年略有繁杂。
[走马看花院]:这个理解不多,大概是风俗,比如《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在唐时就看重人才的提携与汲取,进士及第后,大马巡街也是比较常见的。
[猿声句]:像描写的南方,此时纪晓岚十分可能在北京,故而叙述远在南方的朋友的孤儿寡母离去后无人相送。
【说说】:此联既切时间,又切地点,又切不知名人物,有点像晏几道的“去年花下泪,今似蝶纷飞”而且符合纪晓岚为文以情感为先的学术态度。关于此条可查找他对与李商隐诗集的评述。纪晓岚风格是比较守旧的。
③
挽福康安
汾阳王名位相同,功业常新,万里有将军壁垒;
忠武侯经纶未尽,英灵如在,百蛮拜丞相祠堂。
解读: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一生征战南北,戎马倥偬,参与了四次镇压各地民变,是朝廷足资依靠的军事重臣。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赐福康安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此地有个小小的插入:嘉庆元年(1796年),福康安在镇压苗民起义的前线去世。当时白莲教起义的烽火已经熊熊燃起,清廷正处于手忙脚乱之中。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闻报大哭,追封福康安为郡王,赐其子为贝勒。并赋诗道:
到处称名将,功成勇有谋。
近期黄阁返,惊报大星流。
自叹贤臣失,难禁悲泪收。
深恩纵加增,忠笃那能筹。
[汾阳王]郭子仪,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
[忠武侯]:从丞相祠堂来看应该是诸葛亮(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但是一般称呼他为武乡侯,不知道是不是和豫剧中的形象有关,我没查到,但是由于我刚好喜欢听这段京剧,有所注意(疑神疑鬼QAQ)(见京剧,空城计选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楹联丛话》记载:
成亲王挽福文襄郡王福康安联云:“大名诸葛身先死;异姓汾阳帝不疑。”我朝以异姓封王者,如定南王孔有德、义王孙可望、靖南王耿继茂、袭义王孙征淳、平南亲王尚可喜、海澄公赠王爵黄芳度,皆在国初年间。雍正、乾隆以来,惟福文襄一人而已。
福郡王甍于湖南军营,时苗疆所在建祠。纪文达师撰联云:“汾阳王名位相同,功业常新,万里有将军壁垒;忠武侯经纶未尽,英灵如在,百蛮拜远相祠堂。”
【说说】:这幅对联,从人物角度上,是很容易贴切描画的,也很谨慎。一写出来,就可以让皇帝龙心大悦的类型。但是确实也很稳重,提醒我们在拉衬人物的时候,仔细甄别。
④
挽彭文勤
包罗海岳之才,久矣韩文能立制;
绘画乾坤之手,惜哉尧典未终篇。
解读:
【彭元瑞】(1731—1803)是乾隆朝名臣,历任四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长期身居朝廷要位,官运畅通。他博学多识,精于古代器物、书画的鉴定,曾先后任三通馆副总裁,国史馆、《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武英殿总裁、石经馆副总裁、实录馆正总裁、会典馆副总裁等要职,参与编纂多部官修巨作,在组织编纂官方文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乾嘉时期乃至后世都享有盛誉。同时,其多次任乡试会试正考官、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学子。
[包罗句]彭元瑞多次出任主考官,前后达30年。
[韩文]指韩愈的《顺宗实录》。
[尧典]《尚书》中篇名,此借指由彭元瑞主持的《高宗实录》,《楹联丛话》有记录:
纪文达师挽彭文勤公联云:“包罗海岳之才,久矣韩文能立制;绘画乾坤之手,惜哉尧典未终篇。”盖文勤方专司高庙实录藁本,未能竣事而甍也。
【说说】:此联是朋友之间的感情宣泄,非纪晓岚不能用这样的口吻。一个“惜”字足以令人嗟叹。至于他们俩的恩怨情仇参考白藏阁的:https://mp.weixin.qq.com/s/lQeaPIdi4jZgUxsCLlH1Mg
⑤
挽子
生来富贵人家,却怪怪奇奇,只落得终身贫贱;
赖有聪明根器,愿生生世世,莫造此各种因缘。
解读:
纪汝佶: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汝佶事:“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沈不返,以迄于亡。”
又,百度知查《景城纪氏家谱·生卒谱》,纪汝佶生于乾隆癸亥(八年),上文纪晓岚写成甲子(九年),或为误记。在父亲眼中,纪汝佶是位聪明的孩子,小时候没有读过很多书,就能作诗。纪汝佶年纪稍大后,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随后,纪汝佶在诗文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纪晓岚从军西域(详情参见参考文献[2]),(此事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戊子 (1768) , 是年纪晓岚45岁。事的起因:乾隆三十三年七月, 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 有旨籍其家, 因卢见曾孙卢荫文是纪晓岚的贵婿, 纪晓岚徇私漏言, 即事先将被抄家的消息告知了卢见曾, 使卢家有了一定的准备。事发后, 纪晓岚获罪, 被革职戍乌鲁木齐。其实, 就是充军、流放乌鲁木齐。
该事, 在王昶《赵文哲墓志铭》中有记载:“戊子秋, 侍学士纪昀, 中书舍人徐步云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事, 君与余牵连得罪。” (后, 卢见曾死于狱中) ),凭借文学上的造诣,纪汝佶在文风又像公安派又像竟陵派。后来纪汝佶和朱子颖到了泰安,看见《聊斋志异》的手抄本。一次,纪汝佶落入了小沟中,经过数十日未曾返家。原来,纪汝佶落入沟壑中,不幸身亡。
据李文藻说:“乾隆己丑夏 (即乾隆三十四年) 予以谒选客京师, 时先生方戍西域, 郎君半渔 (即汝佶) 招余检曝书籍。” (纪晓岚为李文藻会试房师) 据此可说明, 此时的纪汝佶还在京师。
《楹联丛话》载:
《秋坪新语》载:“纪文达公长子汝佶,中乾隆乙酉孝廉。卒时,公甚为之神伤。语客曰:'今乃知因果之说,或亦有之。’”盖孝廉病绝而苏者屡矣。忽一日,闻其声宛山西人也,问故,曰:'某来索逋,兹已偿清,仍欠若干,可亟焚楮镪如数,当去。’家人辈如言焚之,遂瞑。方环哭间,又苏,张目曰:'所乘马后足颠蹶,弗良于行,可易一匹,则乘之去矣。’众茫然。公之三女哭告曰:'诚有之,兄气绝时,所焚马,吾见其后足纸损,或即其故欤?’因别制一具焚之,乃不复苏。公于灵帷书一挽联云:'生来富贵人家,却怪怪奇奇,只落得终身贫贱;赖有聪明根器,愿生生世世,莫造此各种因缘。’盖孝廉素性挥霍,钱刀到手辄尽;又缘事被褫,公以其过不检摄,禁弗使出。日给资用,无少溢。孝廉深苦其拘,罄所有付之质库。卒之日盖不余一物云。”
意思大概是纪汝佶,似乎是个月光族,手里留不住钱,纪晓岚就控制他花销,死的时候身无分文,很可怜的QAQ。
【说说】:这个联,像是读了又感觉什么都没读,读了是感觉到了他的悲伤确实很浓,“终身贫贱”、“莫造此各种因缘”,很难想象这是写给自己儿子的。纪晓岚对他是寄予厚望的,[赖有聪明根器],“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他是先天就要干大事的人,一个纪晓岚的聪明娃子。没读,是因为这种悲伤的感觉凝而未发,但是这种手法没有太多借鉴的地方,惟写自己风骨而已,也再度透露了纪晓岚的创作风格。
解读人16:李抱真
原文:
①
洪亮吉(号北江,江苏常州人)
挽武虚谷大令
降年有永有不永;
廉吏可为可不为。
(虚谷诸兄皆高寿)
②
挽黄仲则
遗札到三更,老母孤儿惟我托;
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送君还。
③
题王而农祠
恸哭西台,当年航海君臣,知己惟存瞿相国;
羁栖南岳,此后名山著作,同心惟有顾亭林。
④
九江庾公楼
半壁江山,六朝雄镇;
一楼风月,几辈传人。
⑤
伊秉绶(号墨卿,福建人)
东粤三忠祠
君臣三大节;
词赋十先生。
李抱真:
前言:
作者
知人论世:意思是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读者
以意逆志: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出自《孟子·万章上》。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解释: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拓展延伸]
1.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一说为读诗人之意,另一说为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的意思;“逆”指寻求;“志”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意逆志”是指说诗者应当重视从作品的角度去揣摩追寻作者真正的意图,而不应拘泥于个别字句的机械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接受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后者,有个分歧之处在于
到底是谁的意,谁的志?
作者和读者之间
因为受限于文字符号本身
这里我补充调和的一点是:
补充一个意义展开的空间
因为文字符号作为纽带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
对于意义而言
我们即是充实的也是空洞的
作者在阅读的时候亦然
言者所以在意
而这意义如何通达,是个问题,所以不妨把意义展开的空间,都给呈现出来,也许一些隐而不露的东西就在里面。
昨天和康兄讨论李兰卿
@04🔫康玺 昨天我们也探讨了“江山”二字的问题
承接这个理论的展开:
发现很多对联都用了江山二字
可能非江山不足以言
还有四百年,二千里云云
也许同一个意象用多了,对于他自己而言意义是不一样的,不断累加的
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空间
普遍创作我是这么认为的
而人在作为作者存在的时候,解放自身某种状态,将意义赋予出来,也相当于把感觉的局限用文字来打破。
但究竟作者在创作时出于什么状态,是难以还原的,甚至读者也代入自己成为了新的创造者,意义在变异。
也就是感觉文字被创造出来,人类在获得一部分解放的同时,反过来人自己本身也被奴役了,即便是今古不同的人,我们都在不断的为它解释,它仿佛在主宰着人。
所以必须要那个人出现来将重点回到实践本身
偶然也是必然的
如果说的不好听一点,然后我们这些用传统方式创作的人,又在历史的轮回中开倒车,但是似乎又是为了捍卫着什么,还有一股其它莫名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
也许是由于毕竟我们是在这片土壤上土生土长
也许由于和西方意识形态无形中抗衡,迫使我们寻求一种本源的纯粹性。
但我们思维的构建回不去的
在召唤我们捍卫传统文化
或许这也是理性的危机
或许结合前面的一些理论就好理解了
韩菼(号慕庐苏州长洲人)
苏州才子亭(亭在唐六如墓旁,宋牧仲所建)
在昔唐衢常痛哭;
只今宋玉与招魂。
不同的意义受限于文字排列组合的束缚,导致了差异只能从作品之外去找寻。
甚至有的人连同他的一生也成为了自己作品的注脚。
接下来看今天的联:
对于第一个联
①
洪亮吉(号北江,江苏常州人)
挽武虚谷大令
降年有永有不永;
廉吏可为可不为。
(虚谷诸兄皆高寿)
我用一种“倒序”的手法
先把意义给揭示出来:
《书·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絶命。” 孔 传:“言天之下年与民,有义者长,无义者不长。”
作者集此,则在之意
而义是充斥在被挽者生平
以及作者自己的气概之中的
所以,接下来,不妨
对人物进行一种展开的铺叙
洪亮吉(1746年10月17日-1809年6月24日) ,初名洪莲,字君直,小字稚存,别号北江、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清代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洪亮吉曾讨论过人口增长过速的害处,可以说是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洪亮吉这位著名的清代学者1799年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烈,不避锋芒,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为此言语,差点丢了脑袋。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
这是很令人佩服的
由于作者和被挽者生平之意气
到底是他找到了文字,还是文字找到作者,使它们相互激荡?
夫功名之士,以身徇时;勤学之士,以身徇古;各有所好,强之不能,在立志何如耳。形质不能与天地争久,姓名则克与嵩华竞高。植足急流,学金石之止;鉴影巨壑,师江海之宽。汝曹慎之哉!
——洪亮吉《与子书》
追求功名之人,以自身顺应时局;勤奋好学之人,以自身顺应古道;各人有各人的爱好,不能勉强,只在于各人所立志向如何罢了。形体不能与天地争久远,姓名却能够与嵩山华山比高下。立足急流中,要学习坚固巨石的岿然不动;在大海边映照身形,要学习江海的胸怀宽广。你们千万要记住呀!
将告归,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略曰:“今天子求治之心急矣,天下望治之心孔迫矣,而机局未转者,推原其故,盖有数端。亮吉以为励精图治,当一法祖宗初政之勤,而尚未尽法也;用人行政,当一改权臣当国之时,而尚未尽改也。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而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今一则处事太缓,权私蒙蔽,事事不得其平者,不知凡几矣。千百中无有一二能上达者;即能上达,未必即能见之施行也。一则集思广益之法未备。盖恐一人之聪明有限,必博收众采,庶无失事。请自今凡召见大小臣工,必询问人材,询问利弊。所言可采,则存档册以记之;倘所举非人,所言失实,则治其失言之罪。”
估计不把脑袋当自己的
《清史稿·洪亮吉传》
“忍饿读书”,先大夫之遗语也:“禄不歆非义,福不歆非分,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太宜人晨夕之面命也。慎之哉!惟俭可以立身,惟恕可以持己。俭则无求于人,恕则无忤于物,况以单门而处侈俗,凉德而承世业乎?无昵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无陟前而忘后,无爱尺璧而不爱修名,莫畏雷霆而不畏清议,穷达本之于命,丰啬任其所遭,如是而已。——洪亮吉《与子书》
“忍受饥饿读书”是先父的遗训。“不贪图不义的俸禄,不贪图非分的福运,居家就对家人行孝,出仕就对国家尽忠”,是母亲早早晚晚的教诲。千万要记住啊!只有勤俭才可以安身立命,只有宽恕才可以持守自身。生活勤俭才不需求助他人,待人宽恕才不会冒犯他人。更何况是凭着单寒的家族处在这奢侈的世俗,(凭着)薄少的德行继承祖上的家业呢?
不要与酒肉朋友亲密交往,不要沾染坏风气,不要不加分析肯定古代,认现代,不要登上前程忘掉后路,不要只爱美玉不爱美名,不要只怕帝王暴怒不怕社会舆论。困顿显达归于自己的命运,富有贫穷听任自己的遭际,如此罢了。
不要只怕帝王暴怒不怕社会舆论。困顿显达归于自己的命运,富有贫穷听任自己的遭际,如此罢了。
莫畏雷霆而不畏清议,穷达本之于命,丰啬任其所遭,如是而已。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对于这些维护天地正气的人
洪亮吉(号北江,江苏常州人)
挽武虚谷大令
降年有永有不永;
廉吏可为可不为。
(虚谷诸兄皆高寿)
现在看被挽者:
也是个“狠人”
义之一字
义之一字
这个别人有这么罗列的:
武亿(1744-1799),字虚谷,一字小石,自号半石山人,河南省偃师县人。少从大兴朱筠游。士大夫慕其学,与之交;然亿性简傲真率,非其志,掉臂不之屑意。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进士。授博山知县,大学士和坤遣番役捕盗,横行州县,亿执而杖之,坐罢官。家贫,教授齐、鲁间以终。
《漢語大詞典》:掉臂
(1).甩动胳膊走开。表示不顾而去。《史记·孟尝君列传》:“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清 徐士銮 《宋艳·丛杂》:“以财交者,财尽则散,掉臂不顾。”
很有名士的脾气
授博山知县,大学士和坤遣番役捕盗,横行州县,亿执而杖之,坐罢官。家贫,教授齐、鲁间以终。
这是很痛快人心的
武亿工考据,尤好金石,闻同县农家掘井得晋刘韬墓志,急往买之,自负以归石。重数十斤,行20余里,抵家,惫顿几死。主朱筠家,除夕,筠馈豚屑蒙古酒,食盎,大哭。筠疑其忆家,慰问之。亿曰:“无他,远念古人,近伤洪亮吉、黄景仁不偶耳!”性迂僻如此。
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果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又冒出来一个人了
因为下面那联是挽他的
所以之后详细讲
大家耳熟能详的: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人,自己才华牛到不行,生活很凄惨,然后也骂书生或是自嘲。没有点本事,估计不敢说这话,又好气又好笑又心酸。
然后:
气人的人也许是扎堆的,有的气皇帝,有的打和珅的狗,有的连自己都骂。
著作有《授经堂诗文集》及《钱谱》、《群经义证》、《经读考异》、《读史金石集目》、《金石三跋》、《金石文字续跋》……等10余种,凡数百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据雷瑨《楹联新话》卷十二,有这样一则联话:洪北江(亮吉)挽武亿联云:“降年有永有不永;廉吏可为不可为。”集经史成句,此为最佳。惜复一“不”字,为美玉微瑕耳。
《漢語大詞典》:降年
谓上天赐予人的年龄,寿命。《书·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絶命。” 孔 传:“言天之下年与民,有义者长,无义者不长。”
上联就是集自这里
《尚书·高宗肜日》原文为: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有人这么写成了故事:
“敬天法祖”是商王最为重视的。武丁像他的先祖一样祭祀天地日月和祖先,并率领民众“事神”,虔诚恭敬地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有一次,武丁就带领一干人马举行起祭祀成汤的仪式。仪式进行到第二天,“有飞雉登鼎耳而呴。”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了一只野鸡,落在祭祀用的鼎的鼎耳上鸣叫。
祭祀祖先是很严肃的大事。应该在野外的野鸡,不仅跑进祭祀厅堂里鸣叫,还落在祭鼎的耳朵上。王家的祭鼎是青铜制的,烧着火的鼎耳很热,野鸡竟然能停留上去,这不是个好的征兆。
这个异象应该是不祥的征兆,武丁直觉上知道自己或王室可能做了违反天意的事,上天借这只野鸡来传达警训,一时间心生恐惧。
古人还真是有“敬畏”之心
有个叫祖己的人做了一件事,叫作“祖己训诸王”。
祖己看到这番景象,决定要先宽解君王的心,然后纠正他祭祀的事。他说:“君王不要担忧,不如先来修正我们的政事。”──“王勿忧,先修政事。”
重点来了:
祖己于是从天道的角度跟武丁说:“上天观察下界,主要是看他们的行为是不是合乎天道。上天赐给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其实不是因为天要难为他,使人的生命中断。下民中有不顺从天道、不听从批评的,上天会根据他的表现调整他的命运,以纠正他的德行,而且说:'看看他将如何应对?’”──“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
这种德行,也应该是为了让自己心安,从一种虚拟的上天,而进行人心规约的理由。
然后祖己把武丁的不妥之处指出来:“呜呼!大王主持着管理、训诫人民的大事,天下人都是上天的子民。祭祀先祖的礼物不能过于丰盛呀!”──“ 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你看看,古人说话多精,拐着弯儿来,其实就是给一个台阶下。
皇天上帝才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始祖,献给上帝的牺牲才应该在一切之上。祭祀先祖是常祭,供奉的牺牲过分丰盛了,祖己如此进谏。
这种应该叫什么呢?缩小版的“纵横捭阖”之术?说话的精妙在战国策那些书里,另外,兵法也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句话,集在这里。
又有备注:虚谷诸兄皆高寿,显然的言外之意是:
《书·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絶命。” 孔 传:“言天之下年与民,有义者长,无义者不长。”
为其“义”之一字作注脚
有义者长,我看他活了多久的时候,武亿(1744-1799),好像也没活多久
或许对于古人还算可以接受
或许有没有唏嘘在里面呢?
廉吏可为可不为。
廉吏可为而不可为
”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谚语,意思是官吏廉洁虽可以做,但又是不好做的。
中文名
廉吏可为而不可为
谚语
明·陆起元《孔方与疏裁绝交书》:“语曰:……'廉吏可为而不可为。’今君挟好义之声,邀廉洁之誉,动以阿堵为口实,甚至反讥爱予敬予者……何居?”
明·沈瑕《埋剑记》三四:“自古道,廉吏难为。说甚清名不朽。”
慷慨歌
先秦/无名氏
贪吏而可为而不可为。
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
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
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
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
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
贪吏常苦富。
廉吏常苦贫。
独不见楚相孙叔敖。
廉洁不受钱。
【注】:
《诗纪》云。一作楚商歌。
〖孙叔敖碑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临卒。将无棺椁。令其子曰:优孟曾许千金贷吾。孟。楚之乐长。与相君相善。虽言千金。实不负也。卒后数年。庄王置酒以为乐。优孟乃言孙君相楚之功。即慷慨商歌曲曰云云。涕泣数行。王心感动。即求其子而加封焉。〗
《史记·滑稽列传》载,楚国令尹(宰相)孙叔敖为官廉洁,去世后,其子贫苦。优孟特意模仿孙叔敖的言谈笑貌,令楚庄王难辨真假,以为孙叔敖复生,欲以为相。优孟就唱了这首《忼慷歌》,以所谓廉吏不足为感悟了楚庄王,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这就是有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这联就过了
于是乎,到了挽下一个朋友了
②
挽黄仲则
遗札到三更,老母孤儿惟我托;
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送君还。
这一个一个的送,也不知道什么感觉,虽然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从一个别人写的事故来看吧!
黄景仁(1749年2月20日-1783年5月25日),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 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遗札:1.遗书,死者留下的书札。2.寄信。
作者洪亮吉和仲则是好友,感情甚笃,洪亮吉官路不错,仲则蹉跎一生,穷困潦倒,是34岁客死异乡。之前他写信给好友洪,说有后事嘱托,洪连夜借马从山西奔赴运城
黄仲则和洪亮吉都是江苏常州人,少时就在一起读书,游学,情谊深厚。长大成人后,为了养家和理想,两人都去了北京,但混的都不太好。洪亮吉后来好歹还弄到了一张进士文凭,黄仲则却什么也没有。幸运的是,他们的才华都得到了一个江苏同乡,时任陕西巡抚毕秋帆的赏识和资助。而后,洪亮吉便去了西安,做起了毕秋帆的幕僚。黄仲则继续在北京奋斗着,直到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便决定也去西安投靠毕秋帆。1783年4月,黄仲则走到了山西运城,肺病复发,无钱医治,自感生命行将结束,便写信给洪亮吉,希望他能来山西,有后事需要嘱托。洪亮吉收信后,连夜借了一匹马,从西安直奔运城。四天后,当他赶到黄仲则所在的一间破庙时,黄仲则已经去世。就见一口七尺棺材外,飞舞着几张诗稿,以及黄仲则写给家人的遗书,竟再也没有其他象样的东西了。一位从故乡带来的书童,此时也早已不见了身影。
扶着棺材,念及两人的友谊,洪亮吉潸然泪下,决定亲自送黄仲则回老家。从山西远城到江苏常州,这一路有多远啊!一匹白马,白马后拖一棺材,棺材里躺着的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诗人,棺材外,立着的,是那个时代同样优秀的诗人和学者,他们是朋友,他们相伴着要回老家去。这是怎样的画面呢?它是怎样的一种友谊呢?“噩耗到三更,老母寡妻惟我托;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伴君归。”
丧事处理完后,洪亮吉和毕秋帆不但继续资助着黄家后人的生活,还把黄仲则的诗文编撰刊印。这一切并非什么虚构的“逸闻趣事”,而是历史。每每提及,总会很感动。感动的,我想还有洪亮吉一路走来所遇之鬼神,以佑黄仲则能顺利回老家。
我朋友看了这么说:一生有个能托付后事的朋友,也是一大幸事。洪这一联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感情很深,也表明了他会接受好友遗嘱,好好对待仲则母亲的心意。
出自女子之口所以细腻些
③
题王而农祠
恸哭西台,当年航海君臣,知己惟存瞿相国;
羁栖南岳,此后名山著作,同心惟有顾亭林。
这个和下面的,别人注释做的很详尽,我就自己不注了:
王而农:王夫之,字而农,明清之际学者,人称船山先生。明亡,在家乡湖南衡阳举兵起义阻挡清兵南下。后隐居近四十年,潜心著述。享年七十三。
王而农祠:祠在湖南衡山南岳莲花峰。王夫之生前筑室于此。
西台:中书省的别称,即御史台。宋设御史台于洛阳,因洛阳称西京,故称西台。此指代亡明。
航海君臣:指南京福王君臣走福建,渡海至桂林。福王死在南澳。桂王朱由榔(永历帝)在桂林支撑南明,瞿式耜辅佐,王船山曾投奔瞿式耜。瞿相国,即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江苏常熟人。永历帝时为东阁大学士,兼管吏部。桂林城被清兵攻破,与总督张同敞一起被俘,不屈而死。羁栖南岳:隐居在南岳。
名山著作:指伟大的著述。
顾亭林:即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亡后,拒不仕清,并从事抗清活动。著有《日知录》等。联语立意完致,用互衬手法,赞颂王船山的民族气节和学术贡献,立德立言,名垂千古。见《古今名人挽联选注》
想分析技法,但感觉这样说不太好,对这些人当怀崇敬之心,想来人物间是各自天地正气的激荡。
通过几个联,再看看被挽者意志
留千古半分忠义;
存大明一寸江山。
——举兵抗清时自题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题衡阳湘西草堂
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
——题衡阳湘西草堂书室
④
九江庾公楼
半壁江山,六朝雄镇;
一楼风月,几辈传人。
[简注]
庾楼:在江西九江。庾楼,相传为东晋大臣庾亮所建(今九江有庾亮路)。他历任三朝,握有重兵。联语句不新奇,却一刚一柔。上联写九江为江西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东晋长江以南的重镇,故曰“半壁江山,六朝重镇”,突出了九江的历史地位,语意雄阔。下联写庾楼胜迹长留,给后人无尽的怀念,常有文人学士聚集于此啸月吟风。见《古今名人联话》
亮有开复中原之谋,乃解豫州授辅国将军毛宝,使与西阳太守樊峻精兵一万,俱戍邾城。会寇陷邾城,毛宝赴水而死。亮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寻拜司空,余官如故,固让不拜。
当然,历史人物嘛!
有人看的起,就有人看不起。
有人就很扎他的心
我便又想到这首词:
《邓廷桢·月华清》
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台绝顶晾楼。西风泠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辄成此解
岛列千螺,舟横万鹢,碧天朗照无际。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划秋涛、长剑催寒,倚峭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
却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楼成市。诉与瑶阊,今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喝蟾停,鸣画角、恐惊蛟睡。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里。
划秋涛、长剑催寒,倚峭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
背景:道光十八年(1838)底,林则徐 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 年三月到达广州。而邓廷桢在十九年 阴历十二月调任闽浙总督,二十年初 就离开广州了。据此,邓廷桢、林则 徐(少穆)、关天培(滋圃)同在广 州过中秋的时间是道光十九年。这首 《月华清》即写于此时。
唯英雄者相惜英雄也
足以回荡天地的气
元规啸咏
庾亮在武昌时,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他们正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庾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胡床上,与众人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羲之东下建康,和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羲之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
那这究竟属不属于一楼风月的注脚呢?
⑤
伊秉绶(号墨卿,福建人)
东粤三忠祠
君臣三大节;
词赋十先生。
三、伊墨卿题粤东三忠祠联:
君臣三大节;
词赋十先生。
【北海简注】:
伊墨卿:伊秉绶[shòu](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师戴联奎,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以“廉吏善政”著称。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与邓石如并称大家。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粤东三忠祠:广东三忠,指清初在广东抗清斗争中遇难之陈子壮(广东古八贤之一)、张家玉(谥文烈)、陈邦彦(硕儒名师)。
三大节:三个大节之臣。
十先生:指三忠各为广东十大诗赋之一。
反面教材:
三大节:韩非主张国君约束、控制大臣的三种手段,曰质、曰镇、曰固
你有三个办法,“一曰质,二曰镇,三曰固”。我来解释什么叫“质”?所谓质,就是你把他的妻子孩子做人质扣押着,如果他不好好干,你就收拾他的妻子孩子,他能不好好干吗?这是第一个办法;
“二曰镇”,就是好的东西,我给你高薪,我给你各种……你反正吃的养活你的只有我这条路,你在其它地方不准有经济来源,有经济来源我就给你砍断,这叫镇;
“三曰固”就是我动不动就发脾气,我动不动就惩罚你,然后我动不动就威胁你。他用这三个办法来管这些大臣。
对于那些传统的儒士这还得了?
最后分享大家一段话: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意之所在,写联当如是吧
解读人17:小田
原文:
①
伊秉绶(号墨卿,福建人)
平山堂
隔江诸山,在此堂下;
太守之饮,与众宾欢。
校记:《楹联丛话》作“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其二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②
永福寺
云鹤有去翼;
瑶草无尘根。
校记:《楹联丛话》作“云鹤有奇翼”。
③
题陈尧佐祠
没世不忘真宰相;
荒亭犹属旧诗人。
④
郑瑞麒(号仁圃)
寿陈望坡尚书七秩
望重达尊,北斗尚书南极老;
恩承敬典,天朝耆旧地行仙。
⑤
嘉庆五旬万寿福州经坛
沙数恒河,合十佛称无量寿;
潮音大海,呼三声协不周风。
校记:《楹联丛话》标点不同,作434句式。
小田:
①
伊秉绶(号墨卿,福建人)
平山堂
隔江诸山,在此堂下;
太守之饮,与众宾欢。
校记:《楹联丛话》作“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作者简介:
伊秉绶我们应该很熟悉,对联话的开篇镇江金山明月亭联“月明如昼;江流有声。”曾引起无数关于切题的讨论。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师戴联奎,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
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注释:
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一点想法:
还有一版本《楹联丛话》为
过江诸山,在此堂下;
太守之饮,与众宾欢。
“隔江诸山,在此堂下”实写平山堂地理位置,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而“过江诸山,在此堂下”一个过字有了动感,使得上联有了双关意味,以山喻人,再现当年高朋满座,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则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名句,表现历代文人韩琦、梅尧臣、王安石、秦少游、孔尚任、王士祯、朱彝尊、袁枚、曹寅、卢雅雨、郑板桥等在平山堂雅集的盛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被誉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其二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集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下联集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苏东坡《放鹤亭记》,浑然天成,风景这里独好。
另外,关于平山堂伊秉绶还有两联,可以自行品读
1)
几堆江上画图山,繁华自昔。试看奢如大业,令人讪笑,令人悲凉。应有些逸兴雅怀,才领 得 廿四桥头箫声月色;
一派竹西歌吹路,传诵于今。必须才似庐陵,方可遨游,方可啸咏。切莫把秾花浊酒,便当作六一翁后余韵流风。”
2)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②
永福寺
云鹤有去翼;
瑶草无尘根。
校记:《楹联丛话》作“云鹤有奇翼”。
注释:
惠州永福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载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是惠州第一座寺庙,也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寺。
一点想法:
此联不同于一般寺庙联说法于堂,而是借景说理,云鹤和瑶草展现了清净脱俗的寺庙环境,让人浮想联翩,像是进入了与世隔绝的蓬莱境界,与世无争,飘飘欲仙。
③
题陈尧佐祠
没世不忘真宰相;
荒亭犹属旧诗人。
注释: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 ),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郡(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人。北宋官员、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
他清廉爱民,一贯为官清正,任潮州通判时,与200年前在潮州为民除鳄的韩愈一样,也为民除过鳄患。当时,一个小孩与母亲在江中洗涤,鳄鱼捕食了小孩。潮州官民视鳄鱼为神物,不敢冒犯。陈尧佐听说后很伤心,命令衙役用铁网强弩捉到凶鳄,当众烹煮分吃。陈尧佐对潮州人民有很深的感情,如苏轼在给朋友吴子野的信中所说:“先伯父与陈文惠公(尧佐谥号)相知,公在政府,未尝一日忘潮也。
陈尧佐任寿州(今安徽淮南)知州时,恰逢饥荒,他带头捐米熬粥救灾。其他官吏富民都以他为榜样,竞相拿出米来,救活了数万人。陈尧佐事后说:“与其用政令指挥人,不如以身作则,而让大家自愿仿效。”
在封建社会里,陈尧佐可谓处淤泥而不染。欧阳修称赞道:“陈氏高节,在污全洁”“为人刚毅笃实,好古博学,居官无大小,所至必闻。”由于“居官不妄进取”,一心想到民众,不迎合权贵,虽然才能突出,政绩显赫,可是升迁很慢,“为太常丞者十三年不迁,为起居郎者七年不迁”,直到66岁才被拜相,以后又屡拜屡罢。
一代清官,后人景仰。在陈尧佐曾经任职的惠州,民众集资为他建了陈文惠公祠,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在祠门题联:“没世不忘真宰相,荒亭犹属旧诗人。”
以上即此联来历,联语较为简单,上联写人下联写祠,堂皇大气,祠堂联正格。
④
郑瑞麒(号仁圃)
寿陈望坡尚书七秩
望重达尊,北斗尚书南极老;
恩承敬典,天朝耆旧地行仙。
郑瑞麒(约1790-?),字仁圃,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官内阁中书,直军机,旋出为江西九江知府,权广饶九南道兼九江关监督,改庆远知府,太平天国中以坚守庆远并间破敌功叙道员。郑瑞麒兄弟四人,人称“麒麟瑞凤”。郑瑞麒,字仁圃,嘉庆进士,九江知府。子葆中,字月亭。二弟郑瑞麟,字绂廷,优贡,南平县学教谕,子锡光,进士;三弟瑞凤,字桐村,举人,子郑植,进士;四弟瑞图,字球亨,孝廉方正,子郑恒,进士。郑瑞麒长子葆中配林则徐三女某某。
注释:
1.陈望坡,名若霖,字宗觐,道光时官刑部尚书,尝四为巡抚,所至有善绩,
2.达尊:谓众所共尊。《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赵岐 注:“三者,天下之所通尊也
3.北斗:《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学盛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后用以喻受人景仰。
4.南极老:星名,即南极星。旧时以为此星主寿,故常用于祝寿时称颂主人
5.耆旧:年高望重者
6.地行仙,原为佛典中所记的一种长寿的神仙,后因以喻高寿或隐逸闲适的人。
一点想法:
此联表达了对寿星的敬仰与祝福,值得注意的是上下结的不等量自对,北斗,南极老和天朝地行仙。
另外《南亭联话》还记载有曹文正公振镛一联云:“帝命汝作士,惟明克允;天锡公纯嘏,俾寿而康。”可以和本联互为解读
⑤
嘉庆五旬万寿福州经坛
沙数恒河,合十佛称无量寿;
潮音大海,呼三声协不周风。
校记:《楹联丛话》标点不同,作434句式。
注释:
1.经坛:专供念诵经文的高台和席位
2.恒河沙数,意思是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出自《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3.无量寿:
1)极言高寿,长生不老
2)无量寿佛,又名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
4.潮音大海:“大海潮音,作狮子吼”,潮音,潮水的声音,亦指僧众诵经之声,形容佛法甚深微妙,广阔无边,所以有“佛法如大海,常泛海潮音”一说。狮子吼,佛讲法之譬喻,形容佛陀讲法如狮子威服众兽一般,能调伏一切众生。
5.不周风:西北风。传说中西北有不周山,因山缺坏不周,风自此山出,故以山命名。《史记.卷二五.律书》: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
一点想法:前面我们学习过一联
乾隆八旬万寿雍和宫经坛(纪晓岚)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同为经坛联,纪晓岚联以贺寿为主,而郑仁圃联显然结合了宗教元素。起句“沙数恒河”把我们带入久远宁静的历史空间,佛教《观无量寿佛经》“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可做上结注解,同时无量寿也暗切贺寿之意。
下联“潮音大海”四字,一来合福州沿海,二来也切合讲经道场,虚实相生。关于此联《楹联续话》有序,“嘉庆己巳,恭祝五旬万寿,福州经坛设在鳌峰书院”,嘉庆己巳前后,东南海疆蔡牵起义,英国舰队侵略澳门,清政府内忧外患,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结句“呼三声协不周风”表达了作者对形势的担忧,希望佛法威力无边,造福苍生的美好愿望。作为经坛万寿联,不仅展现了皇家的大气,也体现了佛门的功德。
喜欢对句的朋友可扫码
加“琴·箫”微信
申请进入“有凤求凰”微信群
中国楹联论坛“有凤求凰”版
http://www.duilian.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