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头都不是末日,明年总有希望—-民营出版的涅槃

文/杜辉 

2012世界没有末日,传统的纸媒出版也被多种新媒介抢夺了不少消费者;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抢夺传统文学等纸媒图书的市场;传统图书流通渠道的萎缩、实体书店的萎靡、电商低价倾销等等诸多因素的强烈冲击。虽然如此,但是仍有不少出版机构仍活着,仍在坚持,仍在尝试改变,仍在探索新的模式,寻找新的出路。大环境十分险峻,尤其是民营出版机构没有国企那样雄厚的物质基础,常年积累的品牌资源,没有国家对国企的政策优惠。其生存之艰辛,可想而知。大家凭借着对出版的情怀、理想、热爱,仍在执着,苦撑,希望能等到转折的机会,希望会有新的局面。活着就是胜利,就是希望,每个年头既然不是末日,那么,明年就会有新的希望。

2012积弊日深,危如累卵

今年总算过去了,虽然众多传统纸媒出版机构仍然活着,但这一年过的并不轻松,行业长期的积弊,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高悬,让人一刻不能安宁。库存越来越多、电商低价倾销、传统销售渠道萎缩、用工慌,这些问题无不在时时刻刻的折磨与考验着出版机构。

问题1:库存如山。2015年全国出版图书品种已达47.58万个品种,2016年看趋势应该不会有多大减少,甚至仍是增加。不过虽然图书品种在快速增长上,但相对应的单册印刷量,销售量也在迅速下降。行业的数据增长很大程度要感谢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也因此图书在各项数据都不好看的情况下,依赖提价其整体规模,仍在增长。不过其造成的大量库存积压可没法解决。各方统计的数据虽不尽相同,有所出入。但全国出版机构的库存已大于全年销售额应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个还不包括在书店等流通领域渠道中的库存。现在假设全国的出版机构停业一年,那么书店也不会无书可卖,也不至断货。巨大的库存大大增加了企业管理及物流成本,吞噬了已很微薄的利润。更是让图书产品的上架率下降,上架周期缩短,退货增加,坏账增加,资本周转率低下。因为行业的管理低下,造成对在途库存无法精确统计,库存管理薄弱。让出版机构对自己的新品种开发、资金预算、企业发展都缺少把控。许多企业虽然账面盈利,但如真把自己的库存和在渠道中的在途库存计入企业账目,进行资产清算,往往会成为巨亏,甚至资不抵债。面对库存,虽然书店开始严格选品,出版商开始控制印量,特价处理库存积压图书。但根本解决的方案一直没有,成为每个出版机构的沉重负担。

问题2:电商独大。以当当、京东、卓越为首的三大电商已形成对图书销售渠道的垄断优势。几大电商已占一般出版机构渠道份额的40%-60%,在此比例下天平也渐渐向电商倾斜,出版机构失去话语权,游戏规则越来越被动。随几大电商之后的,有新华书店依托原系统而开发的如博库、文轩、北发等电商网上书店的第二集团。这些渠道或依托于实体书店所积累的资源,或以实体店结合电商的模式,虽目前仍未形成绝对优势,但依托自身的平台,也在循序渐进的前行。淘宝网及旗下的天猫商城也以平台优势在图书的流动渠道另立山头,为电商、为出版机构、为书店提供图书销售的平台。依托淘宝所积累的天量用户,其已然成为重要的流通平台。几大电商以资本运作模式生存,所以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只是数字游戏。用图书商品以低价倾模式作为吸引客流量、顾客黏性、市场占有率的诱饵,远比在其他渠道投入巨额的广告费用划算,其效果更显著。通过以低价图书提升数据的方式,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高的多的收益。但这种商业模式,对于脆弱的图书行业则造成了致命性的内伤。上游的出版机构利润空间被压低,下游的传统流动领域被挤垮,对于传统的纸媒出版会产生根本的影响。随着渠道的集中度日高,图书出版业已深深被套牢,越陷越深。

问题3:传统出版流通销售渠道的快速萎缩。房租高企、人力成本倍增、电商低价倾销等因素,严重的冲击着利润本就微薄脆弱的地面书店。国有的新华书店凭借多年积累品牌和国家给与的地产资源尚可苦苦支撑,但民营书店已显得日薄西山。资本脆弱、经营模式单一、利润微薄,让地面书店大量倒闭。依托于这些民营中小书店而生存的二渠道中盘批发也随之消亡。一些大一些的企业开始寻求自求,以公司间的业务及资本的联合抱团取暖共同抵御风险。中小渠道商则尝试业务转型,如做淘宝店、以培训课程销售图书、直销等多种手段,但相对的主营图书业务必然会有所影响。还有很多中小渠道商无法撑过出版业的寒冬,倒闭关店、甚至突然跑路来结束自己的生意。渠道萎缩,作为上游的出版机构的产品销售压力骤然加大,坏账呆账的损失也达到了很高的规模。传统地面书店的萎缩,更加快了电商垄断的形成,彼此恶性循环。

问题4:用工难。随着传统出版行业在从新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消费习惯的多重冲击下,行业日渐低迷。从而所带来的收入、发展空间都远尽如人意。一方面众多从业多年,拥有经验丰富的人转行离开了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新人的加入也受到抑制。但这个行业这几年在规模上大肆扩张,又需要更多的人力,这就加剧了用工难的局面。因人力不足而造成的恶性挖人、人员流动大、人员素质下降、人心浮躁等现象,更加重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业务稳定性,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矛盾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一大隐患。

问题5:新媒体、数字阅读的冲击。移动阅读、数字阅读、微博、微信等,伴随着新技术而来的新媒介形式层出不穷。传统图书出版过于依恋纸媒形式,在新媒体冲击面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适应和改变。大量传统纸媒图书的市场份额,在短期内快速被其他新媒介所分流,留下的消费者也在被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等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所稀释。传统出版在新媒介和新的阅读形式面前如果自我定位,如何探索新的生存模式,成为尖锐的问题。但除了玩过了头的IP炒作外,其他还没见到太好的新模式。

改变以图存,只要尝试改变,机会总会向你招手

困难就在那里,生活总要继续。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一些公司选择了业务转型。但总有人留下来,总有人在坚持,在尝试创新改革。会有失败,但改变总是一种希望,未来的生存模式和领先的机会就孕育在这些改变的尝试之中。

尝试1异位参与,跨界合作。很多出版机构已经从传统纸媒出版的单一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发展,利用自身资源和行外的企业合作。或者涉足出版的周边领域,以错位优势,跨界经营,来为企业寻找新的出路及利润来源。如从传统纸媒领域,利用版权资源、编辑资源,开始涉足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版权代理、影视音的版权及拍摄等。以传统出版纸媒为核心平台,吸引版权资源,再以多媒体为媒介,版权多媒体出版,多元化输出。开发新的业务领域,寻求新的经营模式,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尝试2:资本运作,股权运作。一些民营出版机构与国有及出版机构合资,组成新的出版发行机构;有和行业外资本及企业合作合资,以彼此的异位优势,跨界资源相互补充合作,尝试新的业务,开发新的阅读模式,生产新形式的阅读产品;也有企业间的不同层次的联盟、合并、重组,以集中优势资本、资源;有上下游出版销售企业合作联合,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的。更有一些规模较大,企业发展较正规的,开始进入股票资本市场,进行更大模式的运作。也许这之中会有失败,会有排异,会有分离,但总是一条活路,被招安并不耻辱,活着就是胜利。

尝试3:公司企业化转型及业务整合。早期众多的民营出版机构大都是作坊式的经营运作,编印发都由老板及其亲朋几个人操作而已。但随着市场的改变,作坊式的企业已很难生存,这就促成了专业分工及企业的正规化升级。一方面很多企业从传统的编印发领域退出,专注与上游的策划、创意、编辑领域。放弃高成本、高风险的销售环节。有的则联合其他行业,以图书产品的定制模式生存,放弃了高风险,高强度竞争的大众市场领域。另一方面一些做大的企业,开始进行公司化改造。明确组织架构,部门权责,个人权限,逐步引入经理人模式。虽大多还残留深刻的小农经济及作坊痕迹,但改变总是在继续。谁能先升级,谁能先公司化运作,谁就能现在市场中抢占先机。明天就多一份升级

尝试4::数字印刷、云概念的技术普及。小量印刷通过技术进步变为可能,小众出版、市场细分及个人对图书的个性需求予以满足,异地同时印刷可以加快产品的流通速度,增加市场竞争力。新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新市场环境下差异化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给利润提升创造了可能。如何把新的科技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也是以文化为本质的出版让新的探索。

每个年头都有出版人在坚守,明年总是希望的一年

虽然现实严峻,市场残酷。但生活总是可以看到希望,人也是在希望之中才能活下来。所以这个行业既然还在做,还在坚守,那么就去看看明天的希望。

新的载体技术、阅读媒介层出不穷,传统的出版人如何掌握新的技术,依托新技术形式,改变运营模式,经营理念而生存。在满足新技术环境所带来的新的市场、新的消费方式同时,如何寻找新的赢利点。利用自身资源与新技术有机结合,创造传统出版新的生命力。生存在于适应,在于改变。只有和时代,和科技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有传统出版的明天。只有领悟和吸收了新事物的营养,传统的出版才能成长和发展。出版人只有激发自身的生命力,才能不被新媒介所吞噬,才能不淹没在新技术的海洋。活着就有希望。

作者注:

    原文发表在出版参考2013年1月下旬总692期。当时的题目是《2012不是末日,2013总有希望--民营出版的涅槃》。这次修改了一下,偷梁换柱,把时间的概念去除,不过问题其实还是那些。

    当时还是满心的希望和乐观,现在真有点乐观不起来。现实的残酷让希望的火焰渐渐熄灭。虽然未来一定会好起来,但是这个未来有多远,我们很难知晓。在好转之前,有多少出版机构仍活着更不好说。那就祝福大家,未来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