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职业化--出版业的癌症

文/杜辉

职业作者,听来来很时尚的一个职业。在近年来许多百万、千万级作家的示范效应下,成为了很多人的梦想和追求目标。“职业作家”一个拥有巨大诱惑力的职业,让众多文艺青年沸腾不已,憧憬无限。当大家都在追求写作创作职业化的时候,当全民都在写作热、出书热的同时,殊不知,作家职业化正成为我们出版业的一种癌症。

从文以载道,到以文糊口

古人著书立说,多是功其一生来创作一部著作,著作繁多者寥寥无几。虽只是有限的著作,但每部书都凝结了作者毕生的智慧。作者把自己一辈子的经历、感悟、知识、对人性的认识,都汇集在一部著作之中。这些著作是作者一生精神财富的结晶,所以会有百看不厌的三国,流芳后世的红楼,史家绝唱的史记等等。人一辈子的经验、知识、感悟都是有限的,融入到一部著作,知识的养分是浓缩的,智慧的含金量也是十足的。著书之人或为官,或家道殷实,或自甘清贫以写作为乐趣、为志向,而几乎没有以写作为生计的。这里固然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问题,但更多的是君子固穷,不追求物质虚名的一种淳朴思维的体现。

到了近代,写书之人多为文人学者,教授大儒。他们在教书之余,研究之暇,把舞文弄墨作为一种朋友间交流的方式,作为一种文化争鸣的工具。这些文人学者,教授大儒,也大都家财殷实或薪金不菲,稿费只是额外收入而已。所以可以较多空闲去看书,去吸取知识影响,也有经济实力去淘换古籍,去大量购买书籍。出书创作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爱好,是一种展示思想的舞台,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战场。

到了当下,随着出版业市场化的进程。写书创作已经从开始的业余爱好、工作需要,渐渐的演化为一种新的职业。网络写手,每日写作数千字并不为多,常有每日能写作数万字之人。实体图书作者,一年出版数本书者也是大有人在。一些作者终其一生,作品数十百部,数千万字之巨。但作品高产并不代表质量可以保持,最后造成的恶果就是内容的注水,思想内涵的空虚,知识营养的匮乏。随着大众消费品的快速消费化,快餐文化也应运而生。图书也莫不如此,但虽作品无数,作者不过是经历了繁华一梦,最终没有什么可以流传后世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经久不衰的长销书。有的只是一闪而过的文化快餐,有的只是看过后脑海中鲜有记忆的无名之文。这些现象导致了文化贬值,导致了稿费的低廉,大多职业写手及作者,依靠低廉的稿费难以为生。为了一日三餐,为了衣食住行,只能加大写作量。而作品越多,内容质量也就越难有保证,随之的稿费更加贬值。作者则会更加疯狂的去加快写作速度,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恶性循环,如同农民丰年反而赔钱一般。

出版作家梦,大都只是梦一场

去年国内的图书出版品种在43万种,其中约有一半为再版重印图书,剩下的还有教材、专业书、工具书、政策书等,真正在大众领域的出版品种也就十万左右,但一年的稿件供应量则远远大于这个数量。具体数值无从估量,但累计未出版的稿件在千万之上绝不为过。笔者曾发了些信息收稿,结果日均收到稿件数十个。由此推断,总体数量是多么恐怖,文化的贬值会是多么的迅速。

大量的文艺青年,怀揣梦想,信心满满的要以写作为生,要以创作为职业。但国内年收入能在几十万以上的作家寥寥无几,他们更多的收益也并非新书稿酬,更多的是以往作品的不断重印再版的长期稿费收益。作者、作品越来越多,而传统的纸媒出版受到新兴媒体形式的冲击则日渐萎缩。如此境况造成了文化作品的出版概率越来越低,如文学图书领域,出版概率已经不足百分之一,稿费收入也日渐稀薄。以写作为生计的大量屌丝群体,大都生活困窘,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由此造成了众多怪相,文化创作者没有能力去消费更多的文化产品,只能去购买盗版。一些人没有能力进行生活的体验,只能靠道听途说和臆想来编造故事。创作者没有大公司正规企业的工作经验,却在写职场励志的图书。没有高端消费体验的却去写豪门生活。没有丰富情感积累的,却在写言情故事。以上种种情况最终造成了图书内容的假大空,造成了内容缺少真实感,更多的是大家互相抄袭,主观臆想。结果图书思想内涵,内容品质严重下降,也更刺激了读者向其他新兴媒体的分流,从而加剧了出版行业的困境。

写作职业化,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国内某知名医学专家,其第一本著作两月内销售过百万。随着名声鹊起,及养生图书的大热,成为绝对高产的作家。笔者粗略查询了一下,短短几内年署名著作60余本,更有其他作品以其工作室的名义制作,冠以审定、推荐等名号。老专家的医学知识也许无可厚非,但老先生一生的智慧放在百本图书里,如果不是相互重复,那么图书的内涵,知识营养也就可想而知。而这样的作者不胜枚举,在各个领域类别里都太多了。

写作职业化,更多的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众多的职业写手为了迎合读者,迎合出版商,去虚构故事,编造情节。作品失去了应有的内涵,原有的思想。同时为了尽快卖出稿件,换取稿酬,以维持生计,也会竞相压低价格。结果把一些潜心研究,踏实写作,具有一定内涵、思想性的作品排挤在本已少的可怜的出版机会之外。如此久之,则不会再有人去踏实创作,没有人去认真写书,没有真正的有思想有学术的作品诞生。

写作职业化正如同癌细胞一样,在出版领域急速的扩散。他们抢夺本已在减少的出版业资源、消耗浪费读者的购买欲望。于此同时,许多写手朝不保夕,但沉迷于此。出版业在职业化的细胞下恶性循环,逐步走入死胡同。壮士断腕,去腐才能生肌。去除浮躁,回归本真,追求文字的价值,塑造一种纯净的创作环境,也许才是未来的出路。众多写手,职业作者应从这种恶性循环及文字痴迷中跳出,务实人生,只把写作作为业余兴趣。在新媒体面前,出版的未来将会依靠思想的深度,而不绝不是依靠廉价的文字。

作者注:

       原文发表在2012.2 中国图书商报第1815期 大众出版版面。发表时因为篇幅限时有所删改,本次发的是修改过的原文。

       五年过去了,行业好了一点点。最起码在向本来的价值回归,而职业写作也更多转移到所谓的网文领域。结果两个市场分化,消费者各取所需。其实挺好,做大蛋糕,细分市场,各活各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