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个农民,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4000多年前,也就是尧之时代,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田野路边击壤而歌,怡然自乐。他所吟唱的这首《击壤歌》,勾画了一幅天下太平,百姓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农耕生活场景。这种意境悠远,安祥质朴,宛若世外桃源的农耕生活画面,在现在看来,依然令人神往不已。数千年来,中国古人就是以这种农耕生活的方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作为炎黄子孙,也许我们都应永远感恩这一位祖先,因他即是这种农耕生活的源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

为解决人们的生活与疾病问题,身为圣人王的神农氏便开始亲尝百草,除分辨出365种草药,著成《神农本草经》,开启了中药治病之源外,还开启了农耕生活之源。他在亲尝百草过程中,分辨出五谷,并发明了耕田犁地的工具:耒耜。同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会百姓开垦土地,耕种五谷;且教百姓种植葛、麻等作物,制作葛布、麻布,织布为衣。在神农氏的引领下,人类开始迈入了农耕文明时期。

神农氏开创农耕文明的过程,在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有的还富有神话色彩。如《周书》记载:“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锄,百果藏实。”而《拾遗记》记载:“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则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也许正因人们感念他的圣德,才将他“神而化之”。作为农耕劳作的开拓践行者,神农氏应算是史上第一个农民,而且是一个具有神奇色彩的农民,因而才会被尊为“神农”。
除了史籍记载,现今发现的一些远古遗址,也证明了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人类已经存在极原始的农耕文明。如1953年春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发现的半坡遗址;1973年发掘的位于宁波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从出土文物看,主要有农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和手工业工具三大类,说明在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生活,但狩猎和采集应也还占有一定地位。

神农氏所开创的农耕文明,经逐步发展,独具中华特色,即聚族而居,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古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世界四大农耕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农耕文明均以灌溉农业为基础;而古中国的农耕文明,主要依赖土地资源,围绕土地制作工具进行劳作,可说是四大农耕文明中最原始、最艰苦的,然而却也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最广、传承最久、至今仍屹立不倒的农耕文明。
可以这样说,农耕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存在和发展,赋予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内涵和特征,也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