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太阳生日
在梅州下水地区(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县、大埔县一带)城乡,每到农历三月十九这天的早上,当红日从东方升起时,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摆起八仙桌,桌上的供品有鸡、鱼、猪肉三牲,应时水果枇杷、黄皮果,还有客家娘酒、发粄(广府人称“松糕”)和面条。当天要吃炒面以作纪念,所以街头卖面条的人很多。
祭祀的多为家庭妇女,她们点烛燃香,行三叩九拜的祭礼,边拜边念“太阳经”:
太阳三月十九生,家家户户点红灯。
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
太阳明明朱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
当香烛燃尽时,烧化衣纸财宝、太阳衣、太阳帽。
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聪在《梅县风土二百咏》写道:
十九日辰三月中,太阳诞祝万家同,
遥遥三百年前事,犹记明亡念不穷。
并在诗后注解:“旧历三月十九,明崇祯帝殉国之日,民间欲纪念而不敢显著,易其名曰‘太阳生日’。梅民至今遵行,能知其义者鲜矣。”
据历史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清顺治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克京城,皇帝朱由检走投无路,奔煤山自缢。自此,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明王朝也随之寿终正寝。
世德堂内锣鼓喧天(李涯摄)
传说明朝灭亡时,梅县松口人,明太子少保、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的李士淳(字二何)为明朝东山再起,陪皇太子朱慈烺回梅县阴那山灵光寺,削发为僧,后太子太子朱慈烺在寺中去世,后人塑太子菩萨像供奉寺內。
据传当年朱慈烺住在世德堂。世德堂在梅县松口镇铜琶村下店,由李士淳的侄儿建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举行“太阳生日”祭祀活动,其实是为拜祭崇祯皇帝。
2015年5月7日(农历三月初九),梅州市梅县区电视台和各大媒体的记者到松口镇“世德堂”采访当地隆重的民俗“太阳生日”祭祀活动。梅州市客家文史研究会主席李国泰曾专程釆访。下面是李国泰采访文章摘录。
参加太阳生日的人在世德堂吃炒面(李涯摄)
2015年5月7日上午8时半,锣鼓开道,世德堂族中男人随后,转入化胎。(化胎,又称花头,意为孕育万物的一切事务以及承受天地之气的地方,也是客家传统家宅最重要的区域)后面的围屋套房“锦屏楼”,恭迎祖宗牌位。请出祖宗神牌位后,由辈分高的长者捧着走前头,锣鼓和众族人跟在后头,一路护送回到祠堂安放。司仪高喊:“主祭人就位”。李氏家族各房推出主祭人,在司仪的指挥下,先点香献爵(茶酒),次献供(“三牲”、果品),再献财宝(纸宝);三献后,长者唱祭文;在司仪的指挥下,全体李氏族人手拈燃香,男人在前,女人右后,向祖宗牌位三鞠躬;礼成,燃放烟花爆竹,焚烧纸帛财宝;然后长者和族中男人将祖宗牌位送回锦屏楼供奉。在男人送回牌位时,女人们收拾清扫厅堂,摆好桌椅碗筷。一部分女人在横屋天井帮厨,洗菜切肉,炒面煲汤。11时半,世德堂內排开几十张桌,香喷喷的炒面和执腾腾的红豆骨头汤就上桌了,连同看热闹的人在内,大家全都坐下来吃炒面。
笔者采访松口的老人(梁章摄)
笔者是梅县松口镇人,20世纪50年住农村的围龙屋里,曾经见到屋中老人祭祀太阳。如今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家中还保留吃炒面条的习俗。
本文入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拾零》
2020年3月17日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梁德新,梅县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编著书数本,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曾邀请出席嘉应学院、三明学院等单位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文章和论文约5万字入录《客家文化拾零》书中。
编辑:夏鸥;校对:梁德新
策划:饶云;责编:梁德新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