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瓷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为魁,汝窑与其他瓷窑相比,汝窑制瓷工匠对器物形体,制作工艺,釉质釉色之讲究及为苛刻,可谓用尽心机,几乎达到让人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
比如玉壶春瓶,在宋金时期是经典器型最为流行,钧窑、定窑、官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都曾烧制,但均与汝窑玉壶春无法匹敌,其胎体厚薄处理之程度和形体比例之协调,均达到完美之境界,让人无可挑剔,
特别是汝瓷底足,汝瓷为什么支丁裹足烧制,汝瓷形体如此精美绝伦,最关键是他的底足映衬,汝瓷在足部特征是以圈足为主,高圈足挺拔、规整、厚薄均匀,矮圈足造型隽永,外撇映衬,喇叭足造型张弛有度美到了极点,在工艺上无可挑剔已达到极致,足底的映衬之美使整体器物达到登峰造极,尽管现在怎样仿制也无能企及。
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它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优秀的制瓷技术,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作为中华大地上的特有的艺术瑰宝,青花瓷在元朝就达到鼎盛的巅峰!
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大批归隐的汉人文学家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元杂剧。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时还可以欣赏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脚碰到也不会被轻易踢碎。
分享一件馆藏的元青花龙纹梅瓶,喜欢的藏友请点赞加关注。
明代 五彩龙牡丹纹瓶
五彩,是青、黄、赤、白、黑,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赤、黄、绿、蓝、黑、紫。
南京博物院: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扁瓶
高45.8,口径8,腹宽35.5,足径10*15 厘米
扁瓶用的是“苏麻离青”料。这种进口青料的特点是发色浓重,因其属于低锰高铁类钴料,烧造时会自然形成铁质黑斑,俗称“铁锈斑”。铁锈斑原为瑕疵,但今人认为这样的缺陷也是一种美,且与青花相映成趣。
明代 五彩龙牡丹纹瓶
欣赏一对大开门,普品,这个绿色的色名叫苦绿,底,即玉璧底,康熙五彩人物梅瓶。
清-康熙 墨地绿彩龙纹文房笔筒
规格:高11.2cm宽12.5cm
筒形,深腹微束,平底,底心微凹,胎体较厚,胎质细腻。器身外壁通体施黑彩为地,光亮如黑漆。
山东省博物馆:清乾隆·斗彩竹节耳大瓶
清乾隆,尺寸:高58.1厘米 口径25.6厘米 底径23.8厘米。
颈部附竹节状双耳。通体纹饰多达十一层,分别描绘海水、蕉叶、缠枝莲、红蝠、团寿、回纹、如意头、八宝、变形莲瓣等纹样。青花明艳幽雅,釉里红浓淡有致,纹饰虽显繁缛,却严谨清晰,不失细腻。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故宫藏。图源故宫)
清代的红釉瓷在明代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颜色有铁红、铜红、金红等,且清代初期时铜红釉的烧制技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清代著名的红釉瓷有郎窑红,霁红等。郎窑红,以清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的姓氏而命名。
红彩(釉)瓷,从唐代摸爬滚打一路走来,虽因烧制难度极大而几经衰落,但却一直不绝于世,很重要的原因是红色乃尊贵之色,受历代帝王之宠爱。尤其是到了明代,因为帝王姓朱,朱即是“红”,因此红釉瓷又被“激活”,继而一步步走向了康熙朝红釉瓷的繁荣盛况。
郎窑红是由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清代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当时督理景德镇窑务,“数沥呕血”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时间、对流、温度等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品极其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图为故宫所藏:郎窑红釉花囊)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
清雍正茶葉末螭耳花澆
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
故宫博物院清雍正鳝鱼青釉曾万三衔环方壶
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广东省博物馆
清雍正·粉彩山水人物图笔筒
高13.9,口径18.8 cm
好象是“竹林七贤”
大漠清泉 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