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想?
这是一个“无思时代”。
我们总被各种外界框架而束缚自己。
不得不说众人都在阐述“独立思考”,甚至也有很多方法论能给予人们借鉴;我也经常思考「独立思考」的本质是什么?
解决问题吗?显然这只是表层;而最内核其实为“改变人的观念”,也便是思想。
那什么是思想?你能得到众多不同答案,譬如:
它是价值观加方法论,让人懂得某个道理进而驱动行动去有所改变;也有人认为思想是个人意识经过思维活动形成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体系,这种场景如同我们常说的「老一辈人的思想」。
那思想是禁锢的吗?显然不是,它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在我看来,从科学到神学,具体到抽象,实与虚,道与法;我们知道一个东西是什么「解构」,才能去获得它的「结构」,并使用它「重构」。
这套流程也称之为「破局」,你遇到的多数问题无解多半在于“没找到结构,无法解构进而重构”。
如何能做到经济,文化,处世,情感,心灵谋略等各类一通百通?我把这些学科比作成“软件”;想要看通破解它们就要了解“编程”;编程便是所谓的哲学或者说是「思想」。
脑子的结构不同进一步造成思想不同,换言之破解方法与呈现也不同,因此人「结构」不同,决定了人生的过程与结果,若你此刻有无解之题,希望这篇笔记有所顿悟。
道和法都是务虚的层面,但有区别,前者讲究规律,后者讲究规则;规律是研究事物存在的本源层,规则是需要时所设定出来的。
换句话说:
前者是对事物存在形态独特的思想认识,一旦形成基本不会变;后者是由前者的知道和推理得来,在不断进行中变化。
道和法是一体的,脑子里有什么样的道,法就呈现出什么样子。
很多人直接学法,但是脑子里情不出道,也就是人们所讲的「脑子没开光」。
结果就是死板教条,学咭信咭,不会融会贯通;没有道的指引,高度就升不上去,在法的层面遇到实际困惑就会一头雾水,自己不会解答。
譬如:
你看到很多公司前期收益与市场规模都非常好,后期突然下滑而无法转型。
从术的方面来说是「业务方向与团队问题」,而实则背后是「跨界迁移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提升维度,也是悟道;会分析问题等于解决问题。
再举个例子:
你看中国TOB公司,悟性极度不高的人会直接拿国外甚至国内同行公司往上套,各种模仿,最后不断被打脸,打完脸还想不明白,就会产生戾气。
若脑子里有道,就可以看到本源层,从服务的B端公司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中的「细分领域」。
在看政治条例;在上升到行业历史演变形态,在上升到形态存在背后的生存规律,那基本就掌握「第一性」,这就够用了。
你看小米这家公司,从社区共创开始到现在世界500强;雷布斯其实掌握了「发展形态」,一切以米粉为中心,米粉就是核心。
不论是生态链故事还是未来汽车业务;始终不担心用户,再加上「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进一步夯实;转化成为故事,用术层面的「厚道」达到极致,怎么会不成功?
因此,从本质规律层,自高往下推论规则层,再从政治形态推演到经济形态,从经济形态再到公司形态,基本市面讲的各种规则你也不会相信了。
从此你会有套自己独特的看法,推导出一套只有你自己知道的「规则」。
所以,每个人眼中所看到的规则是不一样的,在我的逻辑中严格意义说:道和法属于哲学,术已经不属于「玩虚实」的思想范畴;术是法延伸出来的昊体适用技巧 。
再看定义,哲学就是在研究事物存在的形态上,能够将虚实统一在某个恰当维度上的思维逻辑;那用法是什么呢?
道和法(哲学)是将昊象事物不断地抽象化成独特形态,因此,思想不同形态不同;道需要悟性,给脑子开光;法需要载体,试想下,没有载体你将什么抽象化呢?
道看得越高越透,就能定的越准,术自然而言也就能灵活运用;因此对世间万物的存在形态研究,都能搞出一套「道,术,法」。
思想因变化而存在,没有道的指引,观察与学习的东西就是静态的,也就只能学到「死法」和「死术」;这就是《矛盾论》所讲的批判经验主义。
人的思想也就是所谓对“道”的领悟,关键在于能不能「动」起来,也就是“变化”起来,虚实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举个例子:
一般不懂管理的人,让他去带团队做领导,脑子里第一反应是需要多少人,执行力够不够用。
这种层次跟流氓打架水准一样;懂管理的会分两个层级:“玩经验主义”和“玩变化主义”(哲学思想)。
前者也分很多层次,领导会根据团队的人所学的“死法”来分层,譬如有人学的是私域运营,有人懂得营销策划,有人懂数据分析等。
后者是“怎么协同作战”,几个人能力有无迁移的可能;这些玩的都是“死”的;什么是“活”的呢?
根据用法,道和法(哲学)是将昊象事物不断抽象化,譬如:《孙子兵法》将军事战斗抽象为“风林火山”集中形态: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入火,不动如山,那一些不同认知的人就会说,这是一种干劲而已,描述这么夸张。
军事斗争是「生死之地」,孙武那么有思想的人玩口哨的「喊口号建设」,因此他眼中没有什么大铁棒子,也没有什么固定套路与固定编队方案。
在他眼中只有抽象的形态,在团队管理与竞品打仗时,根据虚实,强弱,远近,明暗,奇正等矛盾变化,根据能力范围组合各种形态。
因此,市场有时要快打,有时要慢打,有时要狠打,要不断变化要「动」起来,一定不要「按套路出牌」。
所以管理的团队是人,是武器,是矛盾的不断变化,根据性格,情绪状态维度不断提升;这就是哲学思想。
思想没有保质期,无论古今都可以使用,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乃至到了如今「金融战」「内卷下企业间拉锯战」都可以使用。
学「死法」的人,跟他讲「活」的东西,他也会看成死的;这就犹如你看我在跟你分享社群如何运营,其实我在说「人性」。
没有“道”不能将昊象事物抽象化起来,就一定不会「变化」。
从公司之间竞争角度,要抽象化到“内部”与“外部”,敌人与朋友这些矛盾形态中不断转化;有时你的对手可能不是竞品,而是自身的团队。
因此兵法讲究攻守,将军事化斗争抽象化;纵横讲捭固,将“忽悠人”抽象化。
这犹如正常人看一个人,他是张三,再深度一点,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他是君子还是小人?
最普通的人脑子基本一点不开光,在于不能脱离我的角度,总是站在自身角度去评判外物;像「好与坏」,「君子与小人」这些都属于情绪化的形容词,不属于将事物抽象化。
鬼谷子所述: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什么意思呢?先跳出自己,来客观的看待自己,再将自己抽象化起来,把自己研究明白的人,自然也就明白别人了。
那怎么抽象化呢?
人是矛盾体,思想一动就是矛盾在不断变化,要学会观察自己,把矛盾都「熟悉一遍」,再去看别人很容易看透。
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对「是非」的判定和变化,在想法上会产生向阳和向阴,在道德上定义对错,继而定义物质利益上的价值。
人与野兽不一样在于人不会「无脑」的无限追求利益,在行为和语言这些外露层面上会有诸多特征,为什么叫捭阖(bǎi hé)?
一张一弛,一呼一吸也就是哲学上的虚实变化,人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在这「一呼一吸」的变化之间,换句话说:看人就要抓住他思想里的矛盾变化。
人的思想就像一个穹顶,高度决定了广度,道打破了经验主义(死法)束缚后,情道覆盖面才可变广,只要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及信息,任何领域都可以去「验算」一遍。
但在规律中我们要小心「刻板」;不论是什么学科或在工作中,总有一群人在争夺话语权,就像元素周期表,写几个字母去定义元素。
那么人们就会按照这个定义乃至流程去沟通,但是没有此定义前,神州大地上也有这些元素存在,因此灵活应变是思想的基础能力。
所以当人脑子开光,思想开悟,性格也会变得随和,这相当于内部「结构」变化导致外部的变化,不会倔强,黑白分明,自我固执等,反而会赋能包容,温和,谦恭。
这便是透过性格也能看到人的格局,就像我的表达,这些美好词汇背后都是富有变化的思想在起作用。
总结一下:
那怎么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菲茨杰拉德说过一句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或给出建议时,你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像你这样的条件。
我想说的是,任何时候都要拥有「向内求,向前看」的认知底层;前者不仅包括个人经验,立场,观念,习惯,还有自我审视的一种态度。
后者即打开心房,放下小我,去接纳身边一切美好与烦恼带来的生活体验,进而从中提升自我,不要让长期腐朽的固化思想停留脑中太长。
那从术的方面成长角度,你也可以在日常多接触一些思想成熟和优秀的人,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点。
其次多看历史相关的书,广泛接纳各种学科;不随意对别人观点倾斜,学会从中思考学习正确思想与方法论,然后去狠狠执行。
从工作角度,智远认为,想要「重构」,就要找到「结构」,然后进行「解构」,从而找到不变规律,进行实践后才能破局。
没有人限制你人生;不想被条条框框限制的背后是「看透了条框」而依然遵循规律,思考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世界,然后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吗?
《幸会社介绍》:
基于信任打造的链接型平台,幸会社(XINGHUISHE);关注新品牌营销,个体认知跃进,探索未知边界,寻找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这儿,你还可以和伙伴相互监督,彼此进步,我们希望你能有爱好分享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现在,幸会社已经有三个付费群,已经有近1000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了,他们都是拥有“向上成长的精神”,等你加入,记得见面说声:“幸会,幸会”。
个人号
更进一步
我们就有很多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