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真理:不重视“性”的夫妻,注定走向“灭亡”
中国的文化里,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性”都是一个禁区。它一直处于一种可做不可说的状态,明明现在已经开放得令人发指,但就是不能随意谈论它,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就可能遭人不齿。
可以看一下周围,也可以看一下网络,“性”的谈论都被压抑到了极点。
更为可怕的是,哪怕在夫妻之间,对于“性”的谈论也几近于无,更勿论将“性”,当成经营婚姻的重要一环了。
可是“性”却真真实实的是婚姻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更是夫妻之间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可以这么说,如果婚姻不重视“性”的话,那这段婚姻就注定走向“灭亡”。
借用《婚姻心理学》中的一句小标题——婚姻中的“性能力”,是令人惊叹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始终笃定地认为——“性能量”代表生的能量,创造的能量,生命的能量。
说句大的,如果没有“性”的话,那世界都会灭亡。因为没有“性”,种族就断了延续,新生命也会不再出现。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性”,而不是谴责与躲避它。
对于婚姻而言,它是“性”的堡垒与战场,可是婚姻中谈“性”,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隐秘处,这无疑让人费解。
其实中国并不是自始至终都是如此,唐朝之前,人们对于“性”,是才去宽松与自由的态度,对“性”的禁锢,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有一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存天理,灭人欲。
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对“性”的禁锢,而这种禁锢,也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的深入人心。致使夫妻之间,也耻于谈性。
可“性”是我们天生的本能,它是人类的原始能量,如果被“禁锢”,它就一定会以另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悄悄侵蚀着所有被影响到的人。或许现在社会如此“开放”,就是由此得来。
“性”是男女之间的深层对话,不只是身体方面,更是情感方面。如果不停地进行这样的行为,却没有情感作为基础,那这种美好,就会逐渐变得乏味、无趣。
就像美味的山珍海味,如果肚子不饿的话,那始终感受不到它们的美味。
和谐是现代社会非常提倡的,什么都在讲和谐,“性”其实也要讲和谐。对于夫妻而言,如果没有“性和谐”的话,那婚姻也会产生不可逆的危机。
真正的“性和谐”是什么?并不是身体上最高层次的快感,而是身体与心灵共同的碰撞,它是身心交融,是需要注入情感的。
可是婚姻中的“性和谐”,却难以达到。
比如男人出差回家,洗好澡之后,被妻子从后面抱住。人都说“小别胜新婚”,可是长途奔波的男人,真的有体力吗?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虽然男人有心,但是这个时候真的无力。
结婚多年之后,我们都会认识一个词“例行公事”。
很多男人或者女人认为,“性”只是一种身体上的交流,自己只要提供身体就行,反正结果不都是一样的么。
这样想是大错特错的!相对于身体而言,相对于夫妻来说,情感上的投入,比身体上的投入,重要的多。
毕竟夫妻之间,对于彼此的身体,都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撑,或许夫妻之间的“性”,就真的成为了“例行公事”。这样的夫妻,这样的婚姻,真的能走向幸福吗?我对此保持疑问。
结婚之后,我们最容易将精力放在孩子、工作、琐事上,而忽略了“性”在婚姻中的作用。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床头打架,床尾和。其实“性”是夫妻之间沟通精神与心灵的桥梁,如果没有了这个桥梁,那夫妻之间的精神沟通,就会缺少大半。
一对夫妻,倘若没有了精神上的交流,那跟最熟悉的陌生人,又有甚区别?那这一对夫妻之间,还能存在婚姻的意义,又是什么?
可是有人会说,婚后十几年后,我已经对“性”没了兴趣,我已经对她/他没了兴趣,能“例行公事”,已经是在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了,又怎么能兼顾“性和谐”呢?
这个时候,怎么才能点燃沟通精神与心灵的“性”呢?
《婚姻心理学》这本书中说:沟通与交流,是点燃夫妻之间“性之火”的不二法宝。
法国夫妻关系治疗师赛尔在研究中说:只要能建立一个顺畅坦诚的“性”的沟通,我们就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像新婚夫妻一样,幸福。
而在沟通中,“一周几次”不是关键,共同到达顶端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要通过交流,了解双方在这一过程中的差异,最关键的是学会理解对方的思维,而不是只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
如果明明还有很久才能到顶端,却非要逼迫自己装出一副意犹未尽的表情,如果明明很想快,却不得不慢,这样的“性”,如何能快乐?质量又能有多高?
明明是一件让双方都舒服的事情,最终却变成了对两人的折磨,或许这就是某些婚姻看似风平浪静,却早已暗潮涌动的原因。
而且当对方看出来你在装的时候,他又会怎么想呢?
夫妻之间,婚姻之中,都需要尽心经营,没有人天生就会经营婚姻,更没有人天生就懂幸福如何得到,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学习。
结婚领证不需要培训,可是幸福的婚姻却需要深厚的知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又有多少经营婚姻的知识呢?很少很少吧。
我更相信踏入婚姻的新婚夫妻,对于以后的生活,对于如何经营婚姻,都是懵的,他们并不懂如何追求幸福。
这一切都是需要学习的,可是大多数夫妻,却只是被动接受生活给予的经验,而不是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