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改变长久以来孩子学习知识的单方面“暴力输入 ”模式

距离7月24日的“双减”政策推出至今也有一个多月了,不知道大家适应得怎么样?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内心更多的恐怕还是没底:不上辅导班,孩子的课业负担是减轻了,可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比的就不再是谁砸的时间和金钱多,而是孩子货真价实的学习能力了。
也难怪家长们存在担心,毕竟,学校的专业在不断增加和变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综合性,大家都怕在此时就失去竞争力。面对快速更新和融合的知识,单方面的“暴力输入”看来是行不通了,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才是最优解。
不得不说,本期少年时《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来得太及时了。这本书将通过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孩子建构起适合他们自身的“知识图谱”,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知识图谱”,也就是知识体系,是经过有序整合的、严谨关联人的认知、思想、技艺、方法论等。如果我们能从自身的背景与需求出发,最终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知识体系,那么我们的终身学习都会受益。
*图片来源:《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大家很有可能会感到有些无从下手:图书馆文献分类,西方博雅教育,甚至还有如何编写教科书……这些内容和建构知识体系有什么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本书,我帮大家将这些文章进行了归类,把它们对应的内容整理成了四个易于处理的问题。如果能跟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相信在读完后,各位读者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了。

一、知识体系的发展从何而来?

想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其实是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毕竟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学习探索,我们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人类对于知识的获取与传播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进化的过程,其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教育与学科的发展演变。
对知识进行学科的明确划分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科演变》这篇文章将会带我们一探人类历史上学科发展走过的历程。
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学科划分的雏形。
*图片来源:《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
到“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的专业度知识量、与社会地位不断加强,人们开始格外注重对知识的分类和归总。
*图片来源:《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科演变》
再到19世纪,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成型。
*图片来源:《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科演变》
20世纪,新学科、新领域继续不断增加。
*图片来源:《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科演变》
科学在进步,人类知识永远在向着更广阔的的领域延伸。现如今,我们终于形成了大体形态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类别,但未来仍会有新的学科被不断创立,由此来看,学科分类注定会是一个持续前行的工作。
*图片来源:《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科演变》
除了知识体系的整体发展,《博雅教育在西方》一文还为我们展示了某一种特定教育理念基于时代的演变与现状。
博雅教育始于古希腊时期,这种西方传统教育理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传播与演变过程。不同于现代多数高等教育专注于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的深入性培养,传统的博雅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具备多样知识和技能的人。
文中还特别讨论了传统博雅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从本质上看,博雅教育模式能够对学生提出挑战,并推动他们最大程度地调用自己的思考和智慧。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可能再向博雅教育要求的那样全面地学习所有东西,教育在未来职业中的实用性成为了现代人最看重的要素。
以博雅教育为典型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否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像它千年一路发展而来时一样继续走下去?这一点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二、怎样建立属于我的学习方法?

既然有了知识体系的历史发展为底,我们便可以把目光放眼于当前,设法完成个人知识的构建。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将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带领我们去寻找搭建自身知识体系的方法。
1、建立知识体系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缺乏条理,那他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感到困惑不解。
实际上,这正是现如今我们很多人正在面对的情况。
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后,人类知识分享与获取的模式在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随之而来的海量知识信息,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正是一个能将众多无序知识合理组合起来的整体构架,这便是知识体系。
《建构“我”的知识体系》一文中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我们可以把个人的知识体系比作一座高楼,最核心的基础知识是地基,在此之上覆盖了科学、艺术、文学、生活常识等广博领域的一般性知识,也就是通识知识,是高楼的框架,而深入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则是高楼的厅室,这也是我们的知识体系派上用场的方式。
*图片来源:《建构“我”的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便是一个知识体系的三大核心,它们分别代表了这个体系的坚实度、广度和深度。这样一看,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总体策略便很明晰了,用书中的话说就是:用重点突出、灵活拓展的结构,以最小的努力去覆盖最大的知识范围。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培育一棵树,首先要种下足够粗壮的枝干(基础知识),接下来要保证树根扎得够深,主干够长够高(专业知识),最后让树开枝散叶(通识知识),由此保证这棵树的茁壮成长。
*图片来源:《建构“我”的知识体系》
文中对于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具体方法也有着详细的叙述:
2、管理自己的知识
当我们通过课外自学、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到了大量多而杂的知识和信息后,一些新问题出现了:究竟哪些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怎样才能把海量的知识化为己用?
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PKM)理论出现了。简单来说,PKM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分类、保存、检索和分享知识的一个过程,通过PKM的帮助,我们便可以打造出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个人知识体系。
为了实现知识管理,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PKM模型。
保罗·多尔西的七大PKM技能能够帮助我们从七个不同角度提升个人知识管理:
*图片来源:《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和工具》
卡比·赖特则从四个维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划分:
*图片来源:《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和工具》
此外,还有PKM的实际应用和辅助工具等内容,都在等待我们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来探索。
3、检验知识的真实性

互联网时代,除了上面提到的知识接收的数量极多且杂乱外,海量信息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真伪的难以辨别。
《做一名信息“小侦探”》这篇文章将带领你探索如何一步步追溯信息源,查证信息的真实性。
如何检验一篇新冠疫苗报道的真实性?我们可以通过排查关键信息的出处追根溯源。
*图片来源:《做一名信息“小侦探”》
如果有些专业信息仅凭个人力量难以查证怎么办?学会借助官方机构媒体的力量也是必要的。
*图片来源:《做一名信息“小侦探”》
当我们想输出一些内容时,又要怎么保证自己所分享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呢?双语文章《一名科普作家的写作经验》从更加细节和可行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操作方法。
4、形成创造性思维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已经能够建成一个比较完善且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了,但面对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也许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课上老师提问一个数学或物理概念时,他们可以把整个定理倒背如流,可一旦需要用这些概念定理解决一个以前没出现过的问题,孩子就又开始抓耳挠腮,无从下手。
这正是因为在学习中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却缺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
为了帮助孩子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本书着重介绍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思维模型——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型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是这样阐释的:
在每一个系统的探究(Methodos)中都存在第一位的原理、原因或要素,知识和科学都是从对这些要素的认识中导出的;当我们对这些第一位的原理、原因及要素有所了解,我们就会认为我们知道一些东西。显然,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应该首先尝试确定有关这些首要元素的问题。
简而言之,那些客观存在且不能被违背的公理便是第一性原理。
但如果这样只是这样解释,是不是觉得与孩子的学习思考还是距离太远了?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基于自己在创业中的实践经验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要舍弃固化认知,回溯到事物本质。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大多数人的解决方法都是根据已有的结论或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推断,这种做法诚然快捷简便,但你又怎么能肯定前人得出的思路就是最优解呢?
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式,便是一个先将搭建好的已有经验推翻,再从基本原理出发向上推理的过程。这必然是一个充满坎坷且需要不断试错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次对基本原理的再认识。
由此来看,第一性原理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如果能丢掉已有的思维定式,把复杂的问题结构回最基本的元素,你能否通过重组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图片来源:《第一性原理思维与颠覆性突破——从马斯克的故事说起》
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成功找到那条前人从未触及过的新道路,但只要经历了这个过程,便已经是一种思维上的成长了。

三、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哪些工具可以利用?

在了解了整体思路之后,我们便可以依照上述方法进行实践,开始着手建构自己的“知识图谱”了。
比起前人从零开始的探索,现阶段高水平的技术条件使得资源获取变得无比便利,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已有的工具和资源,知识体系的填充就不在话下。
《中国图书馆文献分类的百年历程》这篇文章将带我们了解中国图书馆从过去到现如今的图书分类法和学科分类依据。
《如何高效利用图书馆的搜索系统》将从系统的分类、图书馆的资源类型、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方面指导我们最大化地利用图书馆的搜索系统。
《科技文献是如何公开、传播及深度加工的?》会带我们认识科技文献的几种类型和利用方式。
《如何编写一本经典的教科书?》以教材编写者的角度和思路,展示出一本教科书从组建编写团队直到面试的完整过程。
《书单里的秘密》提供了如何寻找乃至建构一份适合自己的书单的方法。
《搜索引擎使用技巧》《如何在“知乎”上有效获取信息》等文章还会从技术方面带我们掌握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
最后,在《一名科普作家的写作经验》中,我们能看到专业作家对这些工具的综合运用。

四、未来会出现哪些新的知识获取形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可以说是每一天都在拓展,尽管我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信息的发展,但仍可以把握一些动向,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本书最后的《未来的搜索靠人工智能》一文将基于现在已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带领我们对未来搜索引擎的发展进行简单的畅想。
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未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必将更加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大众的视线里:我们的个人数据和隐私会被这些搜索引擎的创造者获取到什么程度?要如何兼顾生活便捷与信息安全?
这些问题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与探讨,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对于未来知识获取和知识体系建立的更深层次思考。
这本书这么好,还不赶紧下单
小程序,

小多少年时 , 交易担保 , 少年时第80期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 小程序

想检验一下阅读成果,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读懂这本书吗?
想和小伙伴们PK一下,看谁能记住的知识多吗?
想与他人分享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想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
不管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通过文章底部留言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来实现!

《中国图书馆文献分类的百年历程》

1. 你最喜欢的一本书,它的分类号是什么?打开电脑找到电子版的中图法,动动手把它写下来。

2. 现在你已经知道什么是分类法了,如何将你自己的藏书进行分类呢?

——提问者:赵嘉文

《如何编写一本经典的教科书》

大家对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呢?

——提问者:徐力

《建构“我”的知识体系》

在读了《建构“我”的知识体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方面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提问者:卢延风

《如何高效利用图书馆的搜索系统》

大家认为未来的图书馆搜索系统还会有哪些新功能?

——提问者:陈宇

《如何在“知乎”上有效获取信息》

现在你知道了该如何在知乎上找到好答案,那如何写一篇好答案,帮助到别人呢?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去寻找有趣的问题吧。

——提问者:赵思家

《科技文献是如何公开、传播及深度加工的》

关于使用伊维菌素(Ivermectin)预防以及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在以下几种类型文献中都有相关研究报道,哪种类型的文献是我们得到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重要途径?

A)报纸资讯    B)文献综述

C)系统评价    D)期刊论文

——提问者:辜军

《少年时》是一套面向未来、走在科学前沿的青少年科普读物,迄今出版了80期,内容涉及9大领域100+学科知识,由全球顶尖大脑来帮助孩子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少年时》读者已遍布中国642座城市13万家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