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后托管应该拥抱生活
育邻梦
网友提问:为什么很多家长反映校外托管比学校做得更好?
回复:综合课后托管应该拥抱生活。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每种自然生命都通过基因序列实现物种生理特质时代延续。但是,稍高等级动物生命群体的某些生存本领却只能通过后天练习获得,比如雄鹰展翅、食草动物逃避天敌、食肉动物捕猎等等。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出了成体系的抽象社会文明成果、唯有人类具备通过大规模分工协作改造自然物质组合形态的本领、唯有人类通过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改善了自我食物补给结构......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会像沉沙一样越积淀越丰厚。因此,为了将人类业已成熟的社会生存技能世代传承下去,在千万年的进化实践历程中人类社会形成了完整且独特的生存技能传承方式——成长教陪。
家庭,现代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形态,也是人口生育的“摇篮”。因此,不仅社会期待家庭给每个孩子最好的童年教导、孩子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幸福温馨的童年生活,作为带孩子来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成龙、成凤。
需要多陪伴孩子、要多和孩子一起越多、要耐心倾听孩子们的成长心声、要成为孩子学习成长路上的人生榜样、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多带孩子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要根据孩子的心性特点“因材施教”......这么多善解人意的好方法,家长拿来用是不是就能轻松教育辅助好孩子的学习成长呢?
劳动创造快乐
不!家长并不能直接用这些普世公认的好方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否则,教育专家就一定能“世袭罔替”。那么,为什么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也很难教好孩子呢?因为:
1、孩子是具备完全独立、自主思维能力的人,教育孩子不是加工工业制成品,供给好的原材料加上好的制程工艺就能生产出合格的优等产品;
2、天底下任何两个孩子都不完全相同,在A孩子身上适用的教导方法、在B孩子这里很可能什么效果也不会有,就比如用苏炳添的训练方法,绝大多数人也成不了职业田径运动员;用郎朗的练琴技巧,也培养不出下一个郎朗;
3、教育很大程度上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环境大概率注定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然而,世界上从来就不会出现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家庭;
4、每个人都有所谓的认知边界。因此,同样正确的事物和方法,被不同人使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也正是同样学历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完全不同的缘由;
5、人类是社群性高等级哺乳动物,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离不开同伴、自然也就少不了受同伴成长节奏的影响
......
制作美食
不是父母不想好好陪伴孩子,是工作时间太长,根本抽不出那么多时间;不是父母不想好好教孩子,是自身能力限制,挤不出那么多“奶水”;不是父母不想教育好孩子,是难以识别发掘孩子自带的成长潜能,即使发掘了也难有能力辅助......因此,与其为家庭教育孩子出一堆好方法,不如为改善家庭教育搭建一个好舞台;与其指责家长使用的教育方法失当,不如下场为父母教养孩子做个示范;与其抱怨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还不如给予育龄夫妇更加宽容的职业环境、完善小区级亲子互娱环境;与其埋怨年轻人自私不婚育,不如给年轻人一片适宜婚育的土壤【比如降一降安家、彩礼、育儿成本】。
教什么就有什么、教什么就是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可塑性最强的生命,出生时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孩子,成年之后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航天员、有的成了运动员、有的成了公务领导、有的成了商人、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老师、有的成了工人、有的成了渔民、有的成了农民等等。因此,在科学家与农民、航天员与运动员、公务员与商人必须共存的现代人类社会,我们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更多高智商的拔尖人才、我们也需要引导每个人成为和谐幸福大家庭中的核心成员。所以,学校学科教育应该突出培养拔尖人才的核心,综合课后托管则应该拥抱生活。比如:
1、将国家和民族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服务内容
2、深化生活实践技能引导,例如将小区绿化改建成可供孩子们体验劳动的菜园+果园
3、突出课后托管服务的社交职能,强化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团结互助意识
4、融合家庭教育,别一个劲儿地把家长挡在学校和托管服务的大门外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