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你知道这三个大佬什么关系吗

小编还是先带大家看一下这三位大佬重要时间出现的交集的时间吧。

其实从上图我们也能看出,三人主要有交集的时期处于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苏轼中科举时,欧阳修为主考官,苏轼算是欧阳修的门生。而在后期欧阳修的文风对苏轼有很大影响,也使苏轼能够成为文坛领袖。

这三人关系可谓是盘根错节,欧阳修早年对王安石青睐有加,曾对韩琦推荐王安石;而苏轼正更是和王安石过从甚密,从最开始的科考,还是后来政治上的斗角,以及末期与王安石的结友,一直都与王安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先说欧阳修与王安石的关系

欧阳修早年间是非常欣赏王安石的才华的,曾大赞他“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还给他写了首诗,《赠王介甫》,王安石也回了一首《奉酬永叔见赠》。

王安石没做宰相,没搞变法之前,对欧阳修是一副小粉丝的态度,非常恭谨。

某以不肖,愿趋走于先生长者之门久矣。初以疵贱不能自通,阁下亲屈势位之尊,忘名德之可以加人,而乐与之为善。顾某不肖,私门多故,又奔走职事,不得继请左右。及此蒙恩出守一州,愈当远去门墙,不闻议论之馀。私心眷眷,何可以处!道途邅回,数月始至敝邑,以事之纷扰,未得具启,以叙区区向往之意。过蒙奖引,追赐诗书,言高旨远,足以为学者师法。惟褒被过分,非先进大人所宜施于后进之不肖,岂所谓诱之欲其至于是乎?虽然,惧终不能以上副也。辄勉强所乏,以酬盛德之贶,非敢言诗也。惟赦其僭越,幸甚。 ——《临川集》卷七十四《上欧阳永叔书二》

而当他做了宰相,搞了变法之后,欧阳修是持反对态度的,尤其是“青苗法”。两人政见不和,王安石对欧阳修的态度也自然和之前不一样了。

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修以风节自持,即连被污蔑,年六十即乞谢事及守青州。上疏请止散青苗钱,王安石恶之。修求归益切,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善附流俗,以韩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何用? ——《续资治通鉴》

而当欧阳修去世之后,王安石作《祭欧阳文忠公文》,盛赞欧阳修,无一字贬损。

欧阳修与苏轼的关系

苏轼参加科举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欧阳修,两个人有师生之谊。欧阳修在放榜后给梅圣俞写信,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比苏轼大三十岁,作为前辈,他一直很欣赏苏轼这个后起之秀,也不少提携他。他跟自己儿子说过,以后苏轼的声名肯定在他之上。

东坡诗文落笔輙为人诵,每一篇到,欧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其子棐论文,因及东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 ——《宋稗类钞》

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

苏轼在文坛上的地位不用多说,不过他这个人在政坛上的地位有点尴尬。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反对新法,与变法派政见不和。王安石倒台之后,保守派登场,他又反对把新法一竿子打倒,认为里面也有可取之处。作为一个中立人士,他两边不讨好,哪一派上位都整他。

“乌台诗案”是苏轼命中一劫,上蹿下跳罗织罪名最起劲的御史中丞李定是王安石的学生。不过“乌台诗案”倒不是王安石的授意,王安石当时退休在家,还特意上疏,称“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和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和,不过私下里交情还是不错的,不少资料里都有苏、王二人一起游玩,谈论诗文,或是畅谈国事的记录。

王安石对苏轼的才学也是服气的

元丰中,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说。公叹息谓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西清诗话》

总结来说,就是欧阳修有长者之风,对于后辈小生,有才华的他都着力提携,王安石和苏轼都是他欣赏的人才。苏轼和欧阳修算是亦师亦友,和王安石政见不和,但私下里关系还可以。王安石这个人啊,只能说他不搞政治还好,一旦涉及政治问题,就没人能登上他那条友谊的小船了。

纵观北宋的文人,性格中都带着温和和宽厚的底色,这也是那个时代的色彩,是我可望而不可得的精神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