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夫专栏◎散文:统万城寻踪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统万城寻踪

文/厚夫

唐代诗人陈祐有首《无定河》:

无定河边暮角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在陕北高原的无定河流域,到处是英雄的史迹。如果沿着无定河走一遭,你更会发现那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象。因为自古以来,无定河流域就是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刀戟相击的战场,远有秦始皇时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上河套地区驱逐匈奴、修筑长城的丰功伟业,有汉武帝屯兵塞上的陈列;近有北宋时期一代名将范仲淹、沈括与西夏对峙的城垒,有明代抗击蒙古鞑靼骑兵而重筑的长城。时序把这些曾经在高原上辉煌一时的历史,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一直完整地保存到今天。

然而,在无定河的北部流域——毛乌素大沙漠里,流沙默默地掩藏着一个谜一样兴起、衰败的古代王朝,它就是1500年前东晋时期十六国群雄并立中的大夏王朝。长风瑟瑟,白土皑皑,在中华民族历史像流星一样闪烁过光芒的大夏国,湮没在潮水般涌来的沙漠中,成了历史之谜。

我根据无定河提供的历史线索,开始走上历史探索大夏王国风采的道路。

大夏王国的首都统万城,在今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的陕北靖边县境内的沙漠地带,叫白城子。它北距内蒙古乌审旗180里,南距靖边县110里,东距榆林140里。原属横山县(怀远县),现已改属靖边县,俗称白城子。至于为什么叫白城子?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蒸熟的土所建,由于土的颜色是白色的,久而久之,叫出了“白城子”。也有研究西夏史的学者认为可能是与党项或更早的所谓“东北蕃”的民族习俗有关。

车出靖边县城,向东北方向驶去。眼前尽是略带起伏的开阔地带,公路两旁都栽着白杨树和柳树,远远望去,成排成行的树木仿佛荷枪实弹的兵士,全副武装地捍守着这块土地。可能因为这里是陕北高原鄂尔多斯沙漠的结合部,处在中间的过渡位置,陕北高原也一改往常面目疮痍、支离破碎的景象,显得相对平和完整了许多。虽然正好在横山山脉的北麓,海拔高了不少,但山也平缓了,没有了原来的狰狞;水也纤细了,没有了原来的湍急之气。而白杨与垂柳,这些平易的树木,织起一张张巨大的防沙网,用坚定的身躯阻挡着高原上的黄沙。若不是亲眼看见白杨脚下那一堆堆匍匐着的黄沙,远处如云一般飘漫的羊群,头顶上那湛蓝的天空,听到有人高一声低一声地吼:“泪个蛋蛋淌在那沙蒿蒿里……”你绝不会想到这是陕北的六月,你也绝不会想到我是在进行一次寻访古迹的旅行。

说来很有意思,当地人叫垂柳为“塞上柳”,这种柳树的长相与江南西湖边的柳树迥然不同。江南的垂柳婀娜多姿,风流倜傥,俨然一派才子风情;而这里的垂柳个个遒屈刚毅、气质严正,身有千钧之力可以撑天。《读史方舆纪要》载,在榆林南十里的黑山,明成化年间筑堡设寨。“并种柳万株,以防冲突”。塞上柳的第一功德原来是它的军事价值,是为防止疾如狂飙的蒙古骑兵的,到后来才逐渐丧失它的作用。看起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在其背后都有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网络来支撑它。

车子行进了两个多小时,起初在柏油公路上跑,后来改成土路,再后来成了沙路,小心翼翼地接近我们的目的地。我的视野所及,是无边无际的沙漠。沙梁里生长着沙柳、沙蒿、柠条等矮小植物。偶尔有一两棵塞上柳,也已经是遍体鳞伤了,他们倔强地撑起一片绿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绿色的旗帜,像沙漠中营造自己世界的绿色植物。

向导喊,前面就是白城子、统万城。果然,在深黄色的布景上凸出一片白色的世界来,白得炫目,白得耀眼,仿佛海市蜃楼一般。渐渐逼近时,在风沙荒漠之中看到了断墙残垣、荒野废墟,这就是神秘的大夏国国都统万城。它罩在塞上风沙的魔影之下,风化成了无定河畔一具干枯的历史残骸。

我走进统万城当年一统万邦、征服天下的大夏都城遗址。这个位置地形开阔,在无定河的东北岸,其东北数里有条淌泥河,向东南流入无定河。统万城残余的墙基,如同残败的墓碑,依然在流沙中怆然孤立,似乎化为一种标识,注释着凝重的历史。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载:“凤翔元年(公元413年),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赫连勃勃亲自选定了这个“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牧草丰美的牧场为国都。给统万城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是“蒸土加工”这一别具一格的建筑方式。《晋书》上记录阿利尤工巧,然而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相传统万城为外城,更有内城和皇城,其中皇城是用牲畜血拌土筑成的),十万工匠筑墙所用的白土,与糯米汤掺和,经大锅蒸后再板筑夯实。如果被钢刺入一寸,当即杀头,然后另筑。所以城虽土筑,却坚硬如铁,残存至今。

现在的统万城还可以看出内城和二道城的痕迹。请让我引用文物考古人员实地测量的一组数字说明统万城现存规模吧。二道城有506米长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比较好。内城南北都是用青色的白土所筑成。城墙遗址的高度,从1.6米到10米不等,宽度从0.7米至0.9米不等。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也很多,计东面11座,西面8座,北面6座,南面11座。距城壁稍远,高约8米,板筑东隔10层、13层即有一排椽孔。东南角的墩台高约7米。西北角的墩台又高又大,高约20米,板筑每隔10层、18层不等即有平列椽孔一排,上下共有椽孔10层,椽孔中间有椽头未全朽。

城内中部稍偏西南,有一座土墩,高约10米,久经风雨剥蚀,但板筑仍很清楚。每层厚0.16米。自下而上,有椽孔呈方形,大小不一,每孔平行距离约两米,上下每隔板筑21层,即有椽孔一排。城的东南面下半段有竖形槽两道,似为建筑嵌柱所用。估计这个土墩是当时宫殿的中心。

昌武元年(公元418年),赫连勃勃攻下长安后还都统万城,以历经5年修建的宫殿大成,又改元真兴(公元419年),刻石颂其功德,内有:

“……乃远惟周文,启经始之基。近详山川,究形胜之地,遂营起都城,开建京邑,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其为独守之形,险绝之状,固以远迈于咸阳,超美于周洛……华林灵沼,崇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可以荫映万邦,光覆四海,莫不郁然并建,森然毕备。……于是延王尔之奇工,命班输之妙匠,搜文梓于邓林,采绣石于恒岳,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瑰宝,亲运神奇,参制规矩,营离宫于露寝之南,起别殿于永安之北。高构千寻,崇基万仞。玄栋镂榥,若腾虹之扬眉。飞檐舒.,似翔鹏之矫翼。……温宫胶葛,凉殿峥嵘,络以隋珠,

以金镜,虽曦望互升于表,而中无昼夜之殊。阴阳迭更于外,而内无寒暑之别。……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晃若晨曦,昭若列星。离宫既作,别宇云施。爰构崇明,仰准乾仪。悬甍风阅,飞轩云垂。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雕虬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称因褒著,名由实扬。伟哉皇室,盛矣厥章。义高灵台,美隆未央。迈轨三五,贻则霸王。永世垂范,亿载弥光。”

统万城,这个气势可比秦咸阳阿房宫、汉未央宫的宏伟华美的都城,其位置是经过郑重选择的。它的所谓“背名山”,指的是统万城北的契吴山(注: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夏州朔方县条:“契吴山,在县北七十里。”)。“面洪流”是傍城而东注的红柳河。红柳河在《水经注》有“奢延水……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赫连龙升七年(公元413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在距筑统万城百年之后的郦道元,有两点比较明确:一是统万城是在汉代奢延城原有的基础上扩建的;二是郦道元本人有可能看到这座大城。

《太平御览》说赫连勃勃曾经北游契吴,升高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可见在建城之时,这一带未见沙漠,而且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似乎还有一个广大的湖泊,可能就是现在已经无影无踪的奢延河泽。

《水经注》:“(奢延)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今陕北靖边县境内有长泽县遗址。长泽县是北魏时设置的。想来这个县的命名,是和一个大湖泊有关。统万城“临广泽而带清流”的确是有所指的。

资料表明,到了唐代时,400多岁的统万城已经受到流沙的威胁。《横山县志》有“(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月,夏州大风,堆沙高及城堞”的记载,唐咸通年间人许棠《夏州道中》诗云:“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北宋淳化间曾任延州节度使判官的宋琪言:“从银夏至青、白两池,地惟沙碛。”所以到淳化五年决定毁废统万城时,便称这一带是“深在沙漠”的地方了。张穆《延昌地形志·夏州下》有云:“大宋时以夏州深在沙漠,本奸雄窃据之地,欲堕其城,迁民以银、绥间,问宰相吕蒙正,对曰:自赫连筑城以来,颇与关右为患;若遂废毁,万世之利也。李继隆闻朝议欲堕夏州,遣其弟洛苑使继和与监军秦翰等入奏,以为朔方古镇,贼所窥觎之地,存之可以破贼;并请于银、夏两州南界山中,增置堡戍,以扼其冲,且为内属番部之蔽,而断贼粮运。不报。淳化五年,诏堕夏州城。”从此,统万城沦为废墟。

100多年前的统万城尚还有比较气派的遗址群落。《蒙古游牧记》卷六载,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横山县知县(当时统万城在横山县境内)何丙勋应榆林知府、地理学家徐松的命令,确查统万城故址。何丙勋带指南针、纸、笔,随步定向。“从县城外之圁水西渡出边墙(即长城),又西渡磨姑河,又西渡黑水河,又西渡无定河,地势逦而高,曼陀二里许,至旧相传之白土城,细加相度,在怀远县(今横山县)正西九十七里……三道城内,南面西隅钟楼,鼓楼仅存基址,坚筑白土墩,高五六丈,无基可乘,钟楼尚堪登眺,高约十余丈。白土筑成鸡笼顶式大厦一间,半已圮……南面列土墩七,坚硬如石,似系台楼之基,北头有白土坡,似系宫殿之基……疑此即所谓故统万城也。”

其实横山知县何丙勋复榆林太守徐松查复统万城故址的禀文中说得更清楚:“……至旧传之白土城,细加相度,在怀远(横山)正西九十七里(应为西北)渡无定河即登彼岸,西行二里许,进头道城,又西行半里进二道城,一二箭许进三道城。头三层城内,仅有瓦砾。其第三层城内南面,西有钟楼,东有鼓楼。鼓楼仅存基址,坚筑台土墩高约五六丈,无级可登。其钟楼登眺,高约十余丈,白土筑成鸡笼顶式大厦一间,间半已坍,半间悬钟,屋顶形迹宛然,屋外飞檐八层,插椽孔穴,层层可数,穴内尚有松椽三四橛,闻椽之长出者悉为鞑子猱升拔用。南面列有土墩七座,亦坚硬如石,似系台楼已圮而基尚存者然。北头有白土坡,似系殿基。北城东西两角俱有土墩,想即所谓拐角楼者是。三道城内自东至西不及一里,自南至北有里余……城南无定河自西南来,斜绕城南转抱东城,向东北流去。”

这是历史上对统万城遗址比较详细的记载了。

宫阙会荒芜,窑洞却不会荒芜,至今统万城的附近尚住有四五十户人家,他们大多是以牧业为主,驱赶着羊群,也驱赶着旷世的寂寞,证明着人的生存活力。据说多年来,他们在城址里发现了箭镞、花方砖、大瓦、铜镜、瓷狮、陶罐、铜佛像,甚至还发现了令考古工作者欣喜若狂的龟钮“驸马都尉”铜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置身在这样一个收获文明的沃野里,人们都有可能在泥沙中,随时随地找到古人们在这里频繁活动的印记。

统万城和它的主人赫连勃勃,在中国历史的天幕上,宛如一颗流星滑过的闪光的故事,但它在陕北高原的史迹里却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赫连勃勃是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匆匆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跑了一遭的人物。五胡十六国是中华民族命途多舛之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而赫连勃勃出生在一个内迁匈奴贵族世家,他是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裔。北方群雄割据时期,曾祖父刘虎,在汉刘聪称帝时被封为楼烦公、安北将军、监鲜卑中郎将,“雄据肆卢川(今山西忻县北70里的云中河)”,成为并州北边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祖父刘豹子(即刘务桓),后赵石虎时期被封为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父刘卫辰,为鲜卑什翼犍女婿。由于什翼犍屡次出兵袭击卫辰,卫辰改而归附苻坚。苻坚灭掉拓跋什翼犍后,分代国为两部,黄河以东的部分,由刘库仁督摄;黄河以西的部分,由刘卫辰来督摄。前秦苻坚任命刘卫辰为西单于,督摄河西各部,驻屯代来城(今内蒙古东胜县境内)。这样赫连勃勃家族的活动范围由山西转到陕北、内蒙古一带。淝水之战苻坚失利后,刘卫辰势力发展,“遂有朔方之地,控弦之士三万八千”,于是后秦姚苌封他为大将军、河西王大单于。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北魏登国六年),北魏拓跋珪率军攻杀卫辰及其子弟宗党五千余人,“取其珍宝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赫连勃勃是卫辰的三公子,当时幸免于难,得以逃脱,后辗转投奔了在高平川(今宁夏南部清水河)的后秦高平公没奕于(鲜卑族),没奕于把赫连勃勃招认为女婿。赫连勃勃长得身材魁梧、英俊潇洒,“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兴(姚兴)见而奇之,深加礼敬,拜骁骑将军,加奉车都尉,常参军国大议,宠遇逾于勋旧”。在众人坚决反对的情况下,姚兴把没奕于这位不明底细的女婿封了官,而且非常器重他,对人说:“勃勃有济世之才,吾方收其艺用,与之共平天下,有何不可!”其后,姚兴任命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今榆林县西)五部鲜卑两万余众,镇朔方。到此时,赫连勃勃已经是一个重兵在握的镇边重臣了。

然而,赫连勃勃是匈奴贵族的后裔。自父卫辰及全家老小让北魏拓跋珪杀害后,他连做梦都渴盼着兴复家业,当寄身于没奕于做了他的女婿后,那种意志更加坚定。他有英俊的外貌,有精明的才能,有高超的武艺,这一切优良的条件成了姚兴不顾众异坚持重用赫连勃勃的有利因素。有哪一个国君不愿意使用武功赫赫、胆略高强的贤才呢?这一切给后秦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可以这样说,赫连勃勃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就从这里开始。谁也不会想到,赫连勃勃的第一个大举动便是拿收留了他、并配以爱女的岳丈没奕于的头开刀。公元407年,勃勃率其部属三万骑兵,伪装成打猎的样子,直奔高平川,袭杀了岳父没奕于,并俘虏了他的全部人马。这是一个不讲任何信义的、野蛮而残暴的行动。在那个时代,称雄一世的枭雄们真正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保全自己,使自己的力量壮大起来。

在当年的六月里,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元年,设置百官。他认为自己是匈奴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当时草原上在融合过程中的部落,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谓鲜卑父胡母为“秃发”或“拓跋”。由于刘卫辰曾娶拓跋什冀犍女为妻,勃勃又娶鲜卑没奕于女为妻,因此当时都称他这个部落为铁弗部。可是赫连勃勃不愿蒙上这个姓氏,他耻于自己是个混血种。帝王是“继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勃勃姓赫连由此而来。但只有皇室正统才能姓赫连,其余支庶,皆以铁伐为氏。铁伐就是铁弗的异译,如《魏书》即称“铁弗刘虎”。赫连勃勃称王后,连年攻扰后秦北境,成为姚兴的大患,这时姚兴才后悔当初不用姚邕的建议,而造成养虎为患的被动局面,但势已到此,已经后悔莫及了。

为什么赫连勃勃要投奔没奕于,姚兴又重用他?我认为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来看,有两个情况值得注意。一是这支少数民族比较落后,为了保持自己的种族,赫连勃勃的祖父刘豹子“招集种落,复为诸部雄”,处于塞外。父刘卫辰始入居塞内。苻坚败于淝水,刘卫辰遂有朔方之地。二是这支少数民族与西部鲜卑关系很深。刘卫辰为北魏所杀,赫连勃勃亡命叱干部。《魏书·官民志》有“西方叱干氏,后改为薛氏”;《赫连勃勃载记》有“鲜卑薛干等三部”。叱干即薛,是西部鲜卑之一。赫连勃勃投奔叱干部,这显然是因为母亲出于西部鲜卑。后来,后秦姚兴用赫连勃勃作安北将军,镇朔方,“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赫连勃勃用羊苟儿镇安定,配给羊苟儿的也是“鲜卑五千”。说明赫连勃勃和西部鲜卑关系极为密切。赫连勃勃既和西部鲜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落后程度也和西部鲜卑相仿,与其说他是匈奴人,倒不如说他是西部鲜卑人。因此,鲜卑族人姚兴肯定会用赫连勃勃镇守朔方,一方面是本身的血族关系,另一方面北魏与赫连勃勃有不共戴天的杀父弑族之仇。可是,姚兴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反倒给赫连勃勃创造了兴起的机会,这不是引狼入室、养虎为患,还是什么?

其实,赫连勃勃决不是一个粗暴、鲁莽的武夫,他有谋有略,善于观察时局,把握时遇,当机立断。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他的才能。一是他称王立国之初,部下建议南取长安,安其根本。而赫连勃勃说:“我若专固一城,彼(姚兴)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待姚兴死后,徐取长安。姚泓凡弱小儿,擒之方略,已在吾计中矣。”由于他的决策正确,采用骑兵倏来忽往、流动突袭敌人的战术,不断出兵侵扰后秦岭北(今陕西礼泉县九峻山以北地)的城镇,消灭后秦的有生力量。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赫连勃勃进讨后秦三城(今延安地区境内)以北诸戎,斩其将杨丕、姚石生等。又击败后秦将张佛生于青石原,俘斩五千七百人。姚兴遣将齐难伐夏,全军覆没,赫连勃勃俘其两万将士,收其戎马万匹。后又攻取定阳(汉县,今宜川县西北),坑斩士卒四千余人。攻占安定(郡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降其众四万五千人,获戎马两万匹。攻下杏城(黄陵县西南),坑杀后秦士卒两万人。袭陷上邽(今甘肃天水市),杀后秦将士五千人。到了后秦灭亡前夕,后秦的岭北镇戎郡县大都被赫连勃勃所占领。

二是听说刘裕北上征讨后秦的消息时,赫连勃勃能冷静地分析形势,以逸待劳,坐等战机。他对臣下说:“刘裕伐秦,水陆兼进,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后秦姚兴之子)岂能自固!吾验以天时人事,必当克之。又其兄弟内叛,安可以拒人!裕既克长安,利在速返,正可留子弟及诸将守关中。待裕发轸,吾取之若拾芥耳,不足复劳吾士马。”正如赫连勃勃所言,东晋刘裕收拾掉后秦,取长安后,匆匆南回夺取晋帝位,而留其子刘义真镇守长安。本来刘裕进入长安后,就给赫连勃勃写信,派遣使者求结友好,约为兄弟,防他伸手过长。赫连勃勃让人写好答辞,自己暗自背会,然后召见使者,出口成章。刘裕看了赫连勃勃口授的文章后,非常佩服。当使者回报赫连勃勃的相貌、才能后,他自愧弗如。赫连勃勃是个惯用伎俩的人,他看到时机已到,就乘机南下陕北高原,“至于灞上,百姓遂逐龄石(朱龄石,东晋将领),而迎勃勃入长安”。赫连勃勃夺取长安后,在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在长安灞上即皇帝位。当时,夏的四境“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也就是相当于今天陕西的陕北、关中的全部,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南部河套地区的范围。大夏国的版图虽然不如后秦全盛时期广大,但是它的军事力量却超过后秦。

赫连勃勃取了长安之后,留其太子赫连守长安,自己回陕北高原的统万新都。不都长安而回统万,估计原因是便于对抗北魏。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赫连勃勃给四个城门分别起了朝宋(南门)、招魏(东门)、服凉(西门)、平朔(北门)气魄博大的名字,他自以为将要“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了,可见当时的狂妄心理。在公元419年以前,费时约七年的统万城已经建成。当时赫连勃勃拥有秦岭以北的整个地区,可以在长安或洛阳建都,但偏偏喜欢这个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草原城市。想必他是匈奴人,重视鄂尔多斯高原的全盘战略位置,说不定还有他的夜郎自大的心理所致。这个在连年征战中具备了封建化与汉化素质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他选择旷野高原而不选择关中长安为都,固然与当时北魏对大夏的强大威胁有关,是不是还有其他心理因素作祟,这个就不得而知了。我个人认为,退守陕北的战略是一种保全种族、夜郎自大的落后心理。

赫连勃勃在他战功显赫之时,开始骄傲起来。他为人极端狂妄,也极端残忍,“所造兵器,匠呈必死。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凡杀工匠数千人。常居城上,置弓剑于侧,有所嫌忿,手自杀之。群臣忤视者凿其目,笑者决其唇,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你想,朝中大臣谁还再敢言国事。赫连勃勃少数民族血统的野蛮性与落后性暴露无遗,历史也不可能把统一天下的大任交给一个狂妄自大、野蛮无度的一世英雄。

赫连勃勃还犯了一个错误,他原来以太子赫连录南台尚书事,镇长安,后来想废赫连而立少子赫连伦为太子,这下可好,导演了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被激怒的赫连从长安出兵攻赫连伦于高平,伦败死。赫连勃勃第三子赫连昌为太子以率兵袭杀赫连。赫连勃勃只好立三子赫连昌为太子。公元425年,赫连勃勃在儿子们自相残杀之后的寂寞中死去,赫连昌继位。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的北魏拓跋政权到此时已经相当兴盛了。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于平城(今山西),进称魏帝。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继位。在公元426年,北魏主拓跋焘趁赫连勃勃新死,国内局势不稳定之际,派将袭取长安,自己亲自率两万精骑,渡黄河偷袭统万城,掠取牛马十余万、徙民一万余户而还。

公元427年,赫连昌遣其弟赫连定率两万士卒企图夺回长安。拓跋焘动用了十万大军,乘虚进攻统万城;拓跋焘率轻骑三万日夜兼程来到统万城下,赫连昌也组织三万步骑迎战,失败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占领统万城,又一次掠取马三十万匹,牛羊数万头。赫连定反攻长安未能得手,听说统万城失守,也就退到上邽去了。公元428年,魏军进兵上邽,生俘赫连昌。赫连定逃奔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西北),自称夏皇帝。公元431年,赫连定灭西秦,因畏北魏之逼,掳西秦民十余万口,拟渡河西击北凉而夺其地,在渡河一半时遭到吐谷浑袭击,赫连定被俘,至此夏亡。夏自赫连勃勃以来立国仅有26年(公元406—431年),真是短命的王朝。

赫连勃勃的事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匆匆消逝了,始建于公元413年的统万城作为大夏国都,到了公元427年彻底结束了它承担的历史使命。当然,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在。统万城作为塞上城市的功能并未丧失,这个“临广泽而带清流”的优美之地,在以后的岁月中走马灯般地更换着它的主人。

公元427年,统万城被北魏攻占后,改设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置夏州及化政郡。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东魏高欢袭取夏州,留兵镇守,既而西魏收复,改名弘化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弘化郡,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夏州设立朔方郡。大业十三年被梁师都占据,梁师都在此称帝。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延州总管段德操进攻朔方,克其东城,梁师都保西城,适得突厥接救,段德操败退,即止。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唐太宗又派柴绍率兵讨伐梁师都,取其地,复设夏州,兼为定难军节度使的治所,并将岩绿县改名朔方县。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朝任内迁勤王有功的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州政权开始。统万城成了党项族割据政权的根据地。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李存勖和李茂贞联兵进攻夏州,后梁朱温兵来援,得解围;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李仁福死,子彝超继位;后唐调彝超移镇延州,彝超拒不奉命,唐兵进攻夏州,不克而还。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宋军执李继迁,“夏四月甲申,堕夏州城。帝以夏州深在沙漠,奸雄因以窃据,欲堕其城,宰相吕蒙正曰:‘自赫连筑城以来,每为关右之患,若遂废之,万世利也。’乃诏堕之,迁其民于银、绥”。到此时,是统万城第一次遭受大规模的人为破坏,事实上,正如宋将李继隆认为夏州“为朔方古镇,贼所窥觎之地,存之可依以破贼”。处在横山北与朔漠毗邻地带的夏州,其地理位置对宋、夏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西夏占据夏州,可以此为根据而南下犯边;北宋若有夏州,则可以拒西夏于沙碛荒漠之中,成为北宋沿边的重要障蔽。宋太宗错误地堕毁夏州城,迁平夏之民于绥、银,给了李继迁复据夏州、重振旗鼓的机会。结果,李继迁又进据夏州,攻下西北重镇灵州,给北宋以沉重的打击。直到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宋军进攻西夏,一度占领了夏州。蒙古人灭夏时,夏州才彻底废圮。蒙古族本身就是塞外民族,已经完全没有必要把统万城作为战略根据地固守了。最后,它完全沦为无定河畔一处不为人问津的荒凉之地。

一个王朝连同它的影子碎裂在这里。统万城的命运就像这沙海中遍地遗散的残片。

此情此景,使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代枭雄赫连勃勃当初建城之时,这里曾经是“临广泽而带清流”的丰饶牧场。战争铁蹄的践踏,人口的掳掠,地表植物的破坏,鄂尔多斯高原上流动的黄沙,吞噬了繁华的一朝古都,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一幕啊!无定河畔,一段残破的历史,在呻吟,在控诉……

统万城在赫连勃勃时代曾经大放华彩,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西夏王朝之时,也作为党项起家的老巢有过特殊的功绩。人们缔造的文明又毁灭在人的双手之中,原先林木茂盛的沃野,在人为的破坏中变成了一望无垠的荒漠。本来气势非凡的古城,化成了一座无字的墓碑,默默地记录几千年的风云岁月。

我头顶着一轮孤独灼艳的太阳,脚踩着发烫的黄沙,无边无际的沙漠里泛起的热浪逼迫着我。而对这一片历史废墟,我无语可言,心底里涌起的只有无限的苍凉与悲壮。岁月请记住统万城的悲剧吧,黄沙已经牢牢地扼住它的喉咙,它已经没有一滴眼泪,默默地死去了。这是人类的悲剧!英雄可以少产生几个,但逝去的沃壤不再拥有,我们需要的是爱与和平!

我再一次向统万城默默鞠躬,头也不回地踏上归程……

《走过陕北》是有关陕北人文、历史的散文随笔集,在这本对陕北具有典型意义的故迹寻访并与之倾心对话的散文集中,作者以现代人的眼光,对陕北有代表意义的地域或文物触景生情,讲述历史,倾诉情怀,用睿智的思考与优美的文字加以记录,被誉为“黄土地上的壮丽诗篇,人文赤子的深情恋歌”。

厚夫本名梁向阳,陕西延川人,系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路遥传》《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心灵的边际》《边缘的批评》《行走的风景》等多部著作,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荣誉。

微风轩书香社,专注签名书、护肤品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本栏目广告热线:15592025920

(0)

相关推荐

  • 大夏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本是匈奴南单于的后裔,世代为代北部酋豪族. 赫连勃勃的曾祖父叫刘虎,刘虎的祖父叫去卑,去卑是南匈奴的左贤王,刘虎的父亲叫诰升爰,是南匈奴五部帅中的北部帅.诰升爰死后,刘虎继承了北部帅的职位,统 ...

  • 980期 || 罗志英作品:悬想统万城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美丽赏析: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 ...

  • 他是游击战的鼻祖,立志恢复匈奴荣光的狼性皇帝,最终落得声名狼藉

    五胡十六国时代,人伦崩殂,道义不存,埋藏在人心底的人性恶彻底爆发,出现了很多残暴不仁.灭绝人性的大王.皇帝,赫连勃勃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一个将狼性融贯于一身的来自北方的狼. 赫连勃勃(381年- ...

  • 匈奴最后的倔强,志向远大却命比纸薄的胡夏政权

    匈奴,当年横荡草原,纵横漠北,强横近千年,无人敢当,欺汉高祖于白登,纳昭君于塞外,与强盛的两汉对立了四百年. 赫连勃勃 可一转眼,不过百年时光,到了东晋十六国期间,那个曾经无比辉煌的草原霸主,已经极度 ...

  • 厚夫专栏◎散文:杨家城记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杨家城记 文/厚夫 杨家将为中国老百姓传颂,已经有近千年的时间了.在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很少有像杨家将那样,被民间热烈地赞颂和深切地同情.有关杨家将的故事,从最初 ...

  • 厚夫专栏◎散文:千古范仲淹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千古范仲淹 精品文化是大浪淘沙后澄出的金子,时间愈长光泽愈亮:精品文化也是一种经年佳酿,岁月愈久酒香愈醇.翻开泛黄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注目那一首首唐诗.一阕阕宋词时, ...

  • 厚夫专栏◎散文:大风中的西夏王陵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大风中的西夏王陵 风就是这样魔幻一般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展开-- 刚游沙湖时,风和日丽,可转倏间天色就暗了下来,它设计着一种意蕴深刻的风景,等待着要去贺兰山脚游览西夏王 ...

  • 厚夫专栏◎散文:过金锁关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过金锁关 一 从西安沿210国道北行陕北,穿铜川市区:再北行,进入一个渐行渐窄的峡谷地带.这里仿佛上帝的巨手在巉岩中硬抠出的一条缝儿,窄窄的.细细的只留出一条公路的 ...

  • 厚夫专栏◎散文:芦关访古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芦关访古 文/厚夫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以<塞芦子>为题作诗,表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决心." ...

  • 厚夫专栏◎散文:​羌 村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羌 村 文/厚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稍有一点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的人,估计不会对这 ...

  • 厚夫专栏◎散文:玉华清凉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玉华清凉 文/厚夫 拂起一缕又一缕轻雾,拨过一重又一重松涛,我在跳跃的山路间找寻你散佚千年的古意--玉华宫. 没想到,我的所想便是我的失望,我的失望激发了我的渴望. ...

  • 厚夫专栏◎散文:万花魂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万花魂 文/厚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 ...

  • 厚夫专栏◎散文:赫连勃勃墓考辨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赫连勃勃墓考辨 文/厚夫 早就听民间传说陕北延川县的稍道河乡有个赫连勃勃墓,我始终半信半疑. 赫连勃勃是东晋十六国群雄并立时期的一代枭雄,他可算得上是陕北高原上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