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老太后抱着皇帝跪降,被后世文人骂得狗血淋头

关于南宋灭亡的时间,有人认为应该以1279年的崖山海战失败,陆秀夫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为终点。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按照历代封建王朝的惯例,将南宋算到1276年临安的陷落为止。在那一年,主事的不是才六岁的皇帝宋恭帝,也不是惑乱朝纲的贾似道,而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后谢氏。

当时,谢太后派人向元军求和。然而,临安已经成为了孤城,唾手可得,元军又怎么会答应这个可笑的请求。不得已,谢太后只能抱着宋恭帝出城跪降。这一幕,很像当年的靖康之变,只不过汴京之围其实还可以破解,临安却完全没有可能逃过这一劫。然而,民国时的文人蔡东藩却在《宋史通俗演义》中如此评价杨太后:

宋多贤母后,而太皇太后谢氏实一庸弱妇,以之处承平之世,尚或无非无议,静处宫闱,若国步方艰,强邻压境,岂一庸妪所能任此?…要之似道误国,宜中卖国,谢后妇人,偷生惜死,卒为所欺,盖亦一亡国奴也。灵鹊之祥,何足信哉。

蔡东藩是清末民国的历史作者,也可以说是写通俗历史的老前辈。它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通俗有趣,篇帙浩繁,也是小珏的历史类启蒙读物之一。然而,蔡东藩先生某些评价,却明显有失公允,尤其是在对谢太后的评价上,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谢太后原名谢道清,他所说的“灵鹊之祥”是她入宫时的反常异象。本来,当时的杨太后为了感念谢道清的祖父谢深甫曾经帮自己当上皇后,特地让谢家献女入宫。谢家当时也就谢道清没有婚配,却并不被人看好,因为谢道清长得黝黑,而且一只眼睛还有毛病。但当宫中传旨时,成群结队的喜鹊飞入皇宫,被视为吉兆。

后来,谢道清入宫后,得了一场麻疹,却因祸得福掉了一层皮,从此肌肤雪白,眼睛也被太医治好了,成为地地道道的美人。因此,杨太后觉得谢道清是有福之人,让她成为了宋理宗的皇后。

由丑变美,由普通女子,变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后来又成为了太后、太皇太后,按理来说谢道清是有福的。可是,在她晚年,年仅七十的老妇人,却还要向元朝军队屈膝投降,忍受无穷无尽的羞辱,这肯定是无福的。虽然在此之后,她又苟活了七年,但这种阶下囚的生活,肯定还不如在城破之前就去世,来得更坦然安心。

然而,蔡东藩将宋朝灭亡的责任,至少是部分责任让谢太后承担,这公平吗?在宋理宗当政时期,她虽然是皇后,虽然容颜焕然一新,却一直不得宠。宋理宗喜欢的是贾似道的姐姐贾贵妃,等到贾贵妃去世后,又宠爱妖媚乱政的阎贵妃。

谢氏对此无能为力,也从来没有心生妒忌,她最大程度维护了后宫的安宁,这也最终赢得了宋理宗的尊崇。而且,在开庆初年即1259年,元军渡过长江时,宋理宗就打算迁都到平江或者庆元,还是谢氏的力谏,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如果没有谢氏,南宋就算不被“突然死亡”,恐怕也会变成“小南宋”或者“南南宋”。

宋理宗时期,信赖的是奸臣贾似道,朝政都被蒙在鼓里,就连襄阳被围困了三年,才得知消息。皇帝如此,皇后又如何知情,如何力挽狂澜?到了宋度宗时期,贾似道更有拥立之功,权势更大,百官都称其为“周公”。这个时候,谢太后靠什么锄奸,又靠什么把持大局。

直到宋恭帝继位后,贾似道率精兵13万出师应战元军于丁家洲,将南宋最后的底牌输得一干二净后,谢太后才在群臣的拥护下垂帘听政,并且罢黜了贾似道。这也是她唯一主持大局的机会,她亲自见面宫廷开销,裁掉冗员,然而当时形势已经恶劣到什么程度了?

临安是南宋都城,官员们纷纷外逃,连官位都不要了。谢太后不得不在朝堂张榜,央告他们看在大宋立国三百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情分上,留下来共度时艰。就连宰相陈宜中弃官逃去,还是谢太后致信给他的母亲,劝他回朝任职。

城破的前一年,临安出现日食,这在当时是不祥之兆。谢太后立即削去自己“圣福”的尊号来顺应天变,表达对上天的忏悔。当时夏贵的部队还算能战,谢太后写信请他们来,他们却不予回应。

在常州被破的时候,陈宜中带领文武百官请求迁都,谢太后开始不许,后来经不住他们的劝说,最终答应了。但到了出发的那一天,陈宜中却爽约不来,只好将此事作罢。如此重大的事情,宰相还可以放太后的鸽子,偏偏太后拿他还没办法,可见南宋已经弱到什么程度了。

按照蔡东藩的想法,谢太后大概应该奋发神威,年轻的时候就诛杀贾似道,辅佐宋理宗成就霸业。年老的时候更应该力挽狂澜,杀尽庸碌官员,慧眼识人,发现岳飞之人,再造南宋江山,甚至平推元军。可惜,谢太后只是一位普通妇女,她贤德但不是超人,辜负了蔡东藩先生的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