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10个Excel函数,中文解读,动图演示,易学易用
在Excel的应用中,离不开函数或公式,如果对一些常见的函数或公式能够熟练地掌握,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绝对不是一点点!
一、Excel函数:Sumif
功能:对满足条件的单元格进行求和。
语法结构:=Sumif(条件范围,条件,[求和范围])。
当参数“条件范围”和“求和范围”相同时,可以省略“求和范围”。
目的:按“性别”统计“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D3:D12,I3,G3:G12)。
二、Excel函数:Vlookup
功能:搜索表区域首列满足条件的元素,确定待检索单元格在区域中的行序号,再进一步返回选定单元格的值。
语法结构:=Vlookup(查询值,数据范围,返回列数,[匹配模式])。
其中匹配模式有“0”和“1”两种,“0”为精准匹配,“1”为模糊匹配,省略该参数时,默认为模糊匹配。
目的:根据“员工姓名”查询“月薪”。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VLOOKUP(I3,B3:G12,6,0)。
解读:
1、查询值所在的列必须为查询数据范围的首列。
2、“返回列数”是相对于“数据范围”而言的,并不是依据数据源而言的。
三、Excel函数:Text
功能:根据指定的数字格式将数值转换成文本。
语法结构:=Text(值或单元格引用,格式代码)。
目的:计算员工的工作时长。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TEXT(F3-E3,'[m]分钟')。
四、Excel函数:Networkdays.intl
功能:使用自定义周末参数返回两个日期之间完整的工作日数。
语法结构:=Networkdays.intl(开始日期,结束日期,[统计方式],[节假日])。
当省略参数“统计方式”和“节假日”时,默认按正常的工作日计算。
目的:计算员工的“工作日天数”。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NETWORKDAYS.INTL(E3,F3,1,)。
解读:
如果有其他节假日,只需在第四个参数中添加单元格区域即可。
五、Excel函数:Countifs
功能:返回一组给定条件所指定的单元格数。
语法结构:=Countifs(条件1范围,条件1,条件2范围,条件2……条件N范围,条件N)。
目的:按“性别”统计“月薪”>2000的人数。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S(D3:D12,I3,G3:G12,'>'&J3)。
解读:
条件范围和条件必须成对出现。
六、Excel函数:Datedif
功能:按照指定的统计方式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差值。
语法结构:=Datedif(开始日期,结束日期,统计方式)。
常见的统计方式有“Y”、“M”、“D”,分别为“年”、“月”、“日”。
目的:根据出生日期计算年龄。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DATEDIF(C3,TODAY(),'y')。
解读:
1、Datedif函数为系统隐藏函数,在说明文档中是不存在的,各位亲在理解语法结构之后直接使用即可。
2、函数Today()的作用为获取系统当前的日期,所以上述公式的年龄是自动更新的,是最新的年龄,而不是不定不变的。
七、Excel函数:Rank
功能:返回某数字在一组数字中相对于其他值的大小排名,如果有多个值相同,则返回平均值排名。
语法结构:=Rank(值或单元格引用,数据范围,[排序方式])。
排序方式分为“0”和“1”两种,即“降序”和“升序”,如果省略,则默认为“降序”。
目的:对“月薪”进行排序。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RANK(G3,G$3:G$12)。
解读:
省略第3个参数时,默认为降序排序。
八、Excel函数:Sumproduct
功能:返回相应的数组区域乘积的和。
语法结构:=Sumproduct(数组1或单元格区域1……数组N或单元格区域N)。
当只有一个数组或单元格区域时,对元素值进行求和运算。
目的:计算商品的总销售额。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PRODUCT(C3:C12,D3:D12)。
解读:
公式的计算过程为:C3*D3+C12*D12,即对应元素乘积的和。
九、Excel函数:Numberstring
功能:按照指定的格式对数值进行大写。
语法结构:=Numberstring(值或单元格引用,格式代码)。格式代码分为1、2、3三种。
目的:对“月薪”进行大写。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NUMBERSTRING(C3,1)、=NUMBERSTRING(C3,2)、=NUMBERSTRING(C3,3)。
十、Excel函数:RMB
功能:用货币格式将数值转换为文本字符。
语法结构:=RMB(值或单元格引用,[小数位数])。
当省略“小数位数”时,默认保留2位小数。
目的:将“月薪”转换为货币格式。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RMB(C3)、=RMB(C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