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发劲点与领劲点
以武学打开世界
练拳时,每作一式动作,都要有一个发劲的部位和一个把劲领到作用点去的部位。显然,这两个部位在同一时间里是不会重合在一起的。它犹如射箭,弓弦就是发劲的部位,箭头就是把劲领到作用点去的部位。我们将发劲的部位称作“发劲点”,将领劲奔向目标的部位称为“领劲点”。
外功拳,由于它的动作特点是出击力量大面速度快,面且是冲击式的,因而在一次发劲的动作中,发劲点和领劲点都是各自固定在一处的。比如向前冲出一拳,发劲是由肩和肘的运动作出的,发劲点就在肩和肘,领劲点則在打向目标的拳。正如射箭一样,只要弓弦一次发劲和箭头一次领劲便完成一次出射。在出射的进程中,发劲点和领劲点只在空间中向前移动,面在自身中则是不会变换的。
太极拳则不然。太极拳的运动法则之一是“力发于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粗略一看,发劲点在脚跟与腰身,领劲点在手指(掌或拳),也好象与射箭没有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却并不如此简单。前文还说过,在正确贯彻力发于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运动原则时,能使人感到以脚摧身,以身摧手的作用。这个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跟、腰共同运动发劲中,脚跟(实际上是膝关节的伸张)是先腰身而发劲的。当脚跟发劲的时候,发劲点就在脚跟,膝关节伸张首先摧动腰身运动,因而此时领劲点就在腰身;接着,腰身经腿摧动也参与旋转发劲时,腰身便从领劲点变成了第二级发劲点了,这时领劲点也从腰身向前移到了肩,是腰身摧动肩向前移;继之肩又发劲摧动臂,臂又变成了领劲点,再接着,当臂也参与伸张发劲时,臂通样要从领劲点变成发劲点,使领劲点最后移到手指上去击达敌身。从以上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在运动和发劲过程中,领劲点开始是在腰身,随着武术的需要才依次向前移到肩、臂,最后到达手指3同时,发劲点开始在脚跟,继之也依次移到腰身、肩、臂。当然,当肩、臂承担着发劲点的任务时,脚跟、腰身的发劲任务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而是仍然在继续运动和发劲。这样才能使三个部位的发劲合作起来,连贯成一气。只不过要分别主欲,用力的轻重亦不尽相同。以上就是太极拳在运动时发劲点和领劲点移动的全貌。
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它的任何动作都必须通过劲点的转移来实现,即使是在很微小的范围内也是如此。例如一个简单的上步动作,提腿时,领劲点在膝部。当膝提到与胯平要伸腿向前时,钡劲点已由膝移到了脚跟,然后由脚跟领劲向前蹬出。此时支持身体重量的实脚要随着伸腿向前之势略向下蹲,使身体重心降低,以免失去平衡。落步时,脚跟先着地,就是脚跟领劲到达目的的外形表现。又例如“云手”一式,当手屈肘在胸前上抬时,掌心先是朝内,领劲点则在腕部靠拇指一侧的外缘;当手掌抬至高与眼平并随腰身转去另一方向的过程中,手臂也逐渐作内旋动作,领劲点也逐渐从拇指一侧的外缘向掌背一侧移动,最后经靠小指一侧的外缘并继续移达掌心的一侧,这时云手目标已达。当云手开始降落,手掌下按时,领劲点又已从腕部转到前臂及肘部去了。再例如“起势”,开始双手拾起时,领劲点在两个手掌上,双手下落时则在肘,最后当肘已自然垂下后领劲点又移回到掌心。在走架时,手臂常作内旋、外旋的动作,这个旋转的过程总是体现着领劲点的变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个劲点转移的作用,在推手时比较易于体会。但在盘架子时,若不细心体察;是很难体会到的。
从以上举例中,还可以看到,在运动时,发劲点和领劲点的转移过程,实质上也是虚实的转变过程。具体地说,凡领劲点都是“实”的部位,因而必然也是意识主要贯注的部位。在盘架子时,一个运动过程或发劲过程的最后一个领劲点,就是设想自身用以接触敌身的部位。例如:当设想用左掌外缘去粘住敌身某部并意欲由该处发劲制敌,则左手是实手,左掌之外缘就是实手中的实点,也是领劲点,此时左掌的内缘及五指便相应地为虚部(此即实中寓虚)。若在发劲或运动过程中,左臂由于旋转而使掌心触及敌身,掌外缘脱离了敌身,则领劲点亦随之移到了掌心上,但劲却是连续不断的。又例如,当敌向我击来一拳,我意欲将该劲走化,设想用右手掌外缘粘住了彼手,并准备用左手向敌虚处进通。此时,我右手是虚手,右掌外缘便是虚手中的实部(此即虚中寓实),也是领劲点。该领劲点便起着将我由腿、腰、臂等贯来的劲引达敌手并迫使其减速、转向的作用。若在走化敌劲的过程中,我右臂作内旋动作而使右掌之内侧接触敌手,则领劲点同样由右掌外缘转移到掌内缘,我劲亦不会断。
在此必须指出,以上例子只是盘架于时的大致情况,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形于手指”的提法,那是就一般用掌、拳出击时而言的。如果我意在用肘击达敌身,则肘就是最后的一个领劲点。这时就应是“形于肘”了。因此盘架子时,还必须根据当时对敌情的不同设想而有所不同,才能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
劲点转移的作法,主要是从武术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是太极拳的又一特点。在技击中使用的连绵不断的所谓“连环劲”就是在沾连粘随的前提下,通过运用劲点转移的功夫产生出来的。又如当一个动作半途发觉不当时,也要通过劲点的移动才能使动作得到迅速的改变,不致败着一走到底。不过这些细腻的功夫必须经过名师的指点和自己在锻炼中由各人去体会了。
总之,在运动、发劲过程中,领劲点和发幼点的不断转移,是在太极拳独有的运动方式下产生的。它也是多项行功原则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盘架中掌握好了这一点,不仅能大大提高行拳的质量,也能使走出的架子富于技击味道,于缓慢中闪现出奕奕的神采,于轻柔中蕴藏着深沉的劲力,充分显示出武术的健和美。反之,如果掌握不好,就难免给人以软弱无力的印象了。
全 集
爱武术·就收藏@好功夫·勤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