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 > 内科病用药 > 胃肠炎用药篇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滇苦菜
别名 苦马菜、滇苦苣菜
来源 为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至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有乳汁。茎直立,基部无毛,顶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深褐色腺毛。叶长椭圆状广披针形,长15-28厘米,宽2-6厘米,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边缘具较稀不整齐的短刺状尖齿,基生叶有短柄,茎生叶基部抱茎,有一宽大尖锐的耳。春夏开花,黄色,头状花序,排成疏松伞房花序式的短圆锥花序,梗和总苞下部初期有蛛丝状毛,有时有疏腺毛,总苞钟状,长10-15毫米,宽6-10毫米,暗绿色,总苞片2-3层,内层苞片条状披针形,先端尖锐,具疏生长毛,花全部舌状,两性,舌片长约0.5厘米,宽0.5毫米,结实。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扁平,每面除有3条明显纵脉纹外,并具有粗糙横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极多,柔弱。
生境与分布 生于路边、山沟、山野等处。全国各地广有分布。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 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痈疮肿毒,中耳炎。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绞汁滴耳。
南五味子别名 红木香、紫金藤、紫荆皮、盘柱香、内红消、风沙藤、小血藤、长梗南五味子、盘柱南五味子
来源 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 longe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以根、根皮、茎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木质藤本,长2.5-4米,全株无毛。根外皮褐色,断面红色,有樟脑香气。小枝圆柱形,褐色或褐紫色,有明显皮孔,表面有时呈剥裂状。单叶互生,具窄线形的叶柄,叶片革质,呈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疏生锯齿或近基部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带紫色,两面均无毛。夏季开黄色杯状花,芳香,单生于叶腋,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梗长1-8厘米,花后下垂,萼片与花瓣无甚区别,8-17片,常3片为一轮,在外面的较小,雄蕊柱近球形,雄蕊30-70,雌蕊群椭圆形,心皮40-60,柱头圆盘状。花托随果实的发育而延长。果实为多数卵形至椭圆形的浆果,集生在花托上而成球形的聚合果,熟时呈暗红色,果梗细长下垂。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林缘灌木丛中。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及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将根、根皮、茎分别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辛、苦、温。活血理气,祛风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溃疡病,胃肠炎,中暑腹痛,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用量6-15克。
参考配方 1.急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呃逆:南五味子根、山鸡椒各10克,乌药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2.胃、十二指肠溃疡:南五味子根研末,每日6-10克,开水冲服。
3.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南五味子根皮2斤,救必应二层皮1.5斤,樟树皮1斤,香附0.5斤,共制成丸剂。成人每次3-5克,小儿1.5-3克,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
羊蹄甲别名 老白花、洋紫荆、猪迹羊蹄甲
来源 豆科羊蹄甲属植物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 L.,以根、树皮、叶、花入药。
形态特征 半常绿小乔木,高达8米。单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圆形或宽卵形,有时几为肾形,先端2裂至叶片的1/4-1/2处,裂片近三角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或心形,两面近无毛,主脉9-11条。春季开花,花时落叶或不全落,短总状花序,花大芳香,粉红色或白色,有红紫色或黄色条纹,有短梗或近无梗,萼管状,有绒毛,裂片1,佛焰苞状,先端全缘或具5小齿,花瓣5,最上一片稍宽大,倒卵形,其余倒披针形,发育雄蕊5或3,子房有长柄,花柱长过雄蕊。荚果扁平,长15-25厘米,宽1.5-2厘米,种子10-15粒,扁平圆形,褐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丛林中,常栽培为行道树。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根、树皮全年可采。叶、花夏季采。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根:微涩、微凉。止血,健脾。树皮:苦、涩、平。健脾燥湿。叶:淡、平。润肺止咳,缓泻。花:淡、凉。消炎。
主治用法 根:咯血,消化不良。用量15-30克。树皮: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用量15-30克。叶:咳嗽,便秘。用量10-15克。花:肝炎,肺炎,支气管炎。用量10-15克。
参考配方 消化不良性腹泻:羊蹄甲树皮15-30克,水煎服。胡椒为引。
黄毛耳草别名 拖地莲、铺地蜈蚣、白头走马仔、细种节节花、蜈蚣草
来源 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黄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 (Palib.) Merr.,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密生黄色长柔毛,尤以茎、叶柄、托叶、叶下面脉间为多。茎匍匐,节上生根,基部稍木质化,细长,有棱角。叶对生,柄极短,叶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2厘米,先端稍尖,基部稍圆,托叶相连,有钻状齿。夏季开花,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萼筒漏斗状,与花梗同长,裂片披针形,花冠漏斗状,4深裂,淡紫白色,雄蕊4,花丝短,柱头棒状二裂,中部有毛。蒴果小扁球形,被密毛,顶端有和果实等长的宿萼。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灌丛下及溪边湿地草丛中。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至南部各省区。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
性味功能 苦、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小儿急性肾炎,乳糜尿,功能性子宫出血,咽喉肿痛,外用治毒蛇、蜈蚣咬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疔疮肿毒。用量15-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胃肠炎:黄毛耳草、檵木嫩枝叶各60克,车前草、铁扫帚各30克,水煎服。
2.急性传染性肝炎:黄毛耳草、地柏枝各30克,蒲公英、紫金牛、白茅根各15克,水煎服。
3.黄疸:黄毛耳草60-90克,水煎,白糖调服,每日一剂。
4.慢性肝炎:黄毛耳草30克,六月雪、夏枯草各15克,虎刺、阴行草各12克,海金砂、紫花前胡、野山楂根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5.乳糜尿:黄毛耳草30克,金樱子根15克,车前草、贯仲各10克,水煎服。
6.痢疾:黄毛耳草10-15克,水煎服。
7.跌打损伤:鲜黄毛耳草适量,捣烂,火上烘热,趁热搽伤处,每日1-2次。
8.中暑:黄毛耳草60克,水煎服。
9.毒蛇咬伤:鲜黄毛耳草适量,捣烂外敷,另用鲜黄毛耳草60-120克,水煎服,水酒为引。
鸡眼草别名 人字草、三叶人字草、掐不齐、老鸦须、铺地锦、白斑鸠窝、细花草
来源 为豆科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茎直立,分枝多,被白色向下生长的毛。三出复叶互生,有披针形托叶2片,小叶长椭圆形,长0.5-1.5厘米,宽3-8毫米,先端浑圆,有小突刺,基部楔形,全缘,中脉及叶缘具白色长毛,叶脉羽状,呈“人字形”,掐之不齐。夏日叶腋生花,1-3朵,花梗长约6毫米,小苞片4,花梗下面着生1枚,萼下着生3枚,花萼钟状,深紫色,蝶形花冠浅玫瑰色,长不及1厘米,翼瓣与龙骨瓣末端有深红色斑点,花冠和雄蕊在果时脱落。荚果卵状矩圆形,长约4毫米,通常较萼稍长或长不超过花萼的一倍,顶端有小喙。种子1粒,黑色,有棕色斑点。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林缘、田边、以及溪旁等处。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
性味功能 甘、淡、微寒。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止泻。
主治用法 胃肠炎,痢疾,肝炎,夜盲症,泌尿系感染,跌打损伤,疔疮疖肿。用量:10-30克。
参考配方 1. 急性胃肠炎、痢疾:鸡眼草、铁苋、仙鹤草各30克,辣蓼15克,水煎服。
2.夜盲症:鸡眼草10-12克,炒黄研粉,拌猪肝蒸服。
3.突然吐泻腹痛:鸡眼草嫩叶尖,嚼汁咽下,少时可愈。
4.发烧吐泻:鸡眼草、土藿香、紫苏叶各10克,水煎服,1日3次,每次3酒杯。
5.腹泻:鸡眼草15克,对红、白糖煎服。
6.感冒高热、咳嗽胸痛:鸡眼草30克,紫苏叶10克,金锦香10克,水煎服。
7.跌打损伤:鸡眼草、酢浆草各适量,捣烂外敷。
8.小儿疳积:鸡眼草15克,水煎服,连服3天。
9.赤白久痢:鲜鸡眼草60克,凤尾草15克,水煎,饭前服。
菝葜别名 金刚藤、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
来源 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菝葜 Smilax china L.,以根状茎及叶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攀援灌木。地下根状茎横走,膨大部分呈不规则菱角状,木质,坚硬,棕色,味涩。茎枝圆形,坚硬,长达2米余,有散生倒刺,茎上有少数分枝。单叶互生,开花时期叶非常幼小,叶柄长7-20毫米,近中部有卷须2条,下半部具鞘,叶片革质,有光泽,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12厘米,宽2-10厘米,先端短尖或圆形而凸头,基部近圆形或心形,全缘,两面无毛,下面微苍白,有3-5条较明显的主脉。5月间开花,伞形花序腋生,总梗长1-3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萼片3,卵形,淡绿色,花瓣3,矩圆形,约与萼片等长,绿黄色,雄蕊6,花丝短,药黄色,雌花花被与雄花同,退化雌蕊成丝状,子房上位,长卵形,3室,柱头3裂,稍反曲。浆果球形,熟时粉红色,直径约8毫米,有种子1-3粒。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灌木丛中。分布于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挖,夏季采叶。
药理作用 1.本品25%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用25%与50%的煎剂,不论灌胃还是腹腔注射,均能暂时抑制锥虫的繁殖。3.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性味功能 甘、酸、平。祛风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根状茎: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糖尿病,乳糜尿,白带,癌症。用量30-60克。叶:外用治痈疖疔疮,烫伤。适量,研末调油外敷。
参考配方 1.风湿关节痛:菝葜、虎杖各30克,寻骨风15克,白酒1.5斤,泡7天,每次约服15克,早晚各服一次。
2.胃肠炎:菝葜根状茎60-120克,水煎服。
3.乳糜尿:菝葜根状茎、楤木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4.癌症:菝葜根状茎1-1.5斤,切片晒干,水浸1小时,文火浓煎3小时去渣,加猪肥肉30-60克,煮1小时,取药液500毫升,一天内分数次服完。
5.烧烫伤:新鲜菝葜叶(烤干,勿焦),研成粉,麻油调成膏,每日涂患处1-2次。
老鹳草别名 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五叶草、五瓣草、铁灯碗、紫地榆
来源 为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植物老鹳草Geranium nepalense Sweet.,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茎平卧,后斜升,多分支,绿色带红,节略膨大,全体被细毛。单叶对生,具长柄,越向上柄越短,常扭曲,密生细毛,托叶披针形,叶片3-5掌状深裂,裂片菱状倒卵形,长3厘米许,裂片先端尖,边缘具粗齿裂,两面有细柔毛。夏季开白、紫红色或淡红色花,单生叶腋,或2-3朵成聚伞花序,花梗在花时伸长,果时弯曲下倾,被毛,花萼5,披针形,先端细尖,被短毛,花瓣5,宽倒卵形长于花萼,先端凹入,内面有5条紫红色条纹。雄蕊10,基部联合,子房上位,5室,花柱5裂。蒴果有微柔毛,喙较短,果熟时5个果瓣与中轴分离,喙部由下向上内卷。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山坡、草地及林边。分布于华中、西南等地。
采集加工 秋季采割全草。
药理作用 1.老鹳草煎剂试验于家兔,在一定剂量下抑制肠蠕动,有止泻作用,大剂量时反有泻下作用。2.抑菌试验: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3.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叶、茎的效价比根高。煎剂去鞣质后,抑菌效果减弱,抑制病毒不受影响。
性味功能 苦、微辛、平。祛风湿,活血通经,清热止泻。
主治用法 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痢疾,月经不调,疱疹性角膜炎。用量10-15克。
参考配方 1.痢疾、肠炎:老鹳草60-90克,水煎服。
2.风湿性关节炎:①老鹳草120克,放入2斤白酒中浸5-7天,每次服约15毫升,每日2次。或以老鹳草15-30克水煎服。②老鹳草、透骨草各20斤,独活、威灵仙各5斤,防风8斤,穿山龙10斤,制草乌90克先煎,水煎2次,并液浓缩至40斤,加酒40斤,每服15-20毫升,每日3次。
3.疱疹性角膜炎:老鹳草制成20%的眼药水,每小时滴眼一次,同时用1%阿托品散瞳。
4.上吐下泻:老鹳草30克,枫树叶10克,灶心土10克,水煎服。
5.妇女月经病、不孕症:老鹳草15克,望江南种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十余剂。
火炭母别名 赤地利、火炭星、火炭藤、白饭草、白饭藤、信饭藤、野辣蓼
来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蔓性草本,高可达1.5 米,茎圆柱形,略具棱沟,无毛或稍被毛,直立或斜上,下部质坚实,多分枝,伏地者节处生根,嫩枝紫红色。单叶互生,叶柄短而有翅,叶片矩圆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5-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截形、浑圆或近心形,有时具2耳状裂片,枝上部叶心形,有短柄或无柄而抱茎,上面绿色,常有紫黑色“V”形斑块,下面主脉有毛,托叶鞘膜质,长而斜截形。秋季枝顶开白色或淡红色小花,头状花序再组成圆锥状或伞房状,花柱轴常被腺毛,花被5深裂,瘦果卵形,具三棱,黑色光亮。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林边、路旁、溪边、草坡及湿润肥厚土壤上。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区。
采集季节 全年采收。
药理作用 抑菌实验: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酸、微涩、凉。清热解毒,利湿消滞,凉血止痒,明目退翳,镇惊。
主治用法 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白喉、百日咳、角膜云翳、霉菌性阴道炎、白带、乳腺炎、疖肿、小儿脓疱疮、湿疹、毒蛇咬伤。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
参考配方 1.急性胃肠炎:火炭母、凤尾草各10克,海金沙、六耳苓各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白喉:火炭母鲜叶150克,蜂蜜5毫升。鲜叶捣烂取汁30毫升,加蜂蜜,为一日量,分5-6次服。病重者少量多次灌服,一般连服2-4天。服药期间忌油煎或炙炒食品。
3.小儿支气管炎:火炭母60克,野花生、仙鹤草、紫珠草、鱼腥草各15-30克,枇杷叶、胡颓子各10克,甘草3克,水煎2次,分3-4次服。
4.防暑:火炭母2份,海金沙藤、地胆草各1份,甘草适量,每次总量30克,煎水代茶饮。
5.角膜云翳、白斑:火炭母、十大功劳各30克,加水2升,煎4-5小时,过滤浓缩至150毫升,再过滤,pH5.5-6,每2小时滴眼一次,疗程1-2月。药液3-5日换一次,过期变质失效。
6.霉菌性阴道炎:火炭母30克,煎水坐浴。火炭母粉,冲洗后局部喷撒。两者交替使用,3-5次为一疗程。
7.子宫颈癌:火炭母120克,茅莓60克,榔榆片30克,蛇床子12克,水煎服。先服苏铁叶120克,红枣12枚,后服本方。
8.小儿惊风:火炭母茎叶30克,煎水服。
七水田别名 水狗仔、水虾公、屈头鸡、黑冬叶、冬叶七、米荷瓦、马老头、水鸡仔、水萝卜、水槟榔、裂果薯
来源 为蒟蒻薯科(蛛丝草科、箭根薯科)裂果薯属植物裂果薯Schizocapsa piñataginea Hance Tacca plantaginea (Hance) Drenth.,以块茎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25厘米。地下有肥大块茎,长圆形,长2-4厘米,直径约1.5厘米,白色,常弯曲横生土中,具多数须根。叶基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下延稍抱茎,全缘,上面叶脉下凹,于背面凸起,两面无毛。夏末秋初从叶丛中抽出花葶,顶端生花10余朵,形成伞形花序,总苞片4枚,外面2枚较大,花两性,整齐,花梗长1-1.5厘米,苞片线形,花被钟状,外面淡绿色,内面淡紫色,裂片6,二轮,外轮3片较窄长,内轮3片较短宽,雄蕊6,与裂片对生,花丝上部呈倒生的袋状,花药淡紫色,生于袋内,子房下位,1室,胚珠多数,花柱短,柱头3枚。蒴果近倒卵形,直径6-8毫米,无宿存花被片,种子多数。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沟边、田埂草地上。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采集加工 随时可采,去须根,晒干备用或鲜用。
药理作用 本品有毒,部分病人服15-30克水煎剂30-6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病人服用3天后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停药后慢慢恢复正常。对狗进行毒性试验,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可便血,解剖发现有肠壁粘膜充血,并有坏死灶。
性味功能 苦、寒,有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理气止痛,截疟。
主治用法 咽喉肿痛,急性胃肠炎,泌尿道感染,牙痛,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风湿关节炎,月经不调,疟疾,跌打损伤,外用治疮疡肿毒,外伤出血。用量3-10克,水煎服,或研末吞服1-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溃疡病,胃炎:水田七、香附各60克,石菖蒲30克,研细粉压片,每片0.3克,每服4-6片,每日3次。
2.疟疾:水田七3-6克,胡椒作引,水煎服,每日一剂,忌酸、冷、鱼、鸡、蛋类,豆类、牛羊肉,孕妇忌服。
3.风湿性关节炎:鲜水田七根适量,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
红枣别名 大枣、枣子
来源 鼠李科枣属植物枣Zizy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以果实、根及根皮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小枝具细长的刺,刺直立或钩状,幼枝呈之字形曲折。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少有卵形,长3-7厘米,宽2-3.5厘米,先端稍钝,基部歪斜,边缘具细锯齿,3主脉自基部发出,侧脉明显。4-5月开花,7-8朵常着生于叶腋成聚伞花序,淡黄绿色,较小,花萼5裂,上部呈花瓣状,下部联合成筒状,绿色,花瓣5,雄蕊5,与花瓣对生,着生于花盘边缘,花盘圆形,边缘波状,雌蕊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突出于花盘中央,先端二裂。核果卵形至长圆形,长1.5-5厘米,熟时深红色,果肉味甜,核两端锐尖。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采集加工 根、树皮四季可采,7-8月采果。
药理作用 小白鼠每日灌服枣煎剂共3周,体重及游泳耐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证明有增强肌力的作用。
性味功能 果:甘、温。补脾益气,养心安神。树皮:苦、涩、温。消炎,止血,止泻。根:甘、温。行气,活血,调经。
主治用法 果: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盗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树皮: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根: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用量均为6-10克。生枣赢瘦者不可食,干枣忌与葱同食,与鱼同食令人腹痛,若蒸枣用糖、蜜拌,久食损脾。杀乌头、附子、天雄毒。
参考配方 1.过敏性紫癜:红枣60克,煎汤服,每日3次,喝汤吃枣,连服一周。
2.外伤出血:枣树皮适量,将中层皮用微火炒成黄色,研成细粉,加冰片少许(500:1)备用。
3.胃肠炎,胃痛,下痢腹痛:枣树皮12-15克,水煎去渣,加红糖服。
4.表虚自汗:红枣10个,乌梅肉10克,桑叶12克,浮小麦15克,水煎服。
5.令发易长:取东行枣根3尺,横安甑上蒸之,两头汗出,收取傅发即易长。
6.反胃呕哕:干枣叶30克,藿香15克,丁香8克。每服6克,姜3片,水一盏煎服。
7.久服香身:大枣肉、桂心、白瓜仁、松树皮为丸,久服之。
无患子别名 油患子、苦患子、洗手果、木患、木患树、肥皂树、肥珠子、洗衫子、黄目子、目浪子
来源 为无患子科无患子属植物无患子Sapindus muhorossi Gaertn.,以根、果实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0-25米。树皮黄褐色,平滑。枝条淡黄褐色,有皮孔。叶互生,双数羽状复叶,连叶柄的长度20-45厘米,小叶8-16片,互生或近对生,卵状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淡绿色,纸质,无毛,网脉明显。夏季开黄白色或淡紫色花,圆锥花序顶生及侧生,长10-30厘米,有茸毛,花杂性,萼片5,不等大,花瓣5,两侧密生长软毛,雄花有雄蕊8个,中有退化子房,两性花雄蕊小,不外露,子房卵形,柱头3裂。核果球形,有棱,果皮黄色或棕黄色,肉质,有肥皂作用,种子球形,黑色而硬。
生境与分布 生于温暖、土壤松而稍湿润的山坡疏林或村旁较肥沃的向阳地区,或栽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及台湾、湖北西部。
采集季节 根全年可采,果实秋季采集。
药理作用 1.皮下注射无患子提取的皂甙类物资,可使家兔血压下降,血胆固醇无变化。2.用丰富胆固醇饮食养家兔,动脉硬化后,口服无患子提取的皂甙30-50天,从第40天开始血胆固醇从248-292毫克%降低到53-110毫克%,若在动脉硬化后的第40天开始治疗,则降胆固醇作用不太显著,同时血卵磷脂增加。3.无患子皂甙有溶血作用,给家兔静注,至死量为0.03-0.04克/公斤,死因为呼吸麻痹。4.服无患子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解救方法为:洗胃,内服蛋清、面糊或活性炭;同时可注射25-50%的葡萄糖液,处理后如仍频繁呕吐,可注射阿托品对症治疗。
性味功能 果:苦、微辛、寒,有小毒。清热除痰,利咽止泻。根:苦、凉。清热解毒,化痰散瘀。
主治用法 果: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百日咳,急性胃肠炎。根:感冒高热,咳嗽,哮喘,白带,毒蛇咬伤。果用1-3个,水煎冲蜂蜜服。根用量15-30克。
参考配方 1.白喉:无患子1份,蜂蜜2份。将无患子横切3/4,用竹蒸笼盛之,三蒸三晒,每次蒸3小时,晒2天,放入碗内入蜂蜜,隔水炖6小时,取出过滤备用。内服每日5次,每次5毫升。应用时必须多次蒸晒去毒。
2.急性胃肠炎:无患子6克煅炭煮水服,每日2-3次。
3.流感:无患子根15-30克,水煎服。
佩兰别名 兰草、泽兰、大消食草
来源 为菊科兰属植物圆梗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佩兰E. fortunei Turcz.,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1.圆梗泽兰:多年生草本,高1.5-2米。根茎短,细根丛生。茎直立,多分枝,密被短毛,表面有纵沟和紫色斑点。叶对生,有短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楔形,两面疏生细毛,背面较密,并有腺点,边缘有粗锯齿。头状花序有短梗,在枝顶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圆筒状,全为管状花,白色或有时淡紫色。7-8月开花,9-11月果熟。
2.佩兰:高0.7-1.2米,根状茎横走。茎直立,下部光滑无毛。叶对生,下部叶早落,中部叶有短柄,通常3深裂,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9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叶脉羽状,揉之有香气,上部叶较小,通常不分裂,秋季开花,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聚伞花序。全为管状花,花冠白色,柱头伸出花冠之外。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低山坡疏林下、山谷湿地草丛、郊野路边、水沟边。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区。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
药理作用 1.佩兰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2.本品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肾、肝而生糖尿病。3.叶的醇浸出物含有毒成分,家兔给药后能使其麻痹,抑制呼吸,心搏变慢,体温下降,血糖过多及糖尿诸症。4.口服佩兰使小鼠动情期暂时停止,排卵受到抑制。
性味功能 辛、平。醒酒,化湿,清暑。
主治用法 夏季伤暑,发热头重,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口中发粘,急性胃肠炎,胃腹胀痛。用量5-10克。
参考配方 1.夏季伤暑:佩兰10克,鲜荷叶15克,滑石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2.急性胃肠炎:佩兰、藿香、苍术、茯苓、三颗针各10克,水煎服。
3.消化不良、中暑、腹泻:佩兰花6克或全草15-30克,水煎服。
4.咽喉炎、扁桃体炎:佩兰根15克,水煎服。另取根加醋磨汁含嗽。
5.痛经、胃痛:佩兰根15克,水煎冲红糖黄酒服。
6.跌打损伤:佩兰根研粉,一日2次,每次6-10克,黄酒冲服。
乌药别名 天台乌、台乌、矮樟、香桂樟、铜钱柴、班皮柴
来源 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Lindera strychinfolia (Sieb. et Zucc.) Vill.,以根、树皮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根木质,纺锤形,有结节状膨大,外皮淡紫红色,内部灰白色。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被褐色柔毛。叶互生,革质,有短柄,叶片椭圆形至卵形,长3-7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钝形,全缘,主脉3出,极明显,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有细毛。春、冬季叶腋开黄绿色小花,雌雄异株,多为伞形花序或成簇,总花梗短或无,花被6片,雄花有能育雄蕊9,花药2室,雌花有不育雄蕊多个,子房1室1胚珠。核果近球形,熟时红黑色,基部有浅齿状宿存花被。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也有栽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区。
采集季节 根皮及树皮四季可采,冬春采挖为佳。
药理作用 1.内服乌药所含的挥发油,有兴奋大脑皮质作用,并有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循环、升血压、发汗作用。2.局部涂用挥发油,可使局部血管扩张,缓和肌肉痉挛性疼痛。3.抑菌试验: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温。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用法 心胃气痛,吐泻腹痛,痛经,疝痛,尿频,风湿作痛,跌打伤痛,外伤出血。用量3-12克。
参考配方 1.胃肠炎,胃痛:①乌药、青木香各等量,研末水泛为丸,每服3-8克,每日2次。②乌药、南五味子根皮各等分,共研末,每服3克,日3次,温开水送服。③乌药10克,铁扫帚10克,水煎服。
2.外伤出血:乌药树皮晒干研末,敷患处。
3.痛经:①乌药、香附、生姜各10克,砂仁、木香(后下)各6克,水煎服。名加味乌药汤。②乌药10克,当归、炒延胡索、炒白芍各10克,水煎服。
4.跌打损伤:①乌药叶捣烂敷患处。②乌药30克,威灵仙茎叶15克,水煎服。背部伤痛尤宜。
5.腹泻:乌药10克,大蒜头1个,水煎服。
6.胸腹胀痛:乌药、香附各10克,木香5克,水煎服。
7.寒疝,阴囊肿痛:乌药10克,小茴香、桔核各3克,水煎服。
山莓别名 三月泡、五月泡、刺葫芦、吊杆泡、溽秧泡、黄莓、大麦泡、猪母泡、高脚泡、对嘴泡
来源 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 f.,以根、叶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小灌木,高1-2米。茎直立,具基出枝条,小枝棕红色,仅幼时被有柔毛,老则脱落,散生稍弯皮刺。单叶互生,具长柄,有时较叶片长,柄与中脉均有小钩刺,托叶贴生叶柄上,叶片卵形,长3-9厘米,宽2-5厘米,不裂或三浅裂,有不整齐重锯齿,先端尖,基部浅心形或平截,基脉三条,两面被毛。春季小枝上开花,1或数朵聚生于叶的对面,花梗长不足1厘米,疏被柔毛,萼片卵状披针形,端尖,密被灰白色柔毛,花冠白色,直径约3厘米,花瓣5,长椭圆形,端尖,雄蕊多数,心皮多数,生于一隆起的花托上。聚合果球形,径约1.2厘米,鲜红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草地,溪边、灌木丛及村落附近。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陕西等地。
采集季节 秋季采集根;自春至秋可采叶。
性味功能 根:苦、涩、平。活血、止血、祛风利湿、解毒、消食积、止痢泻、补虚。叶:苦、凉。消肿解毒。
主治用法 根:吐血、便血、肠炎、痢疾、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叶:外用治痈疖肿毒。用量:根15-30克。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食积饱胀:山莓根皮捣碎,酒炒焦研末,成人每次服1.5-3克,小儿酌减,用水吞服。
2.肚痛腹泻:山莓根3克,嚼吃。
3.外感挟湿、吐泻:山莓根皮15克,捣烂兑淘米水,取汁服。
4.红白痢疾:山莓根15克,红痢和红糖,白痢和白糖,水煎服。
5.黄水疮:山莓根15克,焙干研末,撒敷患处。
6.红崩:山莓根皮、金银花藤、六月雪各30克,煎水,以酒为引,一日服3次,每次2酒杯。
7.痢疾、腹泻、丝虫病:山莓根10-15克,水煎服。
8.目赤:山莓叶30克,石膏10克,水煎服。
9.风湿关节痛:山莓根15-30克,水煎服。
10.妇女经前腹痛:山莓根20克,茜草、乌药各10克,香附子15克,水煎服。
枫树别名 路路通(果)、枫香树、大叶枫、枫子树、鸡爪枫、鸡枫树、白胶香(树脂)、九孔子
来源 为金缕梅科枫香属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Taiwaniana Hance,epith.mut.,以根、叶、果实及树脂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20-40米。树干直,皮灰褐色,呈不规则裂开。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1厘米,叶轮廓宽卵形,基部心形,长5-12厘米,宽7-17厘米,常掌状3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长锐尖,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初时沿脉有毛,老时脱落,下面淡绿色,幼时密生细毛,老时仅叶脉具毛。春季开黄绿色花,单性同株,雄花排成葇荑花序,无花被,雄蕊多数,雌花25-40,子房互相愈合,排成球形头状花序,直径1.5厘米,单生短枝叶腋。蒴果集生成头状球形果序,直径2.5-4.5厘米,每果有宿存的花柱所变成的刺状物下垂。种子多数,多角形,略有翅。
生境与分布 生于土壤湿润而肥沃的林边、坡地、或村旁树林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北至河南,南至福建、广东,东至台湾,西至西南诸省。
采集加工 秋冬采果,夏采叶,全年采根。树脂在砍伤的老树上采取。
性味功能 根:苦、温。祛风止痛。叶:苦、平。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果:苦、平。祛风通络,利水,下乳。白胶香:苦、辛、平。解毒生肌,治血止痛。
主治用法 根:风湿性关节痛,牙痛。叶:肠炎,痢疾,胃痛,外用治毒蜂蜇伤,皮肤湿疹。果:乳汁不通,月经不调,风湿关节痛,腰腿痛,小便不利,荨麻诊。白胶香:外伤出血,跌打疼痛。用量:根、叶15-30克。果3-10克。白胶香1.5-3克。外用适量,孕妇忌服。
参考配方 1.急性肠炎:枫香叶、黄荆叶各10克,辣蓼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枫香叶1斤,加水3斤,煎后浓缩成1000毫升(用鲜叶时浓缩成500毫升),每次服10-20毫升,按年龄增减,每日3次。
3.风湿:枫树果实30个,泡酒服。也可用枫树树脂烧烟熏患处。
4.风丹,皮肤发痒:枫树树皮熬水洗患处。
5.赤白痢:枫树树叶60克,木炭、山苍子各6克,水煎服,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