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不是亡于官渡,而是亡于废长立幼和内斗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的基本态势是,无论是辖区面积,还是人口,还是物资储备,袁绍都处于绝对优势。因为袁绍处在黄河以北的河北、山西以及山东北部的青州地区,受到的战乱影响相对较小。

而曹操因为连年征战,所处区域又是四战之地,一直在反复拉锯之中,到官渡之战前才基本稳定下来。就在官渡之战的前一年,曹操才刚彻底消灭了淮南的袁术和徐州的吕布,这都是以比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取得的成绩。

在这种形势下,对曹操来说,这时候显然不是和袁绍进行战略决战的合适时机。无论兵源还是物资储备,曹操都已经非常紧张,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几年,屯兵积谷,喘口气,等实力再强大一些,再和袁绍进行战略决战。

但袁绍显然已经等不及了。从袁绍的角度看,既然幽州、冀州、青州和并州都已经摆平了,兵多将广,粮饷充足。而这时候剩下的还能够在中原地区和袁绍抗衡的,就只有曹操了。如果袁绍想统一全国,当然只能先对付曹操。

而且,越是曹操需要休整的时候,袁绍就越是要和曹操进行战略决战,就是要趁曹操虚弱的时候和曹操进行战略决战。而且,从袁绍的战略意图来看,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一战击败曹操主力,彻底消灭曹操的势力。

这时袁绍阵营中的沮授给袁绍的意见是,河北也一直在打仗,也是人困马乏,也需要休整。而且,在实力上又是袁绍占据绝对优势,兵力又比曹操多,当然不需要主动与曹操进行战略决战,而是应该派小股精锐军队,在不同的地区袭扰曹操,迫使曹操在不同战场之间疲于奔命。沮授认为,这是万全之计。

这个办法可不可行呢?

这之前,皇甫嵩奉命去关中地区平定王国之乱的时候,本来处于绝对优势,董卓当时随军前往,建议皇甫嵩主动出击,但皇甫嵩认为,他们所驻扎的陈仓城虽然小,但是还比较坚固,王国的军队一时半会儿是攻不下来的,而王国的军队如果困于坚城之下,师久无功,自己就会乱了。所以,皇甫嵩认为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之道。

结果果然如皇甫嵩所料,王国率叛军围攻陈仓,久攻不下,师老兵疲,人无斗志,就开始往向自己的老家凉州地区撤退。这时候皇甫嵩乘势出击,就彻底击溃了王国的叛军。

所以,沮授给袁绍的建议就是这样,避实击虚,让曹操疲于奔命。这样,就可以把袁绍兵多将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充分利用曹操此时可以出动的主力野战部队数量不足的劣势。

其实,袁绍也尝试过这种办法,但效果并不好。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

也就是说,这种骚扰战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曹操在黎阳和袁绍的对峙也是互有胜负,袁绍并未取得太大的胜利。

久攻不下之后,袁绍的战术就变了,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这对曹操来说,当然是非常危险的。很快,因为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近一年,曹操的物资储备就不足了,曹操有些想后退,但是在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人的劝阻下,还是坚持住了,继续等待时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而这期间,真正改变了袁绍和曹操的战略态势的,其实就是许攸突然主动投降曹操,不但把袁绍军中的虚实全盘告诉了曹操,而且给曹操出了偷袭乌巢的建议。正是因为偷袭乌巢成功,让袁绍的军队也面临着物资紧缺的态势。

加上作为前锋部队的张郃、高览也突然主动投降曹操,变起仓促,袁绍措手不及,只能弃军逃走。曹操终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但即使在官渡之战结束之后,如果袁绍敛兵聚谷,虽然一时半会儿没有大规模主动进攻曹操的能力,但是自保有余。官渡之战的真正意义是,让曹操暂时解除了被袁绍一举消灭的危险,从而得到了暂时的休整机会。

所以,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想的也并不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袁绍,而是在取得青州和冀州等部分郡县之后,就主动停止了进攻,调转枪口,开始准备南征刘表。

真正让曹操得到彻底消灭袁绍势力,得到河北的地盘的,其实是因为袁绍在官渡之战一年多之后病死,长子袁谭和被袁绍的部下奉为新主的袁尚之间发生了冲突,袁谭抵挡不住,主动向曹操纳表请降,请求曹操出兵帮自己对付袁尚。也正是因为袁谭引狼入室,才让曹操得到了彻底消灭袁绍势力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