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伟畏罪自杀?这是他对命运最后的抗争
祁同伟终于还是死了。
不过,电视剧对这一段处理得比较草率。很显然,电视剧本身是为了表现一贯伟光正、高大全的侯亮平的有勇有谋的,而祁同伟仍然只是给他垫背的。但对观众来说,无论前面对侯亮平用了多少技术手法来渲染,都不会增加观众对他的好感,但对作为垫脚石的祁同伟的处理,大概是为了表现祁同伟临死前已经彻底疯狂。
我看过的网上流传的剧本里,不是这样。祁同伟的死,甚至可以说,有些英雄末路的悲壮。
后半部分对祁同伟的交代比较多一些,其实可以说,虽然出身、遭遇不同,但祁同伟对侯亮平多少有些惺惺相惜。也可以说,在祁同伟、侯亮平和陈海三个人中间,祁同伟并不认为陈海有资格、有能力作为他的对手,但他对侯亮平是青眼有加的。
整个电视剧的主线,上层是沙瑞金和高育良比手腕,下来就是祁同伟和侯亮平在斗智斗勇,至少在祁同伟这边来看,这是棋逢对手的斗争。隐约之中,也可以说,祁同伟认为侯亮平应该是能够和他一样,相互引为知己,惺惺相惜的。
在最后的决战中,祁同伟本来完全可以一枪击毙侯亮平,但他并没有,而是选择了把枪口抬高一点,只是警告性的开了一枪,然后对侯亮平喊话,让他不要过来。
他的意思应该是,他本来是想鱼死网破的,但他鱼死网破的困兽之斗的对象并不是他引为知己的侯亮平,而是要让奉命来抓捕他的警察也死几个,给他垫背。
也就是说,他最后对抗的对象是整个国家机器,而不是特定的个人。所以,他希望能死几个人,给他垫背,但并不包括侯亮平。他希望自己在最后的决斗中,侯亮平能够理解他,作壁上观,让他死得体面一些。
但侯亮平显然并不这么想。蔡成功一直把侯亮平当朋友,但侯亮平只是把他当成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从来没有信任过。祁同伟把侯亮平引为知己,但侯亮平其实并没有把祁同伟当成知己,也不愿意理解祁同伟,用他自己的话说,祁同伟的信念是纸糊的,经不起现实的碰撞。
所以,当祁同伟让侯亮平退回去,让他和这个曾经让他的三观彻底崩溃的权力世界做最后一搏时,侯亮平选择了让自己为这个权利世界挡枪。
靖难之役时,一开始朝廷军队是占上风的,曾有过几次机会杀死燕王朱棣。但是因为建文帝在出征之前叮嘱过,领兵诸将只能活捉,不能让他背上杀叔之名。之后,燕王也发现,朝廷军队并不会对他个人下死手。所以,每次燕军打了败仗,他就自己断后,让其他人先走,他自己则在最后,用他一个人来掩护燕军撤退。
建文帝顾念燕王是自己的叔叔,不忍下死手,但燕王并不顾念这点血水之情,而是利用了这一点。
祁同伟最后对侯亮平多少是有些念旧情的,不忍对他下手,但侯亮平对他谈不上什么旧情,只是希望继续以他一贯的英勇无畏、大智大勇来生擒祁同伟,让祁同伟回去接受法律的审判。也就是说,祁同伟眼里的侯亮平是老同学,而侯亮平眼里的祁同伟只是猎物。
祁同伟死后,侯亮平对高育良的说法是,祁同伟畏罪自杀了。很显然,这是组织结论,不是侯亮平的个人看法。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死人。党要你死,你不能不死,党不要你死,你也不能死,即使死了,也要背上对抗组织的罪名。
但祁同伟对自杀的解释显然是不同的,他临死前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你们谁也不能审判我,第二句是,去你妈的老天爷。
第一句,是对整个他曾经身处其中的体制的否定。他曾经积极向上,品学兼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权力“小小的任性了一下”,他的努力就全部被否定了。所以,他在操场上向梁璐求婚的时候,既是对梁璐的投降仪式,也是对整个权力操纵人的命运的逻辑的屈服。这之后,他以这个权力体制自身的逻辑,在其中如鱼得水,一路升职到省公安厅长,甚至差点成为副省长。
但在内心里,他对这个体制本身是看不起的,也是不信任的。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去找曾经在他身负重伤时救过他的山里农民谈心,这意味着,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内心是和那个破落山村的农民一样,是纯洁的,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按照这个体制本身的逻辑所做的而已,并不代表他从根本上认同这套逻辑。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从根本上是看不起这个权力体制中的每一个人的,更不信任他们。所以,他才会说,没有人能够审判我。这意思也是说,你们谁是干净的,是有资格审判我的?我根本就不相信。
第二句,其实也就是抱怨上天对他的捉弄,他先用过阳光的逻辑,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碰壁之后选择了第二套逻辑,用阴暗的逻辑来面对整个世界。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一样的,他仍然没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很清楚,他只不过是沙瑞金和高育良的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命运掌握在更高的权力手中。他背叛了自己的初心,背叛了自己原来朴素的三观,仍然无法摆脱作为棋子的命运。他是不甘心的。
所以,祁同伟用自杀对抗了迫使他屈服的整个权力体系,也是对他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抗争。如果他的结果是像我们经常在电视和新闻上看到的那样,贪官在法庭上当庭认罪、悔罪,表示愧对党和国家,愧对人民,那才是他最后的屈服和投降。但祁同伟没有,他以自己的方式做了最后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