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芯片断供下的高科技产业链之痛
华为芯片断供下的高科技产业链之痛
9月15日,美国对华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在此之后,台积电、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元器件厂商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这意味着,华为可能再也买不到利用美国技术生产的芯片、存储器。
虽然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真正断供,对华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华为如何挺过这一关,能否挺过这一关,不仅是对华为的考验,也是对所有中国企业的考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考验,尤其是对中国产业链的考验。
实际上,早在若干年前,有关芯片的话题就已经出现在媒体上,也引发过很多讨论。但是,当时更多是围绕“赚钱”两个字进行议论,认为没有芯片,利润的大头都被外国企业拿走,中国提供场所、人力、物力、财力,包括环境损坏等等,却只能拿到利润的小头,很不公平。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苏州一家外资企业,所生产产品的销售价格是40美元,具体构成是,原材料、工资、保险、租金等4美元,中间商6美元,芯片30美元。也就是说,芯片占据了产品销售价格的75%。自然,利润的大头也就被芯片生产企业拿走了。
然而,更不公平的事还在后头,那就是断供。也就是说,价格高一点,利润分配不合理一点,还能承受,也能忍受,芯片断供了,才是最大的问题,甚至是致命的问题。可是,这些年来,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企业,抑或是研究机构、技术机构,似乎都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表面上,是芯片研发太难,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就研发不出国际顶尖芯片。实际上,还是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在过分依赖用市场换技术、用市场维持中国企业需要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殊不知,用市场换技术只是局限于一般性技术和产品,至多是较高水平技术和产品,而很难获得国际顶尖技术与产品。特别是竞争性特强企业之间,技术封锁、产品禁锢是最常见的事。
恰恰是,我们过于自信市场的力量,过于相信市场的威力。结果是,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钻研尖端技术,尤其是对高科技企业起决定性作用的尖端技术。不仅是技术,还有与技术密切相连的、产业链上的各种配套。结果,导致华为等企业受到美国政府的强力打压,且无力回击。
对美国政府强行要求供应商停止对华为提供利用美国技术生产的芯片、存储器,在舆论上,当然可以给予批评与抨击,可以从全球化、全球供应链、技术开放、贸易合作等方面给予美国政府强烈谴责。但是,对华为来说,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华为需要的是芯片和存储器,其他的,对华为都不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反思的,就不是华为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产业链问题。
面对华为芯片断供,很多人质疑,既然华为能够开发出5G这样世界顶尖技术,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芯片。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点子上。不错,华为是可以开发出这样的技术,华为的现有技术,也决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但是,仅仅依靠芯片技术,没有整个产业链的配套,纵然华为的技术水平再高、设计能力再强,也是白搭。芯片看似一个产品,实际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除封装和测试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设计和制造都还处于世界落后地位。也就是说,如果华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发出芯片技术,或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芯片技术,也能满足自己的生产需要,那还必须创办自己的制造芯片企业。不然,同样无法实现芯片自给。可这,决不是几天时间就能完成的。而要让华为一家企业实现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运行,也与专业化分工格格不入、与市场化要求格格不入的。无论如何,华为不可能成为芯片的全产业链企业,也不应该成为全产业链企业。
问题也就来了,华为芯片断供,考验的是中国产业链水平。也就是说,除华为之外,其他企业到底能在芯片等尖端领域做些什么,提供些什么服务。华为开发出5G技术了,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了,其他企业是否也有类似尖端技术与产品呢,如果华为再拿出最尖端的芯片技术,其他企业能帮助华为配套制造、封装和测试吗?特别是央企和阿里、腾讯、百度、联想等高科技企业,是否也应当在芯片的产业链上扮演一定角色呢?除芯片之外,其他方面的尖端技术方面,中国企业是否也能密切配合,打造更多高科技领域的产业链呢?
没有产业链,总有一天会被外国政府和企业卡脖子,这是华为芯片断供留给我们的最深刻思考,也是中国的产业链之痛,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做出的深刻反思与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产业链、中国产业链内循环体系,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