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丨卵泡膜纤维瘤
概述:
卵巢膜瘤是起源于性腺中的性索-间质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约占卵巢肿瘤的4%,绝大多数为良性,恶变罕见。
卵泡膜纤维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在55-60岁,少部分可发生于年轻患者。
病理:
肿瘤由包膜,以实性成分为主,病理切面可见质地较韧的纤维条索及旋涡,有时可见局灶性水肿区或囊变区
根据肿瘤镜下卵泡膜细胞与纤维母细胞组成比例的不同,可分为以下3个亚型:
卵泡膜细胞瘤:几乎全部由卵泡膜细胞组构成,细胞内 含有丰富的脂质,不含或很少含纤维母细胞(卵泡膜细 胞成分>90%);
纤维卵泡膜瘤:由卵巢膜细胞和纤维母细胞2种成分构成(纤维母细胞成分占比约10%~50%);
卵泡膜-纤维瘤:由卵巢膜细胞和纤维母细胞2种成分构成(纤维母细胞成分大于50%)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化,一般情况下,盆腔疼痛或腹胀和阴道不规则出血是造成患者的主要症状;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以下腹部肿块、下腹疼痛就诊,也可因为肿瘤偏大引起相应压迫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胸水、腹水,可表现为Meigs综合征(一种少见妇科合并症,1937年由Meigs首次描述,表现为卵巢良性实体肿瘤合并胸、腹水,当肿瘤切除后胸腹水自行缓解消失,此类肿瘤包括卵巢纤维瘤、纤维上皮瘤、卵泡膜瘤、卵巢Brenner瘤等,常伴CA125升高);
部分患者可由血清CA125升高,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肿瘤刺激腹膜间皮细胞分泌所致;
卵泡膜细胞瘤、纤维卵泡膜瘤为功能性肿瘤,分泌雌激素导致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体积增大、内膜增生或癌变等相应的临床症状;
卵泡膜-纤维瘤通常为非功能性肿瘤,坏死囊变少见,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始终正常。
CT表现
大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少见,类圆形或分叶状,钙化罕见,卵巢肿瘤蒂扭转时可边界不清;
一般体积较大,直径常超过4-5cm,边界清楚,肿块内卵泡膜细胞含量越高,体积越大,研究推测可能由于卵泡膜细胞更易受激素水平的刺激而生长活跃有关,也可能肿瘤内纤维成分的存在限制了肿瘤的生长有关;
由于卵泡膜纤维瘤以纤维细胞为主,夹杂少量卵泡膜细胞,因而表现为实性软组织肿块,当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肿瘤较大时其内可见条片状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由于肿瘤缺乏供血血管,一般呈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
卵泡膜细胞瘤、纤维卵泡膜细胞:卵泡膜细胞瘤由均匀一致的卵泡膜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脂质,因而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偏囊性肿块,但并非水样密度;纤维卵泡膜细胞以卵泡膜细胞为主,因而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囊实性肿块,二者增强时均呈轻度强化。由于三者均为卵泡膜瘤,且均呈轻度强化,极易混淆。
子宫浆膜下肌瘤或阔韧带肌瘤:两者与子宫关系密切,常常分界不清,变性时可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子宫肌瘤强化较明显,与子宫肌层相近,另卵泡膜纤维瘤强化程度较低,且可致胸腹腔积液及CA125升高,有助于鉴别
卵巢癌:好发于老年患者,早期难以发现,晚期时肿块较大,多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壁薄厚不均,增强扫描肿块内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且血清CA125多在500U/ml以上,并且肿块边缘多呈浸润性改变,可伴有腹膜及大网膜转移;
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泡膜瘤同为性索间质肿瘤,但两者颗粒细胞瘤多呈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可见明显坏死区,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其致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较卵泡膜多见,而胸腹腔积液及CA125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卵泡纤维瘤。
文献
[1] 毛庆聪, 张敏鸣, 邝平定, 邵国良, 邹煜, 陈波. 卵泡膜瘤不同病理亚型的CT表现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 35(04): 556-560.
[2] 张腊梅, 张惠英, 孙静涛等.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的MSCT诊断.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 24(01): 86-89.
[3] 朱文佳, 罗亚平. 卵巢卵泡膜纤维瘤致Meigs综合征一例.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8. 38(11): 7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