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问之:《红楼梦》第五回《海棠春睡图》对联探究——“芳气袭人”还是“芳气笼人”

“嫩寒锁梦因此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这副看似不难理解的对联,却在红学界发生了很大的分歧,甚至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解。

《红楼梦》电视剧片头

而分歧点又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上联中的“锁梦”到底是难以入眠、不成眠的意思还是睡不醒的意思;一个是下联在曹雪芹的原笔中究竟是“芳气笼人”还是“芳气袭人”,再一个是这副对联究竟有何深刻寓意。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01
“锁梦”的含义:不成梦还是睡不醒

“嫩寒锁梦因春冷” ,对这句话中的“锁梦”该如何理解,目前看到的红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一种理解认为“锁梦”是不成梦,睡不着觉。红学大家蔡义江先生持这种观点。我们一起看看蔡先生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嫩寒:轻寒,微寒。锁梦:不成梦,睡不着觉。唐代诗僧齐己《城中示友人》诗:“重城不锁梦,每夜自归山。”谓重城不能阻其梦中归山也。春冷:它的含蓄意义是青春孤单寂寥。(《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21页。)

《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可能是受蔡先生的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也采用类似的解释:“嫩寒:春天的微寒。锁梦:不成梦,不能入睡。”

“嫩寒锁梦因春冷”,就是因为春天的寒凉而无法入睡,引申的含义就是因为青春孤单寂寥而无法入眠。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是睡不醒的意思。那么哪种理解才是更切合这副对联的原意的呢?本人赞同第二种理解。

我们在理解秦可卿卧房对联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只看这副对联本身,一定要跟对联题写的对象结合起来理解。

这副对联题写的对象是《海棠春睡图》,因此,读懂《海棠春睡图》这幅画才是理解这副对联的关键。《海棠春睡图》画的是什么内容呢?画的并不是真正的海棠花,而是“贵妃醉酒”的睡姿。

根据《明皇杂录》记载:

《明皇杂录》

上(皇上,唐玄宗李隆基)尝登沉香亭,召妃子(杨贵妃)。妃子时卯酒未醒,高力士从侍儿扶腋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转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红楼梦》,第70页。)

这段唐人笔记记载的比较清楚,唐玄宗将醉酒未醒的杨贵妃比喻为海棠春睡。因此,《海棠春睡图》中的杨贵妃不可能是春寒无法入眠的状态,而应恰恰相反,是一种酣睡不醒的状态。作为题咏《海棠春睡图》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自然也应如此解读方能与画面一致。

再者,这副对联是挂在秦可卿卧房的,而卧房是睡觉的地方,如果对联的内容是与睡不着觉有关的,显然不太合适,也让作品失去了生活上的真实性。

《齐己诗注》

既然如此,为什么蔡义江先生会把“锁梦”理解为“不成梦,睡不着觉”呢?

蔡先生在解释“嫩寒”时引用了唐朝诗僧齐己的《城中示友人》诗句,本人仔细品读该诗,发现该诗中的“锁梦”也不是“不成梦”的意思,而是锁不住梦的意思。

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久与寒灰合,人中亦觉闲。
重城不锁梦,每夜自归山。
雨破冥鸿出,桐枯井月还。
唯君道心在,来往寂寥间。

“重城不锁梦,每夜自归山”,表达的意思是虽然诗人身在城中,虽然有一层一层的城墙阻隔,但这些城墙是锁不住诗人的梦的,诗人在梦中每天夜晚都归到山野之中。

这里的“锁梦”如果理解为“不成梦”,则解释不通。

02
“芳气笼人”还是“芳气袭人”

秦可卿卧房对联的下联是“芳气笼人是酒香”还是“芳气袭人是酒香”,各个版本不一样。

戴敦邦绘秦可卿

在几个比较重要的脂评本中,庚辰本和己卯本上都是“芳气笼人是酒香”,戚序本则是“芳气袭人是酒香”。在程高本中,用的是“芳气袭人是酒香”。

人文本《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以庚辰本为底本的,也是采用的“芳气笼人是酒香”。我国台湾地区主要流行的版本依然是程高本,因此,如蒋勋先生所读的《红楼梦》采用的就是“芳气袭人是酒香”,并沿袭了清朝以来的一些批评家的看法,认为这句对联跟贾宝玉的大丫鬟袭人之间有一定的影射关系。大陆其他校订本受校订者不同的理解而各有差异。

那么“芳气笼人”与“芳气袭人”到底哪一个更好呢?本人认为“芳气笼人”全方位优于“芳气袭人”。

刘旦宅绘秦可卿

(一)从平仄角度看,“笼”较“袭”为佳

蔡义江先生从对联的平仄协调角度认为“芳气笼人”更好。蔡先生讲的理由是:“笼”是平声,“袭”是仄声,用“袭”即犯孤平,而犯孤平是大忌,所以非用平声不可,因此只能是“笼”。(《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第21页)

“笼”与“袭”在古代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读音有区别。

先来看看“笼”字。“笼”在古代也是多音字,在平水韵中既可以是平声,也可以是上声。但作“笼罩”意义讲的时候,应该是读“lónɡ”,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才改读为“ lǒnɡ”。详细内容可参考语言学专家苏培成先生的论文:《“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笼”怎么读》。(《辞书研究》2017年第1期。)

如果“笼”字读二声,则“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平仄就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完全相反。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确实非常完美。

我们再来看“袭”字。“袭”字在平水韵中属于入声,在平仄上归入仄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据说在南方部分地区的方言中仍然保留有入声。

剪纸秦可卿

这对于我们只懂普通话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了。我们来看陆游的一句诗,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袭”的读音。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句诗中的“袭”是平声还是仄声呢?如果“袭”是仄声,则整句诗在平仄上就是完全相反的,非常完美。如果“袭”是平声,虽然也无大碍,但不够完美。

陆游生存的年代刚好比平水韵的刊行早几十年,自然不能说陆游是按照平水韵作诗的。而在后来的平水韵上,“袭”被归类到入声韵部,属仄声。

平水韵虽然不会影响陆游,但对曹雪芹的影响是肯定的。《红楼梦》在描写林黛玉、薛宝钗等在诗社作诗的时候,经常提到平水韵,甚至在第三十七回还描写了贾迎春使用“韵牌匣子”的详细过程。

张大千《海棠春睡图》

如果“袭”字读仄声,则“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的平仄就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在第三个字上,平仄相同,而其他的字上平仄都相反,总是感觉不够完美。

总之,根据“笼”和“袭”的古代读音,从平仄协调角度看,“芳气笼人是酒香”确实好过“芳气袭人是酒香”。但我们如果依据普通话中“笼”和“袭”的读音,感觉则会刚好相反,因为在普通话中“笼”变成了仄声,而“袭”变成了平声。

以上是从平仄这个角度看,“芳气笼人是酒香”优于“芳气袭人是酒香”。但问题是曹雪芹一定会严格遵守平仄的理论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先来看看曹雪芹对平仄问题自己的看法。刚好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林黛玉教香菱如何作诗的描写,曹雪芹借助林黛玉和香菱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改琦绘香菱

这段话言简意赅的表达了曹雪芹的诗论。从曹雪芹的朋友敦城、敦敏和张宜泉等人的记载可知,曹雪芹工诗善画,这在《红楼梦》中本身也有体现,所以曹雪芹针对律诗写作所发表的看法应该是深思熟虑的,而绝非信口开河。

在曹雪芹看来,立意是第一位的,词句新奇是第二位的,而格调规矩则是最末位的。相对于立意,词句新奇是末事;而相对于词句新奇,格调规矩则更是末事。

那么,从词句新奇与立意角度看,“芳气笼人”与“芳气袭人”哪个为佳呢?下面我们分别来比较一下。

(二)从词句新奇角度看,“笼”较“袭”更佳

我们先从词句新奇角度看看。与词句新奇相比,词句通达是更基础的,如果词句不通,就是病句。因此,我们先来看看“芳气笼人”与“芳气袭人”在词句上是否通达。

芳气是一种香味,因此自然要与表达嗅觉的词连用,否则就是词句不通。“袭”与芳气是否匹配呢?非常匹配。

邮票《神游太虚幻镜》

比如,贾宝玉进入秦可卿卧房休息的时候,书中描写道:“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那么“笼”与芳气是否匹配呢?这倒真是个问题。

“笼”是个多意字,在古诗词中也十分常见,既可以指灯笼、鸟笼、药笼、熏笼之类的器物,也可以当做“笼罩”讲,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

其中,当“笼罩”讲的,绝大部分都是针对视觉的,常与烟雾、日月、树林之类的词语搭配,如“烟笼寒水月笼沙”,针对听觉的也有那么一两句,如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四面雨声笼笑语,满堂香气泛笙歌” 以及明代诗人程嘉燧的“醉爱雨声笼笑语,不知何事怨空阶”。

在含有“笼”字的古诗词中,有没有针对嗅觉的呢?在含有“笼”的古代诗词中,能够确定无疑是针对嗅觉的本人非常幸运地也发现了一处,是唐朝诗人顾况在《宿湖边山寺》中的一句诗,由于非常稀缺,我们一起看看:

群峰过雨涧淙淙,松下扉扃白鹤双。
香透经窗笼桧柏,云生梵宇湿幡幢。
蒲团僧定风过席,苇岸渔歌月堕江。
谁悟此生同寂灭,老禅慧力得心降。

韩敏绘 《海棠春睡》

“香透经窗笼桧柏”,这句诗中的“香”指的是寺庙中焚香的香味。香味笼罩着桧柏,这是确定无疑表示嗅觉的。

本人所读诗词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懂诗词,如果读者有更多这方面的例子自然是更好的,多多益善。

好了,尽管很少,但我们还是在古诗词里面找到了“笼”可以用于嗅觉的例子。这说明“笼”与芳气是可以搭配使用的。与“芳气袭人”一样,“芳气笼人”在词句方面也是通达的。

至于在词句新奇方面,到底“芳气袭人”新奇还是“芳气笼人”新奇呢?本人觉得“芳气笼人”新奇,这从古诗词中极少有这种用法就能感受到它的新奇,而“芳气袭人”却是最常见不过的日常表述了。综合看,“袭”字远没有新奇到可以不顾平仄协调而用它的程度。

任率英绘《宝玉神游太虚境》

(三)从立意角度看,“笼”较“袭”亦佳

在上下联的对仗关系中,从词性看,“笼”与“锁”更对一些。上联中的“锁”是侧重于强调状态的动词,下联中如果用“笼”的话,则也是强调状态的动词。

相反,如果用“袭”取代“笼”的话,就变成一个侧重于强调动作的动词。所以,用“袭”取代“笼”的话,对仗效果要弱一些。

从词语的搭配习惯看,“笼”与“锁”更搭配一些。尽管现代汉语中没有“笼锁”这个词语,但在古代,这两个字是可以搭配使用的,如唐伯虎的《和石田先生》诗中就有“笼锁”这个说法。

秦可卿卧房的《海棠春睡图》也是唐伯虎所“画”,用唐伯虎的诗题唐伯虎的“画”,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一起来看看:

罗寒蕾绘秦可卿

红尘拂面望春门,绿草齐腰金谷园。
鹤篆遍书苔满砌,犬声遥在月明村。
春风院院深笼锁,细雨纷纷欲断魂。
拾得残红忍抛却,阿咸头上伴银幡。

除了前面两点外,更重要的是,“芳气笼人”比“芳气袭人”在表示芳香的程度上也要更浓烈些。“锁梦”表示睡梦深度之何其深,“笼人”则表示芳香之浓度何其浓。在整个对联的意境上,“芳气笼人”确实比“香气袭人”要高出不少。

03
《海棠春睡图》对联的艺术性与可能之寓意

作为题写《海棠春睡图》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对仗十分工整,平仄完全相反,意境也非常美妙。其中下联尤其出彩。

华三川绘秦可卿

我们简单品位一下这副对联,假设我们站在这副《海棠春睡图》前面,上联从我们视觉的角度着手,我们看到的是醉酒后睡梦香甜的贵妃,下联则从我们嗅觉的角度着手,我们站在画前仿佛也被这浓郁的酒香所笼罩。

其中上联是实写,下联是虚写,我们站在画前客观上是不可能闻到画中人物饮酒的香味的,但是这里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把视觉效果转变为嗅觉效果,极大的提升了对联的艺术效果。这与“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也香”以及蘅芜苑对联“吟成豆蔻诗(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的艺术手法如出一辙。

从艺术性角度看,这副对联堪称极品了。用“因”和“是”或者类似的句式创作联句,在我国古诗词中比较常见,但在艺术性上能如此之妙的还极为罕见。

略举几例,供大家比较。

唐诗中如孟浩然有诗句“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杜甫有诗句“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白居易有诗句“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刘禹锡有诗句“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韩偓有诗句“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等等。

王义胜绘可卿春困

与“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相比,这些唐诗中的句子大多写实应景,平淡无奇。在上面这些诗句中,与秦可卿卧房对联在句式上最为接近的可能是刘禹锡的“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这副对联几年前曾在红学界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说起来与秦可卿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众所周知,刘心武先生在红学研究中别树一帜,创立秦学,主张秦可卿出身皇室,实为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之女,贾府荣禧堂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背后隐藏的真实情况应该是胤礽题写的“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对联,因为这两副对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一模一样。

当然,刘心武先生的这种观点受到一些红学家的反对。后来蔡义江先生考证出这副对联根本不是胤礽原作,而是出自刘禹锡的诗句。

笔者也完全看不出“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与荣禧堂对联有何关联。如果非要说这副对联跟秦可卿有关,我倒宁可相信这副对联跟秦可卿卧房对联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张周林书“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至于曹雪芹是否套用了刘禹锡的诗句,现在还无法考证,即便套用了,本人也觉得曹雪芹创作的这副对联在艺术性上似乎更胜一筹。

除了极高的艺术性外,秦可卿卧房对联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没有更深刻的寓意或者对后文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呢?这副对联是不是如蔡义江先生的观点——暗示秦可卿的堕落或者她对贾宝玉的勾引呢?

暗示秦可卿的堕落,或许有那么一点点,但“堕落”一词可能不够准确,“堕落”带有极强的贬义,与曹雪芹赞美女性、悲悯女性的整体思想不吻合,更准确地讲应该是暗示秦可卿之风流,就是秦可卿判曲中的“擅风情,秉月貌”。

至于是否暗示秦可卿对贾宝玉的勾引,本人在书中完全看不出秦可卿勾引贾宝玉的暗示,也看不出她勾引贾宝玉的动机,在秦可卿眼里,贾宝玉还是个未发育的小孩子,用第五回秦可卿的原话来说就是“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

于水绘秦可卿

我觉得曹雪芹不会把秦可卿写成一个类似潘金莲的淫妇,那是在羞辱女性,与曹公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格局大相径庭。

秦可卿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同属于 “薄命司”中人,也必是作者“怀金悼玉”的对象,本人觉得对秦可卿人物形象的解读不应背离这一主旨。

本人也认为这副对联可能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但应该不是暗示秦可卿的堕落,更不是暗示她对贾宝玉的勾引,或许是暗示秦可卿具有与《海棠春睡图》中的杨贵妃某种类似的人生轨迹和悲催结局。

大家都知道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被唐玄宗夺为自己的贵妃,安史之乱后,在马嵬驿遭遇士兵哗变而被缢身亡。而在《红楼梦》原本的故事情节中,秦可卿作为贾珍的儿媳妇后来却与贾珍有不正当关系,事发后上吊自杀。

这与秦可卿判册中的图画“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是一致的,与判曲中的“画梁春尽落香尘”也是一致的,都属于《红楼梦》中没有删除干净的地方,或者是作者有意保留的内容。

于晓玲绘 《林黛玉与贾宝玉》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表面看似极为香艳的对联,背后却是反映我国古代部分女性悲惨之命运:婚姻与身体不能自主,而最后还要沦为政治斗争或者道德标签的牺牲品。理解到这一层,或许能更近曹公原意一些吧。

(0)

相关推荐

  • 肖绍国:秦可卿卧室的香气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这"指迷"对应"曲演",迷的是十二钗,演的是红楼梦.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 ...

  • 四月海棠花

    春徽书馆 最爱一场春雨过后,水珠盈盈,海棠微垂,如胭脂浸透,恰似一低头的温柔,娇艳欲滴.不禁想起杨贵妃醉梦初醒,亦是这般让唐玄宗惊艳万分,夸她如"海棠睡未足".海棠花虽倾倒众生,但 ...

  • 刘可亮‖对偶与对仗之辨

    对偶与对仗之辨 刘可亮 以"对称性"为轴心,视"对称性破缺"为"美的制约因子"的传统对偶价值观,不能辩证看待事物矛盾的双方,不能客观遵循对立 ...

  • 红楼梦:太虚幻境,“四字可思”

    警幻在通部书中戏分并不多,只在第五回惊鸿一现,但第一回刚一出现警幻的名字,脂砚斋马上就指出:"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在第五回的批语中,更是将她与第一正人贾宝玉并列为" ...

  • 【品读时刻】蒋勋细说红楼梦 | 第五回(上)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  上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生命结局的印证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此书最关键的章节是第五回和第六回.第五回其实是这部近百万 ...

  • 【品读时刻】蒋勋细说红楼梦 | 第五回(下)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  下 宝玉游太虚幻境 秦可卿是引领贾宝玉从现实进入梦境的关键. 在现实当中这个女性是秦可卿:在梦的世界里她是警幻仙姑.警幻,警告你人生是一个空幻的 ...

  • 伴梅斋: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对联赏读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对联赏读 作者:伴梅斋 2007年6月21日星期四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个房间是专为宝玉睡中觉收拾下的,中间挂着"燃藜图", ...

  •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四回中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

  • 正本清源:红楼梦第五回全解析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着重描写了太虚幻境和它的主宰者警幻仙姑引导贾宝玉神游其境的过程,贾宝玉看了金陵十二钗册子,听到了十四支曲子,最后堕入迷津最后吓醒 ...

  • 【蒋勋细说红楼梦】学习第五天 | 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话说贾元春自那日幸大观园回宫去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自己编次,叙其优劣,又命在大观园 ...

  • 贾府过年,发生在《红楼梦》五十三和五十四回。

    文字集中,内容繁多,寓意深刻.表面上看,贾府真显赫.真奢华.真热闹,真令人羡慕.细细品,到处潜伏着危机.经济上寅吃卯粮.人事上怪异频频,真让人揪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者们为贾府捏了一把汗 ...

  • 红楼梦打卡第五天 | 蒋勋细说红楼梦 第二十一回 (上)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上   原文 话说史湘云跑了出来怕林黛玉赶上,宝玉在后忙说:"仔细绊跌了!那里就赶上了?'林黛玉赶到门前,被宝 ...

  • 伴梅斋:曲演红楼多少梦――浅醉红楼之第五回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伴梅斋:曲演红楼多少梦――浅醉红楼之第五回 2007年6月20日星期三 这一回讲了一场梦,做梦者是贾宝玉.如果让弗洛伊德来替宝玉分析一下,想必会得出很有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