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萍:张锦池师晚年生活素描

像所有步入晚年的普通人一样,张锦池师的目光越来越温和,笑容越来越慈祥,行动当然也越来越迟缓。帕金森症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看和写。这对他而言应该是最致命的,因为他的晚年人生始终都在重复着一个念头:完成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考论,实现恩师吴组缃先生的嘱托;而当时,只有《红楼梦考论》、《西游记考论》正式出版了。

张锦池先生

面对难缠的帕金森症,我们并不知道老师曾经历过怎样的纠结、徘徊,或者痛苦。这种病衰之态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张老师已经在进行《水浒传考论》的撰写了。他会跟每一个去看他的学生认真讨论目录的设置、章节的修改,以及具体的撰写内容。他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思路讲出来,一面思考着一边讲,而师母则往往主动凑过来,担当记录员。2012年夏,老师因微恙入院一星期。我去看他时,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从床头拿起一小块报纸,郑重地说:“你念一遍。”我不解地看那一条从报头撕下来的纸片,念了上面参差不齐的几行字句,不过是一句话,一句修改《水浒传考论》某一篇中某一句的文字,他在病床上突然想起来,让师母临时记录在报纸空白处。我念过后,他又说了先前的句子,问我:“你说哪一句更好?”哪一句都好,这样的心血之作哪能不好?我内心哽咽,一再点头:“修改过的更好!”于是他满意了,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又继续有关这部书的其他问题。

张锦池先生手稿

这其实就是张锦池师晚年生活的常态、全部。《水浒传考论》于2014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我们都悄悄向师母进言:“老师身体越来越不能胜任书写,头脑也不如以往机敏,还是劝他颐养天年吧。”每一次,师母都无奈地摇头:“我说不动他,还是你们劝吧。”于是,我们谨慎地含蓄地从各个角度试着劝说张老师:三大考论的完成、出版已经很不容易了,身体第一;师母虽然是位医生,但年事已高、身体欠安,不能总劳动师母当秘书了;《三国演义考论》工程巨大,如果一定要完成,可以跟关四平师兄合作。张老师的沉默,让我们的劝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纷纷无功而返。最后,还是长期随侍左右的关师兄善解导师之意:“如果阻止他写作,他的身体将会更糟。”于是,他又开始了自己与自己的战斗,直到2016年2月《三国演义考论》正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水浒传考论》,张锦池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937年出生的张老师今年虚度八十岁,又因为“四大古典小说考论”出齐,又因为后两部是在帕金森病魔日益侵害、身体日下的情况下完成,又因为他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无论怎样,给老师过一个隆重的生日并总结他的学术成绩都是应该的,可是张老师明确拒绝了。他说:“我从小是个孤儿,没有党和人民培养我,让我吃上饭,上了大学,哪有我的今天。我每天都在过生日。”无论以怎样的理由劝说,他都不为所动,众多弟子只能面面相觑。在边陲之地勤苦工作一辈子,为东北地区的学术发展奉献了一生,又拥有众多等待在天南海北为他祝寿的弟子,而没能给老师一个带有总结性的生日,或许只能成为一个如鲠在喉的的亏欠了。尽管他自己很平静,很坦然,也很高兴。他说:“四大考论完成了,我可以见吴组缃先生于地下了。”

《三国演义考论》,张锦池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学术,或者更具体点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是张老师生命的唯一,是他生活最美的景观,是他始终视为理想的人生追求,越到晚年越清晰,越到晚年也越执着。他曾在蜗居中完成了《红楼梦十二论》,奠定了以红学家身份走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基础;后来又转攻《西游记》、《水浒传》等其他古典小说名著。当年李希凡先生以“文献、文本、文化整合一体”来概括他的研究方法,让他对自己的学术理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定和坚持;而借助名家名作来实现这一理念,是张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他的学术著作充满魅力之所在。辨难解惑的质疑之念,重在文本的细究之思,爬梳习见文献的智慧之眼,都给了他建构新的学术话语的勇气和自信,而吴组缃先生的嘱托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始终在引导他激发他鼓励他,让他一次次开始与自我的战斗,并最终收获丰硕的成果。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作为弟子之一的我,或许永远不能真切表达出对老师的准确理解,即便只约略体会到了一种力量,即便这种来自心灵的动人力量足以让我受用终生。我理解,张老师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其实是一种心灵力量的自我战斗,是对围绕他的一切非学术因素,是对他的身体,也是对自己可能有过的放弃抑或悲观。他曾多次说到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自信的给人以乐观和力量的人格无比宏大的“师者”。他是一位有着凡人喜怒哀乐的人,也是一位饱经命运风雨洗礼的人,更是一位百折不挠信念坚定的人,明乎此,他内心力量的强大、始终强大,无法被窥视却不能不被感知!

张锦池先生与作者等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会上 。

作为弟子,老师的晚年、老师的衰病,也让我们有机会真正感受到了他的温和与慈祥。他曾经投射在学生身上的严厉,甚至偶尔的凌厉,都因为晚年、衰病被逐渐化解,甚至凸显为一种英雄的气质、“烈士暮年”的壮美。至今还记得他每一次有言或无声的批评,还能回忆起每逢周五上课我的周四牙痛病,当然也不能忘记博士答辩时他望着我时紧张而期待的目光。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当时难堪甚至是痛苦的感受,正在逐渐置换为我们爱老师、师承老师的力量,并在如今无比温情的回忆中释放出、凸显出强大的一面。我们都懂得,张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强大,他对学生的期待永远如同对自己。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广东】张锦焘《幸福就是现在》指导老师:黄芹芳

    幸福就是现在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 九年级 张锦焘 一缕朝阳折射在我的书桌上,一阵清风微微地掠过我的脸宠,一股书香气息扑鼻而来,脑海却不禁浮现出幸福的画面. 到底幸福是什么呢?难道是来自父亲的教诲,母亲的 ...

  • 章开沅先生的最后岁月

    资料图片 学人小传 章开沅,祖籍浙江吴兴,1926年7月8日生于安徽芜湖,2021年5月28日在武汉去世.历史学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后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 ...

  • 章培恒:《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后记

    蒋(天枢)先生所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的增订本就要出版了.出版社要我写一篇<后记>,以增加读者对蒋先生的理解,同时说明一些有关的具体问题.这在我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事.记得蒋先生 ...

  • 【江苏】张锦炜《小小的我》指导老师:吴萍

    小小的我 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向阳校区 三年级 张锦炜 大家好,我叫张锦炜.今年10岁,属兔,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我个子比较高,皮肤有点黑,留着可爱的小平头,头发乌亮.眉毛弯弯的,细细的,像柳叶.一双 ...

  • 莫砺锋老师的人生与爱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是老师莫砺锋和师母陶友红的合著文集,其中还间杂师姐莫杞的"少作".此书出版时,适值我受业门下.一天下午,老师交与我一个大号牛皮纸信封,里面按照时间先后 ...

  • 亲弟子的诗人情怀

    尽管我早就与通风883班的学生们称兄道弟,但是每次见面大家还是要喊老师和师母,从他们在学校时起,师生间就相互为与对方结缘而自豪.同学们聚会时更是以老师的亲弟子夸耀自己或别人. 在我的亲弟子当中有几位喜 ...

  • 高岩:张锦池师的教诲

    张锦池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 初识张锦池师是在二十年前,1998年的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一个略显苍老的长者在开学典礼上用略带方言的口音哽咽地诉说着博士点申报成功的艰辛与喜悦.因为当时刚步入大学,虽然用心听 ...

  • 再怀锦池师

    再怀锦池师 一 曾对先生国士风, 品评宝黛何从容. 秋风竟落名花去, 天上谁人可论红? 二 莫叹先生去不归, 人间依旧有轮回. 传灯著作故常在, 再论红楼来者谁? 按,锦池师最让人尴尬的问题是,正上着 ...

  • 怀锦池师

    怀锦池师 一 昔我同学俱少年, 一时齐坐在师前. 世人谁解红楼梦, 笑语悲歌响九天. 二 傲骨支离气凛然, 传承文化有遗篇. 九天再会曹吴辈, 细考红西无尽年. 张锦池老师是上海人,63届北大毕业生, ...

  • 傅承洲:张锦池先生印象点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锦池先生应邀到烟台大学讲学,我当时在烟台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和古代小说的课程,系主任认为我与张先生同行,又是青年教师,便安排我负责接待,从张先生出机场到离开烟台,我全 ...

  • 齐裕焜:张锦池《水浒传考论》序

    锦池兄要我为他的新著<水浒传考论>写序,我觉得作为老朋友.师兄弟义不容辞,难以推脱. 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读了吴小如先生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冯其庸先生为<红楼梦 ...

  • 温孟孚:张锦池老师语录

    编者按 惊悉张锦池先生于2020年9月27日17时55分仙逝,深感哀痛.本号特刊发先生弟子所写的一组纪念文章,以表哀思. 1 张锦池先生年轻时照片 张锦池老师说:"想想过去,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

  • 刘绍信:我与张锦池老师的缘分

    编者按 惊悉张锦池先生于2020年9月27日17时55分仙逝,深感哀痛.本号特刊发先生弟子所写的一组纪念文章,以表哀思. 吴光正倡议编一本书以念张老师授业之恩.这是一件组织大家呈现心意的事情.其实,在 ...

  • 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考论》后记

    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考论》后记

  • 高淮生:张锦池先生与《红楼梦》研究(名家与红学系列之九)

    2011年2月28日,笔者撰写的<考论结合.建构新说:张锦池的红学研究--当代红学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三>(计2万7千余字)结稿,此后刊发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