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观察】在中国,优质农产品为何卖不出高价?!
导语在我国,有机、天然、绿色、无公害等概念食品的市场很热,但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健康农产品的却有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笔者就带着这个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毕竟主流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关系到农友们生产什么样的农产品,以及生产多少农产品。
中国主流消费者群体剖析: 个体并不强
中国主流消费者购买力,一直都被高估了。近日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高盛出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主流消费者的购买力并不强大,日均消费仅为美国的十四分之一。
在7.7亿中国就业人口中,仅有大约 11%的中国人口可以被定义为“中产阶级”。同时,其日均消费仅有7美元,相较之下,美国主流消费者平均每天消费97美元。
因而中国主流消费者的购买力并不像外界认知中的那样强大,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经济实际是人口堆积起来的,个体并不强。
最当然如此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并不能用简单的一种说法归纳,报告从社会经济方面将其分为四个不同群体:
140万富有城市居民(高端消费者):人均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他们是中国最富有的一群人,对全球高端消费已有重大影响力。
1.46亿城市中产阶层(都市白领):人均年收入11700美元,将近一半人群是政府职员或国企员工,他们是“狭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并主导了娱乐、饮食和旅游等非必需品消费。
2.36亿城市大众阶层(都市蓝领): 人均年收入5800美元,他们也是收入增长潜力最大的人群,未来他们在主要扩大衣食住行等必需品消费的同时也会增加对非必需品的消费。
3.87亿农村就业人口(农民):人均年收入2000美元,占中国就业人口的近一半,低收入和匮乏的工作机会,使得他们的消费主要上是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消费还有什么具体特征呢?
中国主流消费者消费模式: 吃得很廉价
消费模式是指消费者在不同消费需求方面的花费比例,报告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分成7个方面:衣食住行娱康奢。从花费比例来看,“食”与“衣”等基本消费占中国消费者个人消费支出的一半左右,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 15%左右。
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中国主流消费者消费模式也会发生变化。消费会从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向娱乐、饮食和旅游等非必需品消费转变,消费模式也会向消费更成熟的发达国家转变。
将中国的消费模式和美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在与餐饮、旅游等相关的娱乐消费方面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消费者的相关支出远低于美国等其他国家,2013年中国消费者的娱乐消费占个人总支出的9.2%,而美国人则愿意为娱乐支出个人消费总额的17.3%。
食:虽然中国的餐饮业非常发达。但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人食品支出的大部分还是用于在家用餐。根据北京大学在2014年进行的调查,中国过半数主流消费人群在一日三餐上的花费低于5美元。为此每日花费超过100元人民币的消费群体仅为2%。
中国人
为什么不愿花高价买农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0块钱一根的鲜黄瓜,30元一斤的有机米,100块一斤的土鸡,真正能卖得长久,笑到最后的农人有几个?大部分真正做有机农产品的,大多都还在负债,要么就中途夭折放弃了。
当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种出“高端”农产品,且不乏各种宣传之后,却发现销路仍旧艰难。中国人,为什么就是不愿意花高价买农产品呢?!
明明有需求,却不愿意买,其中原因,复杂又简单。大致可归结为三点:
1、社会信任危机:如产地造假、用药造假、营养成分造假、认证造假…什么都可能是假的,大量的虚假宣传和欺诈营销打击了消费者,也搅乱了市场。长期以来,消费者和销售者、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基础淡薄,大部分人不愿也不敢随便去买高风险的高价农产品?
2、饮食正义未构建:种地的合理收入是多少?农产品的合理定价是多少?农民的地位和尊严如何体现?在物价飞涨、城乡差距渐成鸿沟的今天,无数农民背井离乡成为“回不去村融不进城”的农民工,但有多少人或是消费者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农民用超出一般心力和劳动凝结出来的产品,却无法在市场上得到应有的认可,在享受土地产出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什么是饮食正义,什么是合理分配!
3、真的买不起:中国人是需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但往往有些昂贵的价格实在不接地气!不仅仅是消费习惯的问题,而是放眼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其实都十分有限,面对高价(优质)农产品,负担能力依旧会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对于城市大众阶层来说,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消费者市场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上较过去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消费能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虽然说,年轻一代的心态和消费习惯正在改变。他们喜欢外出用餐,享受美食,他们愿意为了健康、情怀或其他述求,超支、预支甚至透支消费,但对于高价优质的农产品的持续消费之路还有一定距离,因此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的从事者应紧贴市场需求,按需生产,避免滞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