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方言之争综述 | 古典名著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王毅

将方言词汇研究应用于古代小说,以此来探讨作品的主旨及作者的籍贯等相关问题,这一方法兴盛于上世纪的80年代,首先发端于《金瓶梅》研究。

明代学者沈德符在其《万历野获编》中就提出:《金瓶梅》中部分章节“有陋儒补以入刻,无论肤浅鄙俚,时作吴语,即前后血脉亦绝不贯穿。”但是以郑振铎、吴晗、鲁迅等学者为代表观点却认为:《金瓶梅》中“有许多山东土话”,并且“对话却全用山东方言所写”,由此得出结论是“作者十分熟练地运用山东方言”(白维国《〈金瓶梅〉所用方言讨论综述》,《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这一点给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讨论的缘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朱星先生对“山东方言”提出质疑:“《金瓶梅》只有潘金莲等人在口角时才用山东方言,西门庆说话就用北方官话,一般的叙事,都是用的一般的北方官话。”(朱星《〈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这以后戴不凡先生通过研究,发现《金瓶梅》“颇疑为此书润湿加工之作者并非苏州一带之吴侬,而是浙江南溪一带之吴侬”,他列举了吴方言中常用的一些词汇:“掇、杌子、床、事物、黄汤、挺觉、花里胡哨、小后生、劳碌、事体、达达、安置、嚣”等(戴不凡《〈金瓶梅〉零札六题》,《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还从语法的角度证明其中的部分章节“大概是南方人写的”(朱德熙《汉语方言里面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张惠英的研究也认为:“《金瓶梅》的语言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方言,其中,吴方言特别是浙江吴方言比较集中。我们不妨称之为南北混合的官话。”(张惠英《〈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张惠英对方言研究的辩证之处在于,她不是简单的认定某些词汇只属于“山东方言”或者“吴方言”,而是注重了对比调查。她将一些方言词汇放在了比较大的区域里面,通过综合比较确定了这些词汇的所属区域,也明确了一些“山东方言”和“吴方言”都不用的词汇,这样的结果有了更大的可信度。她列举了《金瓶梅》中出现的四类不同的词汇:

1、达达、花里胡哨、这咱晚、那咱晚、多咱、扯淡、拾掇、溺尿、姥姥、俺等词汇,虽然山东话常说,但是河南话也说,河北话也会说,所以这些词汇不能简单地判定为山东话,而应该属于北方通话。

2、库、拔步床、毛司、黄芽菜、肉圆子、卵、厨下、老娘、斗牌、晚夕、赎一帖药等词汇,和山东话并不吻合,应该不是山东方言。

3、田鸡、常时、丁香、人客、膀蹄、白蝶、下饭、搧等词汇在吴方言中使用频繁,且在其他方言区很少见到。

4、堂客、落后、晏、墓生儿子、走百病儿、韶刀等词汇,既非吴方言词汇,也不是山东方言词汇,而是其他方言区存在的词汇。

而以张远芬、李时人、刘钧杰等人为代表的“山东方言”派,也是从《金瓶梅》中使用方言词汇来进一步认定这些词汇非“山东方言”莫属,从而推断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山东人。

《金瓶梅》方言词汇研究的主要起因还是因为作者的不明确性。这是明清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对一些作者不够明确或存疑的作品,研究者们常常会根据相关线索找出一个自己比较认可的作者来,然后再从作品中选择一些特殊词汇,并通过这些特殊词汇在现代汉语的某一个方言区域中使用的实际状况,来推断作品所使用的基础方言的属性,最终将这些基础方言词汇所属区域跟“认可的作者”的籍贯或主要生活经历画上等号。

尽管通过方言词汇研究来探寻作者及作者籍贯等相关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人们的一些困惑,但这种新的研究模式无疑拓展了人们的思路,为明清小说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点在很短时间内影响到了《西游记》,《西游记》方言词汇研究由此开始了一度的繁荣。有支持淮安方言说的,也有反对淮安方言说的。这些研究的本质目的在于依此来推断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否为淮安人吴承恩。即便是确认了吴承恩的身份,也有人对他是否为淮安人而提出异议。

综合近三十年来《西游记》方言词汇研究,主要出现过如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吴方言”说

较早对《西游记》中淮安方言提出异议的是章培恒先生的《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章先生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黄注本入手,首先对书中注释的七条淮安方言词汇提出了异议,指出“骨冗”、“犯头”、“倒踏门”、“是”等四个词语并非淮安方言所独有,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里面也可以找到相应使用的例子;而即使是“户”、“畜”、“山恶人善”这三个暂时被认定为淮安方言的词汇,“由于我们并未对长江以北的地区的方言作普遍调查,上述的三个词语是否为淮安方言所独有,也还是问题。”(章培恒先生的《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04期)章先生有破有立,在否定了淮安方言说之后,明确提出了“吴方言”说的新观点,主要依据便是章先生在文中所列的10条“吴方言”词汇:

1、【圆丢丢】:形容圆形物体之词。

2、【掮】:“掮”为“搴”的一另一种写法,为吴语方言的常用词,即“扛”的意思。

3、【拗】:用勺取水(或油)为拗(ǎo)。

4、【替】:作“与”字解释。把“与”说成“替”,乃是吴语方言中的现象。

5、【该】:在某些吴语方言中,“该”字接于动词之后,含有“在那里”之意。

6、【軃】:为躺、睡之意。按,在一般的字书中,“軃”字皆释为“垂下貌”,也可作为“躲”字使用,无释为躺、睡者。唯在吴语方言中有这样的用法。

7、【跄】:吴语方言中“跄”为奔跑之意;此处“乱跄”,实为吴语。盖“那些人”被八戒惊吓以后,胆小的已吓瘫了(“东倒西歪”),胆大的则尚能奔跑,但因害怕之故,一面奔,一面跌。

8、【】:在吴语方言中,有一与“”相近的音(其音大致相当于上海方言中的“戆大”的“戆”),其义为两物相顶。

9、【等】:在吴语方言中,“等”有“随”、“让”的意思,“让他去”可以说成“等他去”。所以,此处的“等他抬”实为吴语方言,即随他抬、让他抬之意。

10、【安】:“放置”之义。

持“吴方言”说的还有一位杨子华先生,他在《从“耍子儿”谈〈西游记〉中的杭州方言》(《运城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中更是断言,《西游记》所运用的基本方言根本不是淮安方言,而是杭州吴方言,其主要依据就是《西游记》中出现的具有儿化特征的吴方言词语。杨先生指出:《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里面有“耍子,杭州方言”一条解释,因此可以断言所有涉及到“耍子”的词语都应该是杭州方言的特征,而《西游记》中出现了十处使用了“耍子”的场合——即“玩游戏耍子儿”、“演变化耍子”、“视降妖伏魔为耍子儿”、“说玩笑作乐耍子”、“吃着耍子”、“观赏花草耍子”、“游赏自然风景耍子”、“做个医生耍子”、“玩赌博游戏耍子”、“玩女色耍子儿”。综合来看,该文其实只列举了一个吴方言“耍子”而已,故而其可信度值得商榷。

二、“晋方言”说

这一观点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杨秉祺先生的大作《章回小说〈西游记〉疑非吴承恩作》(《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杨先生首先从两个方面对《西游记》与吴承恩的关系做了否定:

第一,若小说所用的语言的确是淮安方言,也证明不了那个论点。因为这个论据只能证明作者是淮安人,而不能证明作者是吴承恩。

第二,这个论据本身并不确立。实际上,小说所用的方言是北方话而非淮安方言,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分支。书中许多淮安方言词只是北方话词汇中的一部分。整个北方方言区的人读“章西游”(即章回体《西游记》)都会发现,其中有些方言词正与自己家乡的方言词一样,因而感到非常亲切;但又有一些方言词不是自己家乡所有的。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就会使许多北方次方言区的人都会认为“章西游”是用自己家乡的方言写的。

在此基础上,他列举了9条晋方言词汇:

1、【夯】:蠢笨。

2、【弄喧】:弄玄虚。

3、【骨冗】:蠕动。

4、【喝采】:叫好。

5、【脱剥】:(原文无解释)

6、【含忖】:(原文无解释)

7、【头口】:牧畜。

8、【辿】:慢。

9、【撺唆】:怂恿。

杨中发也曾撰文列举了20条晋方言词汇(《西游记与古交方言》,载《太原日报》2009年9月9日第16版)(注:古交市,位于太原市西部山区,吕梁山脉东麓,属晋方言。):

1、【花狸狐哨】(原文无解释)

2、【咨牙来嘴】(原文无解释)

3、【三曹对案】(原文无解释)

4、【四马攒蹄】(原文无解释)

5、【胡说散道】(原文无解释)

6、【通同作弊】(原文无解释)

7、【国卓国卓】(原文无解释)

8、【蹼踏蹼踏】(原文无解释)

9、【一递一拳】(原文无解释)

10、【一递一把】(原文无解释)

11、【试演试演】(原文无解释)

12、【声声唤唤】(原文无解释)

13、【孤拐脸】(原文无解释)

14、【唿哨】:表示很快。

15、【窄逼】:住房不宽敞。

16、【筋节】:老年人身体好。

17、【疾伶】:聪明伶俐。

18、【只情】:尽情、一直。

19、【家怀】:不认生,不客气,就像住在自己家里面一样。

20、【勤谨】:勤劳、吃苦。

对晋方言说持赞同观点的还有有李安纲先生,他在《为什么说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西游记文化学刊》第一辑,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版)指出:

我们是山西晋南人,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也发现小说采用了我们晋南的方言系统。而且我们也能够用晋南的方言词汇系统,来解决那些淮安方言词汇系统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马臻荣在其《〈西游记词典〉寻疵》(《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也有此说,可惜李、马二位并没用列举足够的方言词条来进行论证,可信度大打折扣。

三、“豫方言”说

张成立在1995年发表了《吴承恩在河南新野做过知县——兼述〈西游记〉与新野方言习俗》(《中州古今》1995年第6期)。张先生据河南省《新野县志》的记载发现,吴承恩于明嘉靖三十五至三十年(1556—1557年)任新野知县,其出身也是贡生。据此分析得出这个吴承恩极可能与《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同一个人。有了这个推测做基础,张先生列举了《西游记》中出现的21条新野方言词汇来为其论点做支撑:

1、【爱小】:贪占小便宜。

2、【不打紧】:没关系,不要紧。

3、【叉钯扫帚】:能用以打人的带长柄的农具。

4、【虫翳儿】:小鸟。《新野县志》作“虫蚁儿”。

5、【刺闹】:身上发痒或心中烦燥。

6、【倒踏门儿】:入赘。也说“倒扎门儿”或“倒上门儿”。

7、【斗】:集中,聚拢,汇总。

8、【扢叉】:本书中也作“扢措、扢喳、扢咋”。象声词,同“克察”,形容物体折断的声音。

9、【扢迸迸】:象声词。形容同类声音集中连响。

10、【疾玲】:别书中多作“机灵”。聪明、反应快。

11、【燎浆泡】:皮肤上所起的大水泡,也作“亮浆泡”。

12、【买嘴吃】:买零食吃。

13、【牛鼻拘儿】:别书中多作“牛鼻圈儿”。穿在牛鼻子中用以系笼头或组绳的物件。

14、【爬蹅】:指小孩或动物爬动的状态。也写作“爬磋”。

15、【胖】:憨,傻。

16、【揉】:抡,挥舞。

17、【闪】:丢,抛下。

18、【窝蕖】:即窝苣,一种蔬菜。

19、【相应】:别书中多作“相宜、相益”。意为便宜、合算、划得来,沽光。

20、【亚腰葫芦】:物体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如“8”字。

21、【脏埋人】:诬蔑人、中伤人。

这以后,张先生通过继续研究,又发表了另外一篇内容略有重复的论文,其中补充了40条新野方言词汇(《〈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任过新野知县————兼述〈西游记〉中的新野方言》《南都学刊》第15卷1999年第4期)

1、【献勤】:献殷勤,阿谀逢迎。

2、【匾食】:饺子。《新野县志》作“扁食”。

3、【草科】:草丛。别书写作“草稞”。

4、【吃嘴】:馋。贪吃。

5、【绰】:把青菜放进开水里烫至半熟。

6、【咨牙徕嘴】:别书作“咨牙咧嘴”。扮鬼脸或作滑稽表情。

7、【担搁】:耽误。

8、【滴溜溜】:也作“滴流流”。形容物体的滚圆形状或旋转态势。

9、【顶瓜皮】:头皮。

10、【扢蹬蹬】:象声词。如车轮辗在凸凹不平的石板路上所发出的声音。

11、【扢支支】:象声词。如物体超负荷挤压所发出的声音。

12、【纥络】:别书多写作“旮旯”。角落。

13、【骨冗】:人或动物不安静的骚动状态。也说“骨骨冗冗”。

14、【过梁】:房屋建筑中压柱托攘的横梁,与柱攘各成直角相交。

15、【花狸孤哨】:别书中多作“花里胡梢”,形容色彩斑驳杂乱不谐调。

16、【剪刀股】:一种冬春生长的野菜,也称“剪刀裸、剪刀菜”。

17、【将就】:对付,凑合,马马虎虎的。

18、【富胎】:别书多写作“富态”。雍容富贵之相。

19、【揭挑】:故意揭人之短。

20、【解板儿】:将木头锯成板。

21、【禁不得】:经受不住,承受不了。

22、【就筋】:肌健痉挛,抽筋。

23、【扢叉】:(1)、象声词。形容物体断裂或破碎声。(2)、物体的分叉处。

24、【可可的】:正好,刚好。

25、【狼虫虎豹】:野兽的泛称。

26、【老实头儿】:即“老实疙瘩”,过份质朴老实的人。

27、【勒掯】:勒索,敲榨。

28、【清】:肯定,分明,一定。如“清是”意为“肯定是,一定是”。

29、【手巾】:毛巾。

30、【突鲁鲁】:象声词。形容物体旋转或下坠时发出的声音。

31、【突突囊囊】:别书中多写为“嘟嘟囊囊”。意为发牢骚地自言自语。

32、【轻省】:轻松,不吃力,容易。

33、【腿肚子】:腿后侧肌肉丰厚的部位。

34、【瓦查】:即瓦渣,意为碎瓦片儿。

35、【为嘴】:馋,贪吃。

36、【一般儿】:同样的,相等的。

37、【圆丢丢】:也作“圆溜溜,圆周周”。形容物体的滚国帕勺形状。

38、【张狂】:慌张、忙乎、张罗。

39、【终】:别书多写作“中”。意为:“行、可以、好、同意”。

40、【钻疾】:投机取巧,相机行事。

执此一说的还有赵国栋,他在2003年3月27日的《开封日报》撰文,直言《西游记》的作者就是河南开封人。其中也简单列举了7个方言词汇:

【者着】、【阁气】、【年把】、【勤谨】、【老实头】、【钻疾】、【刺闹】。

当然,后来的各种资料证明此吴承恩非彼吴承恩,属于同名同姓同年代的巧合而已,但张先生提出的关于“豫方言”的相关观点还是值得人们的关注。

四、“湘方言”说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为张晓康,他在《〈西游记〉中的湘方言》(《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中不仅列举了22条方言词汇,还从诗词赋偈的角度探讨了湘方言韵律存在,依此来推断《西游记》的作者应该是来自湘方言区的一位作家。

1、【运神】:用湘方言来描述某人凝神贯注地思考问题的模样。

2、【把】:湘方言中,常将一整坛子酒称为“坛把酒”,将一整块砖头称为“块把砖”,这种量词的“把”字句至今仍为湘方言中的常用语。

3、【说哈话】:说傻话。

4、【那时节】:那时候。

5、【罗唣】:说话锣嗦或办事不干脆。

6、【各样】:这个样子、这个模样。

7、【雷堆】:形容人长得粗糙肥胖。

8、【易得】:容易。

9、【样范】:某物或某人的样子。

10、【阿屎】:排泄大便。戏称说话办事不爽快、不利索的口语则为“阿绵花屎”。

11、【镔铁】:指精炼过的熟铁,延伸性较好,很容易打造锅、铲物品等。

12、【堂屋】:一栋房子的客厅。

13、【哩】:湘方言中最常用的语气虚词。

14、【扁毛畜生】:湘方言中,骂羽毛类的动物的称呼。

15、【猫】:疑为湘方言中“冇”字的谐音别字,说没有什么嚼头为“冇嚼头”。

16、【刮毒】:“刮”字在湘方言中也常作形容词用,是“很”、“非常”、“特别的”意思(笔者注:应该是副词,修饰限制形容词的,原文表述错误。),如形容人很瘦很瘦时,湘方言口语常讲成“刮瘦的”。

17、【握头事】:将搞恶作剧说成“恶头事”,此处的“握”字也疑为“恶”字的谐音别字。

18、【趁头】:挑担子两头不一样重时, 常说成“不趁头”。 

19、【何自】:“哪里”、“什么地方”。

20、【才子】:刚才。

21、【自家】:自己。

22、【雕】:叼的别字。

朱建松在其专著《方言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中,专门有《〈西游记〉所见武汉(湖北)方言语法现象》一节,罗列了40条淮安方言与湘方言中的武汉方言所共有的词汇:

【别个】、【嘈人】、【带挈】、【偏是】、【样范】、【相应】、【堂屋】、【天光】、【打呼】、【惊张】、【灒】、【添饭】、【晓得】、【强勉】、【莫】、【术法】、【见自】、【平阳之地】、【见如今】、【恶躁】、【鹊薄】、【半信不信】、【不亏】、【放赖】、【呵欠】、【心肝系】、【松放】、【人生父母养的】、【一湾子】、【作渴】、【刮毒】、【看经念佛】、【肉子】、【就筋】、【琵琶骨】、【四周围】、【说得莲花现】、【留两个做种】、【求雨】、【杵头】等等。

五、其他方言说

(一)、内蒙古方言说

代表人物:杨秉祺

代表论著:《章回小说〈西游记〉疑非吴承恩作》(《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代表词汇:

1、【侮着】:遮盖着。

2、【花狸狐哨】(原文无解释)

3、【花扑扑】:很华丽。

4、【相应】:便宜。

5、【捣鬼】(原文无解释)

6、【撒货】:走走。

7、【阁气】(原文无解释)

8、【持斋把素】(原文无解释)

9、【富胎】(原文无解释)

10、【务脚】:暖脚。

11、【晤晤】(原文无解释)

(二)、陕方言说

代表人物:张成材

代表论著:《商州方言中所见〈红楼梦〉〈西游记〉词语汇释》(《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代表词汇:

1、【私通】(原文无解释)

2、【耳软】:别人一说就听信。

3、【十停儿】:十分之十。

4、【一窝蜂儿】:成群结队,蜂拥而至。

5、【一连】:连着、连续着。

6、【不识耍】:不能识别别人是在玩耍,并非当真或不喜欢跟别人玩耍。

7、【低实】:的确、当真。

8、【圪崂儿】:角落。

9、【不是长法】:不是长久的办法。

10、【不晓得】(原文无解释)

11、【聒】:声音嘈杂。

12、【护短】:为缺点或过失辩护。

13、【夜明珠】(原文无解释)

14、【孤拐】:踝子骨部位。

15、【敬重】(原文无解释)

16、【耶】:常跟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

17、【狗吃屎】(原文无解释)

18、【言喘】:言语、吭声。

19、【老婆神】:老婆舌头。

20、【眼花缭乱】(原文无解释)

21、【向后】:往后。

22、【老女儿】:老姑娘。

23、【专专】:单单、偏偏。

24、【专一】(原文无解释)

25、【劝善】(原文无解释)

26、【紧箍咒】(原文无解释)

27、【证见】(原文无解释)

28、【恩将仇报】(原文无解释)

29、【馕】:吃饭的贬称。

30、【中看不中吃】(原文无解释)

31、【脓包子】:软弱之人。

32、【念诵】:自言自语。

33、【寻着啦】(原文无解释)

34、【神通广大】(原文无解释)

35、【医治】:治病、修理、治理。

(三)、其他“江淮次方言”说

张训认为《西游记》中存在着大量的海州方言。“明建淮安府,海州为淮安府所辖,并设有东海中所。从历代地理沿革来看,海州地区范围应含有今天连云港市的整个市区和赣榆县南半部,东海县、沭阳县、灌云县的全部。”(《〈西游记〉和海州方言》,《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3期)。以上所列区域除赣榆外,都属于江淮方言的“洪巢片”, 张训认为全书有三百多条海州方言,他列举的方言词条有如下31条:

1、【门枕】:旧式双扇大门门走挺下边的垫石。

2、【扎】:煎、炸。

3、【闪】:(1)撇下;(2)躲藏;(3)快速。

4、【务脚】:“务”同“焐”。两人通腿睡觉,互相以体温使脚暖和。

5、【邷么儿】:乡间女孩子用小石蛋或碎瓦砾抛起来抓取着玩,一面嘴里哼着歌儿,叫邷弹子。

6、【杂碎】:即牲畜的内脏也叫“下水”。

7、【吊搭】:挂在门上的席片或草苫子,冬天可以挡风保温。

8、【沃】:将人头按到水里使人呛水以致死亡。

9、【汤】:沾、靠、碰。

10、【砑】:(1)插;(2)从中间劈开;(3)硬把东西派给人或卖给对方。

11、【烂板凳】:形容人贪坐不动。

12、【孤拐】:脚踝骨。

13、【虾着腰】:虾,弯、弓。

14、【砑】:用圆砑向上向下压的动作。

15、【展】:揩、抹、擦。

16、【铎】:(1)滩;(2)一丛或一簇;(3)贴、摔。

17、【跥】:坐着挪动位置。

18、【畜】:熏、呛。往往用来形容难闻的气味。

19、【偷生瓦熟】:(笔者注:“瓦”当为“”字)用器皿扒食物。这个方言用来形容旧社会妇女偷偷摸摸的不良品质。

20、【】:往前推、拱、顶。

21、【落】:赚。

22、【馋虫】:形容贪吃、好吃的样子。

23、【揭挑】:即揭短。以别人的短处来攻击别人。

24、【摄】:偷取。

25、【魇样】:(1)蒙闭;(2)旧说使用一种妖术陷害别人。

26、【蒯】:用指甲挠痒。

27、【撑】:说人无节制地猛吃猛喝。

28、【嚼了舌头根】:形容人说瞎话、胡说八道。

29、【磨】:转动或移动东西。

30、【嚣】:薄。

31、【打觑人】:拿别人短处开玩笑。

敦玉林著文认为《西游记》中大量存在盱眙方言(《〈西游记〉及其作者与盱眙》,《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4期),他列举的70条词汇如下:

1、【告诵】:告诉。全书凡是“告诉”的地方皆用“告诵”。

2、【虼蚤】:跳蚤。

3、【可可的】:恰好。

4、【把】:给。

5、【左】:骗。

6、【欺心软我】:同“左”。

7、【雷堆】:此语江淮多地用,盱眙常说“雷里堆堆的”。

8、【怪道】:难怪。

9、【一时三刻】:一会功夫。

10、【有样范】:有模有样,合规范。

11、【查耳朵】:招风耳。

12、【草科】:草丛。人文本注为草窠,误。

13、【舞弄】:耍,折腾。

14、【蒲鞋】:用麻、草等编织成的鞋子,带帮;无帮的为草鞋。

15、【蒯】:抓,挠。

16、【不拘】:不论。

17、【刺闹】:刺痒。常说某物“刺闹人”。

18、【汤着】:碰到;遇到。

19、【刷】:洗。

20、【挨排】:依次,挨个。也常说“挨排排”。

21、【怎的】:拿……怎么样。

22、【孤拐】:脚踝骨。

23、【出恭】:大便。

24、【展抹】:抹。

25、【手搀】:扶、拉。

26、【这们】:这么。

27、【滴答】:啰嗦。

28、【蹊跷】:奇怪。

29、【趷蹬蹬】:(原文无解释)

30、【消停】:或“消消停停”,意为慢着,从容不迫。

31、【沃】:淹。

32、【停】:份、成。

33、【肉子】:肉团。

34、【嘴上挂得油瓶】:生气时嘴巴噘得高。

35、【健猪】:公猪。

36、【户】:“户”与“烀”音义同,煮的意思;“”按盱眙方言应为经济意。例如某种米出饭率高则为煮,也常说这种米煮饭“泛”。此处户意为连皮煮之出肉率高。连皮煮既容易“烂”(“汤滚就烂”)又“户”即出肉率高,这是八戒为逃避剥皮之灾而找出的两个理由,而非光“烂”这一个理由。人文本1980年版第448页对“”字注解有误,因而就将“户”解释错了。

37、【惊嘬嘬】:害怕的样子。有时也说成一惊一嘬。

38、【落】:赚取。

39、【】:跨。

40、【海底眼】:底细。

41、【绰】:顺着对方的话,从对方的话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东西。

42、【老】:最小的子女。有时也称为“老巴子”。

43、【嘈人】:胃里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44、【螺螺】:螺蛳等螺类。

45、【抄】:用手舀水。

46、【木木樗樗】:木然。没有孤单的意思。

47、【圆气】:从锅盖四周冒出气来,常依此判定食物(多为馒头、饼子类)蒸熟了。

48、【】:顶、卡。

49、【磨一磨】:移动。

50、【嚣】:薄。

51、【标着】:盯住。

52、【砑】:硬塞。

53、【嚼舌头根】:瞎说。

54、【倒蹅门】:招婿。

55、【铎】:作名词用时为一铎,即一摊;作动词用时为朝某物上扔、吐;另一义为强加于人,如说:“你把这件事情铎到我头上”。

56、【把把】:粪便。

57、【失惊打怪】:大惊小怪。

58、【急忙】:迟迟的。

59、【尖嘴】:说尖刻的话。

60、【硬枪】:也说成硬枪枪。

61、【窄逼】:狭窄。

62、【朔腮】:腮朝里面凹陷。

63、【爱小】:贪便宜。

64、【牛鼻拘儿】:穿在牛鼻子上用以系缰绳的环或小棍。盱眙昔日常见给小孩鼻子上加环,表示小孩拴住了,以保长命。

65、【锅脐灰】:锅底中心处为锅脐。盱眙有用锅脐灰入药的习俗,例如用锅脐灰与香油调和敷在疮、疖上以消炎。

66、【滑扢韲】:滑溜溜。

67、【卖嘴】:夸口,吹牛。

68、【畜】:难闻的气味熏人。

69、【猛子】:人潜入水下。

70、【淬】:表示入水的动作。

六、结论。通过方言词汇的研究来探寻作者的籍贯问题,并试图解决一些学术上的难题,想法是好的,但是结果常常是差强人意,有时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凌乱。《金瓶梅》的方言研究至今没有定论,《西游记》的方言研究一样不能服众。为什么很多方言研究的学者能够从《西游记》中找到自己研究或所属区域的方言词汇,进而籍此轻易否定别人,重新树立起自己的观点呢?说到底,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只要我们认定方言词汇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那么,我们所得出的方言所属区域的结论就一直会受到质疑与否定。

首先,我们所选择并最终认定的这些方言词汇并非是唯一的。从上面所列各个方言说的内容来看,每一位学者所列词汇尽管有各自方言区的特色,且大部分词汇都具有代表性,但是总会遇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方言区同样也使用的情况。如“吴方言”里列举了一个词条“”,但是在“海州方言”里面也出现了这个词汇,同一个词汇在两个不同的方言区表达的意思也是极其相近的;再如,“晋方言”里列举了一个词条“骨冗”,而同样的词条、同样的意思也出现在了“豫方言”里。所以说,从文本中挑选出这些特殊词汇,进而去论证这些词汇确实为某一地所独有而不为其他方言区所用,观点是好的,但是结论却不够缜密。因为只要我们从中找到一条为彼方言区也同样使用的方言词条,就足以推翻此方言说的观点了。

其次,即使我们所选择并最终认定的这些方言词汇确实为某一个方言区所独有,那么,这些今天仅仅活跃于某一个方言区口语中的方言词汇,是否在明清时期也同样仅仅活跃于同样的方言区而不为其他方言区所有呢?上面所列各种方言说中,学者们选择并最终用作论据的词汇,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口语调查而得出,他们所使用的是一种“以今证古”的方法,即:因为某些词汇只在今天的某一方言区能够找到使用的实例,其他方言区没有任何使用的情况,所以,这部作品的作者一定是或者长期在某一方言区生活过的人。

在《金瓶梅》方言研究中,刘钧杰先生曾经就张惠英的研究方法和最终观点提出过质疑,他指出张文“先举《金瓶梅》里一个词A,再阐明现代山东话已经不用A,而现代X方言用着A呢,于是得出结论,《金瓶梅》里的A(也就是明代的A)不是明代的山东方言词,而是明代的X方言词。”(刘钧杰《〈《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质疑》,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忽视了语言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指出张文所列的非山东方言中“丁香、厨下、拔步床、卵、下饭、老娘、田鸡、堂客、黄芽菜、走百病儿、韶刀”等词汇,在以山东方言为基础的《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等作品中早有存在,而这些作品出现在十七世纪。也就是说,今天的山东方言词汇和三百多年前的山东方言词汇之间是有区别的。郑培凯先生也说:“从十六世纪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间,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明代某地的方言?就算我们对山东、河北、江苏、浙江每一个地区都进行了方言调查,我们能够确知这每一个地区的方言在明代的情况吗?”(郑培凯《〈金瓶梅词话〉与明人饮酒风尚》,徐朔方编选《〈金瓶梅〉西方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版)

以现代汉语来判定明清小说中一个方言词汇的属性问题,从排列组合的角度讲,必须要考虑到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古今、仅甲地或乙地使用。

2、古今、甲乙两地通用。

3、古、甲乙两地通用,今、甲乙中只有一地使用。

4、古、甲乙中只有一地使用,今、甲乙两地通用。

5、古、甲乙两地通用,今、甲乙两地均不用。

从以上五种情况来看,除了第一种可以判定为方言词汇以外,其他四种都存在难以服众的缺陷。而这一点,恰恰是近年来《西游记》方言词汇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不足。

应该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留下创作者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大行其道,但又缺乏语言文字的规范与统一,作品中的语言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印记、地域特征以及创作者的个人习惯,但如何去发掘这些特色,如何科学地辨析小说的基础方言和作者问题?既需要批判的武器,也需要武器的批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