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城‖踏积雪披荆斩棘探寻南山路边垣,曾几回遗失轨迹终至双界山长城--成功穿越海子口村西长城

上周末走完双界山东侧古长城以后,下一段的目标,就该是西段了。

本来拟议周六(元月4日)的行程,无奈元旦当天我还在青龙峡的山上,接到了次日出差的电话,预计周日才能返回,不得已,行程取消。

结果周六晚提到出差返回,拟同行的伙伴已经做了其他安排,于是决定周日(元月5日)独行这一段行程。网上搜索到深海的鱼有两条轨迹,分别行走了海子口村西侧的南山路边垣长城和双界山的“北齐”古长城(是否北齐长城,将在小结中分析),而路网显示,中间有一条细线,连结了两段长城。于是决定从南山路边垣上山,从双界山长城下山。由于到达海子口村的公交上午十点多才能到达,估计本次行程的时间会非常紧张,尽量吧!

 

仍是乘H51,在海子口村下。遇见一位村民大哥,听说我要寻找长城,热心给予指导。据称,他小时候,长城保护得都很好,都有条石基础,后来条石都拆了建学校、建房了。他上小学的时候,还跟着去运这些条石建学校。村里的好多房子,都是条石建的。那时候,村里还有两棵非常大的松树,后来也被砍伐了。谁知道现在这些东西都珍贵了呢?--并且似开玩笑地说:能否呼吁呼吁,把这些长城再给修起来。

--当然,这已经不可能了,存在是历史,拆除也是历史。改写的,就不是历史,已经失去意义了。

--并且,我也无能为力,去帮着做这么重大的事。

 

按村民大哥的指点,东侧长城跟下的松林边,就是以前海子口村城堡的位置。以前有三个大的城堡(三个城堡?会是像古北口有7座营城一样?彰显此处位置的重要?历史上,游牧民族倒是多次通过这条山口进犯。或者,村民大哥把城堡与敌台弄混淆了?就像我在二道关村,寻找二道关城堡的时候,不止一位村民把复建的镇河楼指给我看),都拆除了。当然,亦不排除确有三个城堡,因为海子口村除了南山路边垣,还有南山连墩经过此处,距四海冶(今四海镇)也很近。在这道路宽漫的极冲之地,建有多个城堡,并非不可能。

下图:村东侧长城下方的松林,就是以前城堡的位置

 

村民大哥说,要登村子西侧的长城,有路的地方就能上去。但他提到了有一块长城保护碑,于是决定从保护碑处开始上山。

北行数百米,公路边见到了这块石碑。

(距离起点0.44km 当前海拔747m)

 

雪后的道路,增加了行走难度。还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有乘客就提醒我这段长城不好走,树丛长得太密太乱。上得了长城,果然如此,墙体之上,荆棘丛生,阻塞了前路。有时需要从两侧绕行,但会影响速度;墙体上的野草多刺的种子,一脚趟下去,立即满腿毛刺。

(距离起点0.53km 当前海拔764m)

登上长城后,向东南侧远望东侧的城墙及城堡遗址。

(距离起点0.67km 当前海拔792m)

 

山谷之中,果然是道路宽漫,可通众骑,极冲。怪不得从黄花城-二道关-三道关-双界山-海子口-四海冶,连结设置6道关卡防守。

 

上行数百米,有方墩,疑为敌台,奇怪的是,方墩与墙体相接的两端,深挖沟壕,以致墙体与敌台并不相连,而隔以窄壕。查长城遗产网地图,此为延庆县号127敌台。敌台四立面保存基本完好。
(距离起点0.73km 当前海拔817m)

  

敌台前的墙体,也保存着较好的立面。

 

再上行不远,又一座敌台,与上一座类似,环敌台四周为窄壕。此为延庆县128号敌台。

(距离起点0.86km 当前海拔841m)

 

敌台附近的墙体,立面保存较好。

 

这一段的城墙的毛石,多土黄色岩石,可能是就地取材,所取山上花岗石的石料。

 

有些地段,墙上根本无法通行。

 

往上行,经一段陡坡上山,陡坡处,不见毛石,可能年代久远四散不见了。

(陡坡无墙,距离起点0.94km 当前海拔874m)

 

继续往上,墙体再现。

(墙体,距离起点0.95km 当前海拔876m)

 

陡坡之上,部分地段为石墙及混合山险巨石的墙体。

 

雪地上亦有先至者的足迹。

(铲削山岩成墙,距离起点0.97km 当前海拔897m)

 

上方出现一座墩台,此为延庆县129号敌台。
(距离起点1.05km 当前海拔929m)

 

墩台下北侧(外侧)有铺房。这在双界山古长城东段也是普遍现象,一是铺房,二是铺房位于墙体之外侧。
(距离起点1.05km 当前海拔933m)

 

墩台处有大量残砖。或者是敌台的条石被拆除后,残破的墙砖被遗弃原地。

 

129号敌台南侧,数米之距,有一石堆,疑为连墩,但长城遗产网并未标注。
(距离起点1.05km 当前海拔933m)

 

连墩往南,树丛更加密集无法通行。透过树丛向南侧、西南侧望去,似有小路通向上方,会是墙体吗?

 

更远处的山脊上,是林中雪地中清晰的山径。上次走双界山东段,风风筝曾质疑会不会又是一道长城,根据长城遗产网,这儿应该是南山路边垣与双界山长城,不应有第三道了。

 

爬上墩台,发现墙体向西北方向延伸。于是下了墩台,沿墙西北而行。

(距离起点1.13km 当前海拔933m)

 

行至一堆乱石,墙体消失不见,唯余沿北侧东北侧陡崖边的巨石阵,会是一段山险墙吗?

(距离起点1.17km 当前海拔944m)

 

雪地上的足迹,绕着崖边的疑似山险墙往下方走,面向西北侧的山坡上积雪深厚,可以没鞋。

 

足迹分为两支,一支向上,绕过山险墙重回脊;沿这条线路重返山脊,足印却消失了,而此时山脊也不再有山险墙的痕迹,此时没有了方向,对照轨迹,发现已经偏离。

足迹的另一支沿山坡向下,隔一条深谷,方向是深海的鱼返程的线路,通向对面的高山之上,那条山脊上也有清晰的山径。那条山径也是长城吗?--按说不会有,但需要实地勘察才能证实。不过,如果按那条线路走,今天如何返回?

看来今天要无果而终了。

我做好了探路失败的打算,只好原路返回。

回至那堆乱石处,感觉线路是向129号敌台西南侧的山路上行走,但看不出墙体。严格对照轨迹,又回至129号敌台附近,折下山坡,下到谷底,才又发现了墙体竟然真的往这个方向来了。

(距离起点2.03km 当前海拔900m)

这一段积雪深厚,一脚下去,立现一个雪窝,行走的速度相当缓慢。 

(距离起点2.12km 当前海拔901m)

 

还是可以体会到墙体有相当的高度,部分地段残高在4米以上,但由于墙体坍塌,墙下有一定坡度。

 

前方一座墩台,为延庆县130号敌台。
(距离起点2.13km 当前海拔903m)

有一处人为挖断的缺口。

(距离起点2.26km 当前海拔910m)

 

墙上荆棘阻塞通道,从外侧墙下绕行一段,又一处墩台,墙下外侧也有铺房,面积约200平米,在这一带所见的铺房中,属于面积偏大的。此处墩台为延庆县131号敌台。

(距离起点2.29km 当前海拔912m)

过这处墩台,在积雪与密林中寻路穿行。荆棘密集时,无论墙上墙下,绝难通行。

 

一路城砖随处可见,可见这条长城,当初修筑的等级还是较高的,大概属于二等边的级别。

 

延庆县132号敌台,规模较大。

(距离起点2.42km 当前海拔949m)

 

石缝中用于粘合的土,但不是晚期砖石长城的三合土,较易流失,所以所见墩台,只剩下毛石。 

 

回望132号敌台。

(距离起点2.50km 当前海拔963m)

 

继续前行。墙体较宽且荆棘树丛稀疏处,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距离起点2.50km 当前海拔965m)

 

延庆县133号敌台。
(距离起点2.56km 当前海拔991m)

此墩台内侧有铺房。这是第一座铺房在墙体内侧的。

(内侧铺房,距离起点2.62km 当前海拔999m)

继续向前,海拔开始升高。

 

在雪中跋涉而行。

 

一路都有城砖在墙体上出现。

 

树丛稀疏处,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

  

延庆县134号敌台。
(距离起点2.92km 当前海拔1064m)

134号敌台外围有圈城。 

(距离起点2.94km 当前海拔1078m)

134号敌台的圈城之外有铺房,此处铺房在墙体内侧,这是第二座墙体内侧的铺房。
(距离起点2.97km 当前海拔1079m)

此段墙体保存非常完好,顶部竟然是数层城砖垒成。

 

又一段保存完好的墙体,有完好的立面,有一定的高度,而没有像别处那种严重的坍塌。

 

墙体上大量的城砖。此时海拔已经在大约1100米,而城砖一直到此处仍然大量出现。

 

海拔上升到1100米以上的时候,又出现一段没有墙体的地段。

(距离起点3.14km 当前海拔1114m)

 

再上方又是毛石与经铲削的山体岩石相间的墙体。

(距离起点3.23km 当前海拔1138m)

 

(距离起点3.28km 当前海拔1150m)

 

(距离起点3.31km 当前海拔1160m)

 

(距离起点3.38km 当前海拔1170m)

以为山险墙之上,或许难行,于是从内侧墙下绕行。反倒是绕行的路都在陡坡或陡崖之侧,并不易行。于是从陡坡上攀上山脊,仍从墙上通过。

 

墙顶其实走起来反倒容易。

(距离起点3.45km 当前海拔1185m)

延庆县135号敌台,这是本次行程中南山路边垣段所见到的最后一座墩台。
(距离起点3.54km 当前海拔1201m)

 

过135号敌台,积雪益深,该有二三十厘米吧。开始时我还没有用雪套,开始行程不久,就发现有雪往鞋子里跳,于是首次用上了雪套,效果还不错,后面再也不用担心雪进鞋子里了。

(距离起点3.55km 当前海拔1205m)

 

135号敌台以后,地势直线下降,边墙跌入一个深谷,然后再次拉升至对面的山巅。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2:30左右,没有太多时间可以继续向前走了,得考虑下撤了。

看了一下轨迹与路网,正好联结双界山长城的细线,正在此附近交汇。但双界山长城是不是会在西南侧更高的山脊上呢?

犹豫了一下,还是需要下撤。即便路网不是按照双界山长城过来的路径,即便双界山长城在对面更高的山脊上,也需要放弃了。

(距离起点3.57km 当前海拔1208m)

 

路网所能起的导航作用总是有一定偏差。似乎那条细线是沿着山坡走的。这么说可能是从山沟里上来的。从山沟里上来,又是如何与双界山长城 产生交集呢?思考着,还是沿山坡趟雪下行。远远地,似乎看到了山谷尽头的房屋。

山坡下好像是一座废弃的民房,四墙完整,屋脊上堆积着雪。有民居的地方,就会有路,于是向着小屋在陡坡上快速下降前行。

(距离起点3.99km 当前海拔1176m)

到了跟前,才发现并不是普通民间,而是一座石屋,一块天然巨石,形似民居而已。老天真会捉弄人啊,害我沿陡坡下行了很远的路。 

察看轨迹,发现有所偏差,这时候就不敢轻易沿陡坡下降了,再看一眼山谷对面的山坡,几乎是九十度的悬崖。如果山体是断裂带构成,那撕裂的作品另一侧,也该是一面悬崖。于是左右校正路网,不得不重回山脊上去。雪后的陡坡有些打滑,而且沿陡坡上行颇为耗费体力。

 

终于重回山脊,回到路网之上。

(距离起点4.42km 当前海拔1139m)

 

山脊上有路径出现,而且出现了足迹,就是说,这条路雪后有人走过,顿时宽慰。仔细沿路网行走的时候,见到了一处户外团队的路标,更加放心不少。

(距离起点4.46km 当前海拔1124m)

 

前行不久,双界山的轨迹也接续上了。

继续前行,路径似乎又有不对,查对轨迹,又有偏差,于是,校正轨迹,从陡坡上斜切了过去。陡坡上遍布落叶,需小心打滑。绕过一段陡峭的山坡后,竟然见到了石垄,山路与双界山的墙体接续上了。

原来双界山边墙的墙体终止于这段陡坡之下,再往上,并没有明显墙体,也不见有明显的山险墙。这一点与双界山的东段类似。这种工程,实质上依附于南山路边垣的辅助防线,是对南山路边垣的再巩固,而非一道独立的防线。

(双界山墙体,距离起点4.51km 当前海拔1106m)

 

此后沿着墙体下行即可。时有厚厚的积雪覆盖,雪地上有先至的足迹。

(距离起点4.66km 当前海拔1078m)

双界山西段遇见的第一座墩台,对照地图,标为延庆县022号城。

(距离起点4.69km 当前海拔1076m)

 

22号城的圈墙。(距离起点4.70km 当前海拔1075m)

 

路遇青鸟户外的路标,最后几次的行程,包括“秦皇旧址”段长城、双界山东侧边墙,以及熟悉的其他长城爱好者参加的活动,青鸟户外最近正在走南山路边垣,节奏正好都赶在了我们前面。
(距离起点4.82km 当前海拔1054m)

铺房,位于城墙内侧。
(距离起点4.85km 当前海拔1045m) 

 

前方已经看得到从山梁垭口处穿过的安四路,虽然时间越来越晚,但离终点也是越来越近。

(距离起点5.01km 当前海拔1038m)

延庆县438号敌台。这是双界山的敌台,与南山路边垣、双界山东侧的墩台形制特点完全相符。南山路边垣除海子口村西陡坡下的一段是土黄色的毛石外,其余皆是青石,与双界山的完全相同。那么,如何能够认定形制特点相同的两段墙体,一段为明长城,另一段为北齐长城呢?这让我更加质疑《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的观点。
(距离起点5.01km 当前海拔1038m)

疑似为未编号墩台。
(距离起点5.15km 当前海拔1019m)

 

部分地段的墙体保存相当完好,甚至比双界山东段保存得还要完好。因为双界山东段更加靠近海口子村,地势也更低,人的活动频繁,所以墙体受到的影响与破坏更多,墙体坍塌更为严重些。此处深处大山深处,地势更高,少有人迹,故而可以保存得更好。

(距离起点5.34km 当前海拔989m)

 

延庆县437号敌台,外围带有铺房,铺房在墙体外侧。
(距离起点5.47km 当前海拔983m)

延庆县436号敌台,距离437号敌台仅数十米距离。
(距离起点5.54km 当前海拔979m)

 

这段边墙,也保留下来一段非常完好的墙体,内外侧的直立直都非常完好。

(距离起点5.74km 当前海拔948m)

 

延庆县435号敌台。距此墩台不远,应该还有434号敌台,可能未引起注意,未加记录(或者前面的疑似未编号敌台是其中一座,而需要将顺序号重编?但根据墩台间的相对位置,记录的墩台编号不应当有大的偏差)。
(距离起点5.83km 当前海拔938m)

 

435号敌台外围的铺房,此铺房也在墙体外侧。

(距离起点5.87km 当前海拔938m)

435号敌台以后,地势急骤下降,在积雪与密林中寻路奔窜,有时感觉路径偏离轨迹,就拼命从灌木枝条中撕开一条生路出来重走。

 

延庆县433号敌台,外围也有较小的圈墙。
(距离起点6.09km 当前海拔908m)

先行者的足迹不知去了何处,或许是提前下山了。我沿着墙体,按照轨迹,在墙体之下的深深的积雪中趟雪下行。

  

林下一堆凌乱的羽毛,不知什么鸟被野生动物捕食了。

 

终于见到了对面延寿山景区的小木屋,绕过这个垭口,就下到了公路边。

(距离起点6.27km 当前海拔878m)

此时已经下午16:40多,离杏树台末班车的时间还有50分钟,距离是5公里。一路连跑带走,又带出一身汗水。

等到了杏树台公交车站的时候,17:24,竟然提前了几分钟到达。真是天助我也。

坐上公交车的时候,才有机会掏出火腿肠吃上两口,喝上一口热水。这一天,竟然没有顾得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只吃了两个小梨解渴。而身上的冲锋衣、秋衣、保暖衬衣,全都湿透,冲锋衣的外层可以拧出水来。趁车上的时间,把冲锋衣脱下散散汗水,一边好好休息。

此行胜利打通了南山路边垣-双界山西段的穿越之路。

 

小结:

1、双界山长城是明长城。从墙体、墩台、铺房的修筑特点,墙体保存状况,以及所用石材,双界山长城与南山路边垣都没有区别;稍有区别者,南山路边垣有大量城砖遗存,而双界山基本未发现城砖。

2、双界山长城与南山路边垣可能修筑时间有先后。

虽然双界山长城与南山路边垣有很多相同相近之处,但南山路边垣(至少在海子口村西侧与双界山交界点的这一段),一直有城砖出现,可见其修筑等级稍高;而双界山古长城则全是就地取材的毛石,且两段长城的毛石均为青黑色的石块(除紧靠海子口村西侧的山坡下毛石为就地取材的石色石块),可见

3、双界山长城长城与南山路边垣的墙体在西侧也并不直接相接,而是由一段平缓的山脊相接。当然,不排除最早这段山脊是有山险墙存在的,只是现今已经没有明显痕迹了。

4、双界山长城与南山路边垣,可能是四海冶-海子口-杏树台-黄花城一线道路宽漫极冲之地而设置的多重防线。这在许多关隘处修筑有二道关、三道关互有印证。

5、双界山长城可能是南山连墩的一部分

1)南山路边垣:嘉靖二十二年(1543)“宣府巡抚都御史王仪奏,讨内帑(国库)银若干,欲于金陵之后筑墙备墩为拱护计。诏下礼部行钦天监来相之(来相风水),相之者谓:'在九节1之外,无伤龙脉,可筑也。’礼部以闻于上,允其请。仪乃委口北道分巡佥事程绶(顺天通州人)董工役墙。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在八达岭北,也叫桃山)。红门左右备墩十四座,墩墙相连,谓四海有警,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其在红门守瞭者,自北而入墙之南,自南而瞭北,诚拱护之切务也。愚民不知,以为美观焉。”《明实录》载:“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甲子廿一(6.22),命修筑永宁大小红门并柳沟口。”即指修筑上面的长城。这道边垣西起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火焰山镇南墩,东西长一百六十里。

(以上引自宋国熹《明代延庆、八达岭长城、城堡修筑大致可分七个阶段》,宋老2013年已经88岁,不知如今还健在否?)

2)南山连墩: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从之。其疏略曰:“国家驱除胡元,定鼎幽燕,,以宣府为右臂,宣府安则居庸可以无恐。夫何?自开平失守,兴和内徙,宣府遂失门户之防,胡马长驱,延及堂室,难于备御。猾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自镇边城溃墙而出,愈知我中国地理之险易,兵马之强弱,时遣奸细入探道路,以窥伺内陆。上廑宵旰之忧,今御使李凤毛所言,修筑南山以安畿辅,诚经国安边大计,宣府目前急务莫有过于此者。先任总督许论与臣交代之时,亦拳拳以南山隘口逼近京畿,极係紧要,早宜修筑为言。随准巡抚都御史张涣,咨开参议张镐相度怀来南山一带地方、居庸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共隘口一十二处,长亘一百三十里四十步,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折九万一千八十步(上述数字有误)。每一百五十步筑墩一座,每二十座空内筑小堡一座,令墩军取便携家及邻近农家欲居者,听其通内陆隘口,应该设卒守把以防奸细者各添墩一座(延庆南山一带村落形成于此时)。其隘口应添大石墙或虎尾小墙者各宜量势修筑”。

(以上亦引自宋国熹《明代延庆、八达岭长城、城堡修筑大致可分七个阶段》一文)

南山连墩,一是在三十处隘口处筑大石墙或虎尾小墙,二是修筑了墩七百九座,墩房七百九间(墩台与墩房数量相同,可见墩房是与墩台配套设置的,这也应该是沿途所见多位于墩台内外侧的铺房类设施)。

因此,疑双界山长城为嘉靖三十五年(1556)南山连墩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在延庆一带其他散见的隘口墙,应有三十处属于南山连墩的组成部分。

如果是这样,也就解决了《长城踞北》延庆卷提到的“延庆境内还分布着大量支线长城,主要分布于八达岭镇和四海镇,总长29.946千米。它们的做法和工艺特征基本与东路和南山路边垣相同,但走向并不明确,有的与南山路边垣相连,有的独立出现,断断续续,时有时无,使延庆的长城而已更加复杂多变”的疑问。上述支线长城的分布区域,正好是南山连墩隘口墙的位置。

6、明长城本就是在前朝长城基础上修建,双界山长城是否北齐长城为基础,已经不重要了。本来北京地区的明长城,即是在前代长城基础上所修建,而所谓前代长城,又主要是北齐所筑长城,北周、隋代长城也多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之上的补缀。因此,明长城之下发掘出属于北朝或北齐时代的遗物,本来就很正常,只能进一步证实明长城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之上修建的这一事实。

《文物》2007年2月刊发的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学者唐晓峰、岳升阳的文章《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仅凭双界山长城发现的北朝文物,推定其为北朝(北齐)长城,而忽略了其与明长城的同质性,容易产生训导,使人认为该段长城仅仅是北朝(北齐)长城,而与明长城没有关系。

 

2020-1-5,7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