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终身学习者的需求
开头先说个真事,刚才和老婆去公安局的出入境管理中心,去办港澳通行证的加签,遇到一个难以接受的问题。我所在省份统一配备了电子加签设备,立等可取,确实比过去进步了,必须赞一个。过去的人工服务,是要等一个星期的。
但到了付款环节的时候,我傻眼了。选择一年一次香港签注,价格15元。付款方式只接受纸币,只接受等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付款的时候,不能扫码支付宝、微信支付,不能现金找零,甚至不支持不找零。再解释明白一点,就是你只能付三张5元和一张10元一张5元,其他所有付款方式都不行!在我们早已习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时候,还有这种场景出现,始料不及。只好满大厅找人换零钱,然后线上支付给别人。
昨天的新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其中一项内容是审议浙江的最多只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什么叫最多只跑一次,我理解就是强调用户体验。我们国家政府这些年进步非常大,最厉害的一点是开放心态,对于各种新生事物允许存在、观察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共享单车,受益人是普通大众,受害者是城市管理者。这么多自行车到处乱放,怎么管?但政府没有因为车辆乱放就禁止发展,这就是开放心态。
未来政府服务的终极思路就是把公民当用户,用互联网企业的用户体验至上思维来改进服务。浙江的这个改革试点,让我看到了惊喜。中央又拿到深改组这个最高决策机构来听取汇报,很快就有机会在全国推广。让我们期待吧。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说的是跨学科终身学习者的需求。朋友们都知道,我的梦想是成为跨学科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也正是想通过这个公众号来分享我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悟所感,让愿意看的人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如果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终身学习者,这个人群有什么特殊性呢?我是这么看的:
第一,消费属性。
这个人群会成为中国新时代新中产阶级的主力军。拥有跨学科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本质上是对自己人力资本的连续组合投资,从投资的角度就应该这么理解。未来收获的,一定是足够多的收益。来源于两点:
一是投资超长时限,从现在到生命结束一刻不停。这意味着投资总量足够大,投资分布足够分散。在不同周期和发展区间,随时可以调整方向。而且经过不断学习,一定会知道哪些是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自驱动属性。
二是投资足够多元,风险分散。不同学科意味着不同视角,不同产业,不同周期的全天候适应性。现在能够看到的人工智能对未来大多数人就业的替代,真正能够在人与机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就是跨学科终身学习者。跨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无止境的创新。我现在理解的创新就是把过去毫不相关的事物通过内在逻辑链接起来。创新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的。
所以这个人群会成为新中产的主力军,而且是最稳固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消费升级的最大客户群体。他们的需求是足够高端的,因为他们一定会有很高的收入,很快实现财务自由。这个群体的需求又是高冷的,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一般人根本难以理解。
第二,社交属性。
我之前的很多内容一再重复我对未来商业的理解,未来商业的核心是社交,因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物质需求早已被满足,人更多需要的是精神世界的满足。而精神世界的满足,最大限度的只能通过社交。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有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而且这种满足是双向的,你满足我的同时,我也满足了你。
跨学科终身学习者,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无比孤独的。因为经过漫长的学习后,他们完全不能与周围普通人正常交流,我现在就有深刻的体会。我说的很多内容即便在我大学同班同学这样一个有一定基础,又对我足够了解愿意倾听的人看来,很多观点他们无法理解。
那么跨学科终身学习者的社交需求怎么满足呢?通过互联网。互联网作为链接利器,只要你有内容,就可以匹配到相应感兴趣的对象。我可以认为关注这个公众号的用户至少都是对我讲的内容感兴趣的。但线上社交的弊端越发明显,就是缺乏黏性。我过去那么多聊得投机的网友,现在还能联系得上的有几个?很少。所以将来的趋势必然是社交从线上到线下。
怎么到呢?我们的公众号生日聚会就是微信社交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所以你们为什么不参加这样一个生日聚会呢?
我始终认为自己的逻辑体系足够完整、思考足够深远。可惜的就是能真正理解的人不多,但我的同学里还是有这样的人的。
你如果准备成为一个跨学科终身学习者,上面就是你需求的变化,消费和社交两个层次。如果你需要这样的社交,就深度绑定这个公众号,每天给我支持和鼓励,最后看我怎么给这个世界一个最大的惊喜。如果你不喜欢,就赶快取消关注吧。这样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关于社交的问题,将来要开专篇专门来讲。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