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也有槽点?盘点唐朝那些称呼上的雷区
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称“长安”)开播以来,以经得起推敲的细节打磨和扎实的叙事艺术,真实地还原了唐朝的文化与生活,称得上男女通吃,老少咸宜的古装剧了。但这并不等于《长安》就没有问题,比如在第一集中,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就不大不小地犯了个错误,台词原文:“弟弟是兵,哥哥是贼”,就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破绽。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有什么问题呢?
原来,在唐朝,“哥哥”一般是用来称呼父亲的,是不是不可思议?
有史为证。《旧唐书》中有记载:“玄宗泣曰:‘四哥仁孝......’
唐玄宗说的”四哥“,指的是他的父亲唐睿宗(排行老四)。唐太宗李世民写给儿子李治的一封信中,在封末署名也是自称”哥哥“。
另外,”哥哥“的叫法据说是来自草原民族,在唐代还没有真正应用下来。所以,唐朝所说的”哥哥“,既指父亲,也指兄长。但唐朝人一般称呼自己的兄长为”阿兄”,或者“(排行)“+兄”,比如“大兄”“二兄”等。如果把自己的亲兄长叫“大哥”或者“哥哥“的话辈分就乱了。
对父亲的称呼不仅有”哥哥“,唐朝的口语中还可以叫”耶耶“”阿耶(爷)”,这是比较亲切的叫法;在正式场合,就要叫“父亲”或者“大人”了。
所以,如果你有幸穿越到唐朝,管某官员叫“大人”的话,对方可能会先一楞,然后摸着你的头笑咪咪地说:“真乖!”为何?因为人家成了你的父亲,占了你的便宜,自然高兴啊!
在《大明宫词》一剧中,武媚娘叫一位官员为“李大人”,就是明显的漏洞。
作为当面称呼长辈的口语,“大人”两个字在唐朝只用来称呼父母,或者直系血亲的长辈。我们现代经常会看到丧事的挽联上写着“父(母)亲大人千古”的字样,就是源于古代这种对长辈的尊称。
“大人”两个字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来称呼当官的不可知,应该是“亲属称谓语外化”的一种现象和是谄媚风气的结合,渐渐使这两个字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唐朝宫廷中的一些称呼也与一些影视剧中不一样,比如我们最常看到的对皇帝的叫法为“皇上”,其实,“皇上”两个字在唐朝仅仅是书面用语,当面称呼“皇上”的现象,在唐朝的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皇上“并非口语用词,就像你让女朋友把你的手机拿过来,不能说:”把我的移动信号接收器拿过来“一样的道理。
那么会有朋友问了,不能叫”皇上“,那得叫什么啊?其实《长安》剧中就有注解,唐代管皇帝的流行叫法是”圣人“”主上“或者”大家“。”大家“是皇帝身边的人用,一般人用不到;其他人称呼皇上基本上是”圣人“。
皇帝家的孩子在那时也不会像清廷剧中叫“父皇”或“母后”,或者对皇帝自称“儿臣”,这种称呼在那时并没有出现过。私下里,皇家子女会像平常家庭一样,称呼父母为“耶(爷)娘”,或者“阿耶”、“阿娘”。
除了上面这些,唐朝地位低下的奴婢,管自己的主人叫法也不相同。叫女主人为“娘子”、“小娘子”,男主人为”(排行)+郎“”郎君“。奴婢也不会对主人自称”奴才“,这个词在那时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称呼用语。奴婢自称有”婢子““贱奴”等。
看了以上这些介绍,如果你再看唐代相关的影视剧,或者有机会穿越到唐朝的话,应该明白称呼上的一些日常叫法的对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