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的孤寂

老年人有孤独之痛,“环球同此凉热”。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也需要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
人进入老年以后,引发烦恼的事以这样两件为最:一病痛;二寂寞。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像一条毒蛇一样紧紧盘在老人身旁,特别会使一些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经常处于惶惶不安之中。
有一年重阳节,社区召开老年座谈会,听老人的诉求,我也参加了。许多老人赞扬当今社会敬老爱老之风高扬,老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条件大都有保障,希望能进一步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会上反映,一位独居老奶奶整天面对四壁,无人说话。幸好送水工小郑每隔十天要为她送一次桶装水,这成了她的一种盼头,并不是她等着水用,而是可以有人“多说几句话”了。湖北有位罗奶奶,原是教师,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退休后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写上“今日无事”。生活空虚寂寞,终于有一天,她在日记上写了这几个字:“没什么事,我就先走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在她去世三天后才知道。这些生活实录表明需要加强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老年人不受孤独寂寞的吞噬。
孤独寂寞是一种负面情绪,老、中、青、少都会受其害,但以老年为甚。这是因为老年人退休后,脱离工作岗位,社会圈子越来越小,独处时间越来越多,加之丧偶、丧友与健康每况愈下等情况的出现,就会产生孤独、寂寞、忧伤、抑郁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老年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一项针对近1.4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四成人有孤独、压抑之感。
老年人有孤独之痛,并非“中国特色”,而是“环球同此凉热”。英美等国都有相当比例的老人深受孤独的折磨,称其是老年人的一种“隐形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将孤独列为“比吸烟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人之所以不能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是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孤独寂寞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意义和激情,会导致对生命的伤害。研究表明,长期孤独会使早死风险增加14%。有部名叫《中锋在黎明前死去》的电影,那位被富商圈养在家中的“中锋”,虽然生活条件优越,却处于难以忍受的孤独之中,终于在忧郁中死去。这个故事揭示了资本家残酷的占有欲,同时也说明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使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退休后有一段越来越长的路要走。如果由此就割断与社会的联系,得不到必要的关怀,就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滋生孤独、孤单、孤寂感,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独、失能老人,孤独感会强烈到厌生的程度。有媒体报道,韩国平均每天都有老人因不能忍受孤独与寂寞而自杀。罗奶奶的“没什么事,我就先走了”在我国也并非孤例。
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不要把老人当成包袱,轻率割断他们与社会的联系。要多方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做其所爱做,学其所爱学,乐其所爱乐,交其所爱交,有人说话,有人来往,从而让他们感到生活仍有奔头、有意义,并没有被摒弃在社会生活之外,并不是在消极地“等死”,就会与孤寂忧伤的情绪相揖别了。
同时,老年人也要摒弃年龄包袱,不为“老”所累。人的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特有风景,要按老年和自身的特点,“闲里找忙”,做一些自己力能所及的事,避免整天枯坐寂寞。画家郑午昌年老后有一副自题对联,上联是“煎茶煮饭扫地洗衣自己有力自己做”,下联为“学佛读书养花绘画终日如痴终日醉”,他说,正是这种“自由忙”,使他有一种生活情趣,一种精神寄托,让老年生活避免了孤独寂寞。社会要多方关怀老人,老人也要努力培养必要的爱好兴趣,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如此老年的寂寞孤独之苦有望得到缓解,让老年生活更美好。

关于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