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初期, 吴三桂占据优势却为何失败?

明末清初的时候吴三桂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因为他的开关,才让清朝顺利统一了天下。而吴三桂因为为清朝征战天下,被清朝册封为平西王,封藩云贵,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割据势力。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步稳定,清朝越来越感到这些割据势力尾大不掉的祸患,最终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下达了撤藩令。

撤藩令下达之后,吴三桂立刻坐不住了,宣布造反。一时间天下汹汹,云贵、广西、四川、福建、陕西六省和广东大部皆先后起兵响应,就连朝鲜也有所动作,满清统治似乎即将崩溃。极盛之时,吴军饮马长江,窥视天下。但是激战八年,三藩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其间,有很多原因。

其一,政治上不够坚决。吴三桂起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不管是否合适,既已打出了旗号,就应该坚持到底,不然思想上的混乱会造成政治上的崩盘。吴三桂迟迟不立明朝王室,最后竟自己称帝,如此首鼠两端,在争取天下士子之心时,再输一招。

其二,吴军内部的掣肘。三藩之乱,虽然号为三藩,实际主力仅有吴军一家,其他两藩早早就被清王朝以一道只诛首恶,从者不究的政策给顺利收编了。吴三桂的很多老部下也是如此被清王朝策反了,如西北的王辅臣,举义两年后,被清王朝军事讨伐和政治诱降并用,最终投降了事,西北地区作为第二战场的美梦成为黄粱。

吴三桂起兵时,名义上能指挥的军队有40万人,但是把那些顺风浪逆风投的投机分子去掉,其所能指挥的,能够令行禁止的直属部队,只有其本部人马10多万人。这些军队在占据了湖南、云贵川后,还要留有殿后,能用于前线的已经不多。

其三,粮饷制约。吴军势力最大时,没有打下武昌,更没有顺长江之下夺占江南省,数十万大军全靠后方的云贵川提供后勤保障。云贵川本来经济就不是很发达,因此数十万大军长时间曝师于外,粮饷消耗是个天文数字,对吴三桂势力发展有很大的制约。

如果吴三桂能以初起兵时的锋芒,席卷长江中下游平原,遮蔽清王朝伸向江东的势力,则一者可以断绝耿尚的投敌之念,二者能够集中江南财力,招兵买马,即便不渡江北上,恢复中原,划江而治也有七分把握,而不至于困守一隅,坐以待毙。

其四,统战工作不到位。吴三桂起兵时,虽然也发布了檄文,但是满清朝廷除了察哈尔的蒙古人临时起意,打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其他清王朝的敌人都没有看到有多大动静,台湾郑氏集团没有配合出兵。至于汉民族的传统士大夫并不认可吴的政权,吴周政权只能作为吴三桂激励士气所进行的赌博,失掉了人心民望。

吴三桂有此四失,困守西隅,虽有缚龙之手,却无空间以施展。虽有雄兵十数万,却无大开大合之格局以谋全国。至于他的子孙后代,则更是有一代不如一代了。正因以上几个原因,三藩之乱的失败就是一个必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