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天京之前,曾国藩天天做一件事,不做恐怕无法承受压力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九十六 请勿转载

1862年,曾国荃一马当先,率领吉字营开始进攻南京。由于安庆已经落入湘军囊中,曾国荃进展非常神速,他直逼雨花台,曾国藩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葆也率军赶到,再加上彭玉麟的水师停泊在金陵护城河口,封锁了整个长江,南京陷入湘军的包围之中。

曾国荃原本听说南京只有半年的口粮,又有左宗棠进攻浙江,李鸿章进驻上海,两路分别牵制了太平军。在这种情况下,他自信地认为,顶多是一年到两年时间,自己就可以攻下南京,夺得这场为期十多年战争的首功。

然而,一到南京城下,曾国荃就傻眼了。南京城城墙的高大坚固,南京城规模之大,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这甚至意味着,以他和曾国葆手中的兵力,还真不能像攻打别的城市一样,将南京围成铁桶。因此曾国荃一方面大肆招募士兵,吉字营从一万多人,增加到了破城前的五万余人。

虽然湘军人数有所增加,但其实远远不如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何况李秀成等人还有几十万援军在手。湘军和太平军在雨花台血战了几十天,多亏曾国荃事先挖好的深壕和高墙,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太平军的进攻,死死地钉在南京城下。

湘军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疫病横行,在打退太平天国的援军后,曾国葆也因为重病缠身而死在军营之中。此时的南京城内城外,每天就是打仗和死人,一次次的挖地道和反挖地道,炸城与守卫,让每一天都活在惊心动魄之中。仗打到这个程度,就完全不是正常的进攻和防守,而是一种搏命的架势。

曾国荃性格倔强,一点也不亚于曾国藩,他不听兄长暂时撤退的劝告,对朝廷安排李鸿章率领淮军帮忙的方案也置之不理。总之,他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拿下南京城。

在不远之处的安庆,曾国藩对于弟弟的疯狂举动,既是欣慰,又是担心。近十年的奋斗,成败在此一举,错过了这一次机会,曾氏兄弟还会有建立如此功业的机会吗?因此,曾国藩对于曾国荃,那是不遗余力的支持。

他不仅默许曾国荃疯狂扩军,又从各地源源不断调集粮饷,以保证弟弟的军需不断。另外,曾国荃心烦意躁的时候,曾国藩在来往书信之中,总是极尽劝慰之词,希望弟弟能平复心态,今早攻破南京。

做完这些自己能够做到的,曾国藩就知道,剩下的全是天意,这就是他一贯认为的“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前方战事吃紧,曾国藩也焦躁不安,但是曾国荃可以失去理智地攻城,他作为主帅,是必须保持平静心态的。于是,在安庆的两江总督临时府邸中,曾家人又建造了一间小望楼。

这间小望楼是单独为曾国藩准备的静室,里面别无他物,唯有一张棉垫。曾国藩每天旁晚要在进入这间静室,要待上很长的时间才会出来。

曾国藩的小女儿崇德老人曾纪芬回忆,她当时以为这是曾国藩为了前线的九叔而祈祷。其实,她只说对了一半,曾国藩不仅是为将士祈祷,更是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不被外界所打扰。

这是早年曾国藩在京城担任翰林时,就从理学大师唐鉴那里学来的功夫。曾国藩认为:

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他认为,自己静心之后,既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又可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因此无论军务有多么繁忙,他总要抽空做到这一点。此时的点滴功夫,终于让曾国藩焦急之中等来曾国荃报捷的那一天。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