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后一首诗,大气磅礴惊世骇俗,后人为之叹息

在中国历史上,李白比任何一个帝王的影响更为深远,即使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也是知道他的名字,甚至能随口吟诵他的诗歌,他是诗坛上当之无愧最闪耀的明星。然而,即使是在惊艳的天才,在时间长河面前也是昙花一现,黯然失色,上元三年即公元762年,李白离世。

关于诗仙驾鹤西游,曾经有过很多故事,有的说是饮酒醉死,豪气不减当年,有的说是江上逐月而死,极富浪漫气息。但正史普遍认为他是在族叔李阳冰家中正常病逝,并托付了所有诗稿和遗作《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首诗的诗名,在有的诗集中被写成《临路歌》,小珏甚至看到过叫做《临河歌》的,但根据后人包括郭沫若先生考证,这都应该是刊本时出现错误所致,原题就叫《临终歌》。此外,“挂石袂”的“石”也应当是“左”字之误。

在最后的时光,李白自感病势加重,精力不济,但仍然自信不减,豪情万丈。他将自己比做大鹏,又将孔子作为自己的知音。可惜大鹏展翅高飞却在半空中被摧折,而知音已去,再也无人能懂他。不为人所用,不为人所知,成为了全诗的主题和诗人一生的遗憾。

这首诗的大意是:大鹏展翅奋飞啊振动八方,无奈飞到半空啊力有不济。所余的风啊依然可以激励千秋万世,要东游扶桑啊却挂住了我的左袖。后人纷纷奔走传闻这个消息,但仲尼已经去世,谁还能为我的死伤心哭泣?这里的扶桑,应该是暗指皇帝身边。

这首诗,没有自述自己半点功绩和贡献,但傲气不堕,李白自由勤学苦读,再加上天资聪颖,逐渐成为了一代文豪。更为关键的是,他有桀骜的性格,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无拘无束的洒脱,一身傲骨,一生传奇,更留下了无数浪漫的诗篇。

他平生的志向,并不完全在一首首诗歌传世,也并非仗剑走天涯,而是要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国家,做出一番匡扶社稷的伟业。然而,锦绣的盛唐却无人能识他,懂他。唐玄宗欣赏他,却只将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御用文人;官吏们追逐他,却只是将他当作点缀门面的金字招牌;百姓们膜拜他,却只是将他当作高不可攀的诗仙。

谁能懂他,不仅要写下壮美的诗篇,更要将人间变成诗一般的境地。谁能知他,不仅要歌咏盛世的繁华,更要将繁华推向更伟大的巅峰。谁能识他,不仅腰间佩剑绝代风华,更要沙场征战建立不世的功劳。

然而,蓦然回首,奄奄一息的诗人回顾一生,似乎征服了所有人,却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流芳百世的诗篇,纵酒高歌的豪情,只是李白留下的一点点成果,他认为还可以振翅高飞,征服更多更多。酒香四溢,诗气纵横,点点滴滴,却阻挡不了盛唐一点点没入黑暗。在最后时刻,他感受了人生的无奈,更感受了繁华之后的寂寞。

他的一生,也就是一个豪字的浓缩概括,在生命的终点,李白也才知道自己如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这一天,不光有挫折,还会力有不济之时。他认为没有人能懂他,可后人追索那些太过精妙的诗文,还是探究到了点点滴滴。这首《临终歌》让读者扼腕叹息,但更多人还会像著名诗人余光中那样记得他永远的形象: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