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开疆拓土,一位大臣却冒死向新皇帝进言:他不配立庙塑像

皇帝在驾崩之后,人们会根据他的生平作为加上一个谥号,供奉在宗庙之后,还要有个庙号。在隋唐之后,凡是当过皇帝的,都能进宗庙,都享有庙号。然而在隋唐之前,谥号谁都有,庙号就是稀罕物。拿西汉来说,一共15位皇帝,有庙号的才4位。

这四位皇帝和他们的庙号分别是: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一同缔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就没有庙号,甚至连武功最盛,打出了国威的汉武帝,也差点就没有庙号。

西汉朝廷议论要给汉武帝立庙祭祀的时候,已经是在汉宣帝时期了。此时经过了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帝系重新回到了废太子刘据这一脉。汉宣帝是汉武帝的嫡长曾孙,他急于向世人确立正统地位,便下了一道诏书,肯定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并提出要为其立庙: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甫平氏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平 、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宝陈于宗庙;…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麟获,海效钜鱼,神人并见, 山称万岁。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朕其悼焉。

按理来说,这样一道圣旨,应该不会有人啰嗦,就在文武大臣歌功颂德之时,一位长信少府夏侯胜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而且语句很是尖锐: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四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夏侯胜的这番话,并不复杂,我们现在不用翻译也能看懂,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仅仅肯定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绩,后面全部是说汉武帝的坏话,完全不给皇帝面子。群臣骇然,却又无法逐一反驳事实,最后集中攻击夏侯胜就是反对汉宣帝的诏书。

夏侯胜却毫不在意,他坚定地声称:诏书错了就是错了,我们做臣子的,不是一味迎合上意。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果皇帝的做法对,我们当然要竭尽全力地去做,如果皇帝的做法不对,那么我们就应该劝阻。既然我敢说出口,那么就不后悔。

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最为积极地批判夏侯胜,他们声讨这不光是反对诏书,而且还是“毁谤先帝”,汉朝以孝立国,反对先帝就是大不敬之罪。于是,朝廷刮起了一股反夏侯胜的旋风。仅仅有丞相长史黄霸支持夏侯胜,不过在当时已经混乱而癫狂的气氛中,黄霸不仅没有救得了夏侯胜,反而还一同下狱。

汉武帝的功劳,在现在看来都是光耀千古,在当时更是挽救了汉王朝,解除了百年以来匈奴的威胁。但是,在他发动的战争中,确实也有部分战争是不必要的,比如为掠夺当地的名马并以此让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立功,就对大宛的用兵,伤亡惨重。到了后来,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将文景之治几十年的家底都赔光了。

基本上秦始皇所作劳民伤财的事情,汉武帝又做了一遍,司马迁因此在《史记》中评论他“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就连汉武帝在晚年也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并下达了《轮台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并叮嘱后人: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宣帝也很明白这一点,他此后的路线完全和汉武帝不同。但在当时,他采取了极聪明的方式。一方面还是给汉武帝立庙祭祀,并奖励全国成年男子,以此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将夏侯胜和黄霸下狱,但并没有以“大逆不道”罪处死,而是长期关押。后来等到大赦的时候,汉宣帝将二人放出,并分别任命为谏给事中和扬州刺史。

汉武帝的武功,维护了民族的安全,也让汉王朝的威名远播。但对于他的一生,历代史家都是一分为二的看待,并非狂热地以自我感情用事。

(0)

相关推荐